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助推教育強國建設

■新時代 新徵程·教育強國建設大家談專刊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發展教育,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鄉村教育是我國教育的“神經末梢”,也是重要陣地。辦學規模小、數量多、佈局分散、質量參差不齊等情況,制約着鄉村教育現代化和我國高質量教育體系構建。做好“學校治理、教師發展,質量提升”有機統一,是激發鄉村教育活力實現高質量發展、促進教育均衡發展與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途徑。

學校治理:黨建引領和村校共育有機統一

黨建引領明方向。必須堅守和強化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持續完善黨委統一領導、黨政共管、部門各負其責的教育領導體制,優化“五級書記抓黨建”工作機制,形成依法辦學、自主管理和社會參與局面。一是加強學校黨組織建設,充分發揮黨組織在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建班子、帶隊伍、保落實等方面的領導職責,緊緊圍繞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中心,以立德樹人爲根本任務,以深化師德師風建設爲重點任務,探索政治引領立德樹人、支部引領鑄魂育人、黨員引領以德化人的黨建模式。二是政府部門需要依賴制度與機制,釋放辦學自主權激發辦學活力,發揮校務委員會與校長負責融合的倍數效應。三是加強與社區黨組織聯動,使黨的教育方針、政策能夠深入百姓。通過在每個家庭的落地,鄉村基礎教育才能找準正確方向,持續邁向前進的道路。

村校共育聚合力。建立村校、家校委員會,加強學校、村委、家庭緊密合作、同向發力。密切與學生、家長、村民互動,認真傾聽百姓意見建議,讓羣衆有更多的參與感和獲得感。提高大家對學校“短、中、長”鄉村基礎教育振興行動規劃的關注度和支持度,使辦學真正“嵌入”社區和農民生活中。把鄉村學校打造成爲社區文化中心。樹立發展目標,逐步提高辦學水平,形成師生、村民共同愛校、護校的和諧局面和良好教育新生態。

黨建引領確保鄉村學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教育服務的對象是學生,廣大人民羣衆是重要的參與者。堅持黨建引領與村校共育有機統一,確保黨的各項教育政策真正落地、生根、發芽、結果。

教師發展:內部促進和外部助力雙重賦能

內部成長築根基。鄉村基礎教育的根基,校長是關鍵,教師是靈魂。教師隊伍建設是一項基礎性工程,培養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是鄉村教育振興的必然要求。通過對校長的分層分類培養,提高對教育規律認識水平,提升辦學管理和領導能力。通過制定並實施鄉村教師專業成長的短、中、長期建設方案,創造教師交流環境,讓教師通過不斷學習跟上知識更新的步伐,轉變幹部和教師教育教學理念。教育發展本身就是一場馬拉松比賽,最後的勝利不僅取決於初速度,更重要的是加速度和持續性。要進一步加強教師業務知識培訓,提升教師教學技能;通過教育敘事,激發教師們的專業情懷,讓成長成爲一種自覺。

外部推動添助力。要積極運用“強師工程”“東西部協作”等政策紅利,探索高校、地方政府與中小學三位一體協同培養卓越教師新模式,搭建教師專業能力協同發展平臺,充分整合和利用外部優質教育資源,通過“走出去”“引進來”,吸收教育發達地區先進辦學理念和成功經驗,助力鄉村基礎教育不斷向前邁進。地方政府通過制定“城鄉校校結對”政策,通過專家引領、名校示範、中心校輻射和黨員教師先鋒模範作用,與鄉鎮學校建立結對教育幫扶共同體,以優質基礎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爲核心,充分激活鄉村學校辦學活力,切實提升鄉村學校辦學質量,推動鄉村教育更好發展,爲鄉村振興賦能增效。合力打造示範校,構建“牽手校帶示範校、示範校帶輻射校”的跨區域協同發展機制,形成牽手校、示範校、輻射校的鄉村基礎教育發展共同體。

內部成長是激發教育活力的有力保障,外部力量是助推鄉村教育振興的有益動力。內外兼顧,統籌發力,巧妙運用各類資源,推動教師隊伍建設,助力鄉村基礎教育發展。

質量提升:共性發展與特色打造相輔相成

共性發展謀進步。一是要深刻認識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爲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要加強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二是在辦學模式上積極主動,不斷學習優秀校的教育理念、人才培養和管理結構及保障等機制和方法,與本地教育進行有機整合。

個性品牌搶先機。在新課程標準背景下,教育應堅持素養導向的質量觀,不將分數視爲唯一的衡量標準。鄉村學校由於地域文化特色、歷史地理條件、學生個體差異以及教師特長等因素的存在,需要激發潛力,積極探索發展特色,並確定自身辦學定位,構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辦學特性。鄉村學校需要走出一條區別於其他學校,具有本區域和本校特色的發展路徑,打造個性化品牌,形成政府宣傳、科研機構研究、學校實施的格局。火遍全國的“村BA”在貴州省臺江縣形成了校園籃球文化,而衆多學生也因籃球特長考入了自己理想的大學;中山市板芙鎮廣福小學則結合花樣跳繩的特色項目,形成了繩韻、繩樂、繩美、繩果四大文化板塊,營造濃郁的“繩文化”氛圍。衆多着力推動學生個性發展的特色學校爲國家培養輸送了許多優秀人才。找準自身特色,打造個性品牌,選擇特色路徑,才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教育強國,基點在基礎教育。基礎教育搞得越紮實,教育強國步伐就越穩,後勁就越足。”要把促進教育公平融入到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各個方面和環節,完善鄉村基礎教育質量監測評價體系,加強鄉村學校硬件設施建設,增強鄉村學校的吸引力,縮小城鄉、區域、學校之間教育差距,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又高質量的教育,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進程,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作者張婷單位系華中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劉權單位系華中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劉秀祥單位系華中師範大學教育學院)

《中國教育報》2024年02月26日第4版

作者:張婷 劉權 劉秀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