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航天:讓衛星互聯網觸手可及

解碼“夢工廠”·探尋新質生產力

原標題:批量“造星”搶灘太空新基建(引題)

銀河航天:讓衛星互聯網觸手可及(主題)

北京日報記者 孫奇茹

中國低軌寬帶衛星互聯網,首次出海!不久前,北京商業航天企業銀河航天與曼谷高校合作,在泰國實現低軌衛星互聯網寬帶通信網絡試驗驗證。馬漢科理工大學國際學院助理院長塔納蓬·普凱約敦對着鏡頭感慨:“衛星網絡,泰國朋友也很期待!”

在人們普遍依賴手機體驗智能生活的當下,仍有不少地面移動通信網絡無法覆蓋的場景,比如人跡罕至的荒漠、海洋深處、高山叢林、中高空域等。“用衛星網絡連接地球的每個角落”——2018年,抱着這樣的希望,徐鳴創立銀河航天。

徐鳴出生於安徽一個偏遠的小山村,18歲以前從未離開過自己的家鄉。那個位於信息高速公路“末梢”的村子,常年處於“移不動、聯不通”的狀態。一部關於哈勃望遠鏡的紀錄片無意間闖進徐鳴的視野,在他心裡播下了探索浩瀚太空的火種。馳騁移動互聯網領域多年後,他將目標瞄向了衛星互聯網。

“5、4、3、2、1,點火!”2023年7月23日,隨着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由銀河航天研製的“靈犀03星”成功升空並順利進入預定軌道。這是我國首款使用柔性太陽翼的平板式低軌通信衛星。此前,國內在太空中驗證並使用柔性太陽翼的案例僅有“國家隊”的中國空間站。

在位於北京海淀的銀河航天方舟實驗室內,記者見到了這款衛星。它柔性的“翅膀”非常輕薄,單層太陽板厚度僅1毫米左右,可以像古代的“奏摺”一樣摺疊,以層層摺疊的狀態裝在火箭裡時,主體厚度不到5釐米;當衛星抵達太空在軌工作時,“翅膀”展開長度約9米,寬度超過2.5米。

銀河航天星座通信系統架構師林廣榮透露,技術團隊正在研製一種外形酷似“太空飛毯”的下一代通信衛星,全部展開可形成一個約100平方米的相控陣天線,將實現衛星和手機直連的寬帶通信。

相比於以“國家隊”爲主導的傳統航天企業,商業航天公司的研發與生產組織形式更靈活,資源配置與資金獲取渠道更多元,容錯、迭代能力也更強。以銀河航天爲代表的北京商業航天企業近幾年加速奔跑,實現了諸多技術突破。例如,柔性太陽翼技術的應用使得衛星獲得“超大能源”成爲可能;姿態軌道自主控制技術的發展,使得星座大規模組網的運行與管理更加高效便捷;多波束相控陣天線技術的提升,也使得衛星的網絡接入變得更加靈活。

高效的技術創新能力贏得資本的青睞,銀河航天很快成長爲我國商業航天及衛星互聯網領域第一家獨角獸企業。

在沙漠、海洋等場景下手機沒信號,可以直接連接來自衛星的“太空WI-FI”——要想讓這樣的商業衛星服務觸手可及,批量“造星”能力必不可少。在銀河航天的衛星智慧工廠裡,自動導引運輸車正忙碌而有序地工作,低軌衛星智能產線上一臺臺智能裝備機器人正舉起機械臂抓取、精準裝配,工廠的總裝效率和裝備質量已經達到國內衛星製造領域的先進水平。

據瞭解,這座智慧工廠的產線可適應各類型衛星實現柔性化生產,具備總裝自動化、測試程序化等特點,可以滿足年產100到150顆中型衛星的研製能力,整星研製時間大幅壓縮,研製週期比傳統的衛星生產模式縮短80%。

除了衛星研製週期大幅縮短,銀河航天的單顆衛星研製成本,也從傳統衛星的億元量級降至千萬元量級。公司公共事務總經理徐穎透露,未來通過生產工藝的提升和規模化效應帶動,依託我國優勢的工業體系,有望把衛星單價降至百萬元量級,達到Starlink(“星鏈”,由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提出的低軌互聯網星座計劃)的造價水平,甚至更低,讓批量“造星”成爲可能。“我們將加速研製越來越高性能、低成本的低軌寬帶通信衛星,組成衛星互聯網。”徐穎說,目前公司已經建設了我國首個低軌寬帶通信試驗星座。

不過,我國商業衛星的實際生產與發射需求爆發尚處於醞釀期。徐穎坦言,公司衛星工廠的產能正在穩步提升,市場需求仍待進一步打開。值得期待的是,新技術的發展正在不斷激發、催生出新的市場,如金融機構通過大型超市停車數量的衛星遙感數據來推測相應公司股價、媒體調取衛星數據播報山火新聞等。“在2018年公司剛投入商業航天領域時還極少拿到商業化訂單,如今來自商業市場的衛星和單機需求訂單不斷攀升。”徐穎說。

“新質”看點 創新“秘笈”

推動衛星從“臺式機”向“筆記本”進化

十多年前,提起發射火箭、衛星,人們腦海中更多浮現的都是“國家隊”。自2014年起,我國航天產業逐步開放,商業航天日漸成爲航天事業的重要力量。

傳統衛星製造主要是單件研製的孤島模式,具有高度定製化的特點,從方案論證到詳細設計、產品投產和交付、衛星總裝集成測試等研製流程基本爲串行實施,資金、時間、人力成本高昂。而商業航天企業緊盯市場需求,技術迭代迅速,能夠高效完成適應市場的產品研發、驗證等過程,對全球尖端技術和市場動態做出快速反饋,在可靠性、經濟性上探索出平衡點。

就銀河航天而言,多星堆疊壓緊釋放技術、太陽電池的壓緊防護、超大能源、主動熱控、高收納比展開機構、工業一體化成型結構等一系列技術創新,正推動衛星經歷如同“超大老式臺式機”變“筆記本電腦”一般的進化。商業航天企業在低成本、高效率、市場化等方面的優勢,將讓商業航天服務早日以可用、易用的方式進入人們的生產和生活。

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