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瞞天過海 業者藏家防贗品細查來源

臺灣業者藝術品收藏需謹慎細查來源。(臺北新藝博提供)

藝術原是人類心靈思想創作結晶,在現代社會卻也是門好生意,紀錄片《瞞天過海:紐約史上最大贗品案》近期在Netflix上架,敘述了美國知名畫廊經銷商藏家之間一場藝術品真假大戰的真實案件,臺灣業者指出,藝術品市場,不論畫廊或藏家,對於作品來源仍是要再三小心謹慎。

《瞞天過海:紐約史上最大贗品案》敘述從美國相當老牌藝廊「M.Knoedler & Co」因爲畫廊總監安.弗裡德曼認定爲真跡,並對外銷售了知名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羅斯科的作品,最後經科學實驗室檢驗甚至經FBI調查後發現爲贗品,被收藏家告上法庭,最後畫廊關閉的藝術圈醜聞。這些僞畫出於大陸畫家錢培深之手,透過藝術經紀商格拉菲拉·洛賽斯共售出數十幅,總金額高達8000萬美元。

臺灣業者,紅野畫廊負責人博文表示:「人畢竟是羣體動物,常常一窩蜂,集體潮流意識,害怕寂寞,面對自我時容易顯得無助沒自信。」藝術的收藏,有時候也反應了這種一窩蜂的特性;多納藝術創辦人陳如鈊也指出:「收藏,是找自己喜歡的作品;投資,則是找別人喜歡的,若能兼具收藏和投資,何樂不爲。」

李博文指出,其實無論是莫內安迪沃荷、趙無極草間彌生,作品剛問世時並未被多數人認同,逐漸高價後才引起關注。他認爲:「藝術家的創作本來就是小衆主觀目的不是爲了市場,纔有透徹純粹的表現。」

陳如鈊表示,藏家務必要對作品來源小心掌握,通常要有畫廊及藝術家的保證書,年代久遠的作品無法取得藝術家證明,則建議查過去的拍賣紀錄或曾展出的紀錄、畫冊等,找專家鑑定也不可少。

此外,高價藝術品通常伴隨着不少的贗品。李博文建議買家必須選擇公信力高的藝術單位,日後若要捐贈給美術館或轉手,也纔有較佳的機會,「因爲下一個收藏者也都會要求交待作品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