一文了解腺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北京兒童醫院專家解讀

作者:北京市兒科研究所感染與病毒研究室副主任 陳祥鵬、研究員 許黎黎

審覈:北京市兒科研究所感染與病毒研究室主任 謝正德

北京兒童醫院感染內科主任 劉鋼

近期,兒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多發,其中不少孩子確診爲腺病毒或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有家長朋友可能對這兩種病毒比較陌生,其實它們是呼吸道常見的“搗蛋鬼”,我們需要重視但不必恐慌。今天,我們就來詳細瞭解下腺病毒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腺病毒因20世紀50年代從手術兒童腺樣體組織分離獲得而得名,是一種沒有包膜的DNA病毒。它是一個“大家族”,迄今爲止,全球已發現114個腺病毒型別,可歸爲A-G 共7個種。腺病毒感染後,由於感染的病毒型別不同,症狀表現也有較大差異。有的腺病毒型別(如3型、7型)主要“攻擊”呼吸道,也有的主要“攻擊”消化道、眼部、泌尿系統等。

腺病毒是兒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毒病原體,可引起上、下呼吸道感染,大多數病例臨牀症狀較輕,表現爲發熱、咽痛、咳嗽等,與其他常見呼吸道病毒感染相比並無特異性,但個體差異較大。

部分病例可表現爲持續高熱,體溫多在39℃以上,精神萎靡,面色欠佳,食慾不振。極少數重症腺病毒肺炎可能持續高熱1周至2周或更長時間,出現全身中毒症狀、呼吸困難、精神萎靡、易激惹等。

腺病毒消化道感染主要臨牀症狀爲腹瀉、嘔吐、腹痛,可診斷爲胃腸炎、肝炎、出血性結腸炎、胰腺炎等;眼部感染可表現爲咽結膜熱、角膜結膜炎和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等;泌尿系統可表現爲出血性膀胱炎、腎炎等。

兒童對腺病毒普遍易感。嬰幼兒、患有慢性疾病(如心臟病、呼吸系統疾病)、免疫功能受損或缺陷的人羣,感染腺病毒後,更容易出現嚴重症狀,並可能引發併發症。

呼吸道腺病毒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其次是接觸傳播。病毒更容易在密閉、擁擠、潮溼的環境下引起傳播。其潛伏期一般爲3天至8天,患者通常無明顯症狀,但可能已具備傳染性。

腺病毒感染的流行特點與地域氣候有一定關係。一般來說,我國北方冬春季高發,南方春夏季感染率較高。

在全世界,呼吸道合胞病毒都是引起5歲以下兒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見的病毒病原,由於受病毒感染的細胞會融合在一起,形成類似“合胞體”的大細胞結構,因此被形象地稱爲呼吸道“合胞”病毒。與腺病毒有豐富的型別不同,呼吸道合胞病毒只有一個血清型,分爲A和B兩個亞型。呼吸道合胞病毒是造成嬰幼兒病毒性呼吸道感染住院的首要因素,嚴重危害兒童健康,尤其對早產兒、患有先天性心臟病或原發免疫缺陷的嬰幼兒傷害更大。

孩子早期感染後大部分侷限在上呼吸道,主要症狀如鼻塞、流涕、咳嗽、聲音嘶啞等。大多數患兒症狀會在1周至2周內緩解。少數患者可能發展爲下呼吸道感染,主要表現爲毛細支氣管炎或肺炎,多見於2歲以下嬰幼兒,症狀包括咳嗽、喘息;極少部分進一步加重出現呼吸急促和餵養困難等,嚴重者可發展爲呼吸衰竭,可累及呼吸系統外臟器。

事實上,呼吸道合胞病毒並不是兒童“專屬”,各年齡段人羣均可能感染。早產兒,具有支氣管肺發育不良、慢性肺疾病、血液動力學改變的先天性心臟病、囊性纖維化等潛在基礎疾病和免疫功能不全的兒童(如移植患者和HIV感染者)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羣,感染後易發生重症和危重症。上述人羣應格外注重預治。

一是接觸傳播,主要通過鼻粘膜或眼粘膜接觸含病毒的分泌物或污染物傳播。

二是飛沫和氣溶膠傳播,如在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患者咳嗽或打噴嚏時與其近距離接觸等。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後潛伏期通常爲3天至8天,無明顯症狀也具備傳染性。

一般來說,北方地區冬春季是流行高峰,在部分南方地區,冬季或潮溼雨季是感染高峰。

從臨牀表現上看,兒童急性呼吸道腺病毒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均無特異性。目前醫生主要是根據患者臨牀症狀、體徵,並結合病原學檢測結果進行診斷。抗原、核酸檢測是主要的兩種病原學檢測方法,其中核酸檢測敏感性和特異性較高。

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目前均無 “特效”抗病毒藥物或治療方法,而是主要以對症、支持治療爲主。阿奇黴素等抗生素對單純的腺病毒感染或合胞病毒感染無效。有合併細菌感染的證據時,醫生會根據孩子病情考慮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

一般來說,孩子感染這兩種病毒後,輕症居多,有自限性,絕大多數不會引起重症或嚴重併發症。如果孩子體溫超過38.5℃,可對症科學服用退熱藥,輔以物理降溫;若有分泌物造成鼻塞,可用生理性海鹽水清洗鼻腔;出現咳嗽、咳痰,可在醫生指導下對症霧化和服用化痰藥物。

目前,我國尚無預防兒童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疫苗上市。兩種病毒的感染預防與其他常見呼吸道疾病類似,關鍵在於提高意識和加強個人防護。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