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羽協不再對張志傑遺體負責,如何避免類似悲劇?

7月17日,據《南方都市報》報道,印尼羽協官員表示他們已經放棄等待,撤回對張志傑事件的處理團隊。自從本月初張志傑猝逝事件以來,張志傑的遺體一直存放在他去世的醫院中。院方也在等待處理張志傑遺體的決定。

6月30日,在亞洲青年羽毛球錦標賽混團決賽中,17歲的國家青年羽毛球隊運動員張志傑,在印尼日惹參加亞洲青年羽毛球錦標賽的一場比賽時突然倒地,經賽事組委會醫療部門和當地醫院搶救無效,於當地時間6月30日23點20分去世。據新華社報道,7月1日,印尼羽協公關部主任布羅託·哈皮稱,醫院的治療和檢查顯示,張志傑因突發心臟驟停離世。美國心臟病學會專家會員高磊告訴《中國新聞週刊》,當事人倒地後,心臟驟停使大腦得不到充分供氧,出現了不自主抽搐,這是很典型的心源性猝死症狀。而公衆關注的,除了現場救治,還在於如何避免悲劇重現?

2022年,國家體育總局運動醫學研究所運動醫院主任醫師樑辰等人在發表的《中國高水平運動員心電圖表現及分析》一文中指出,心源性猝死是運動場上導致年輕運動員死亡的主要原因。1996年起,美國心臟協會建議對運動員進行賽前評估,以嘗試識別那些在運動過程中可能增加心源性猝死風險的結構性、電生理性心臟異常。

相比其他球類運動,羽毛球單位時間的運動強度並不低。羽毛球的計分制度最初採取15分制(發球得分制),通常採用“三局兩勝制”。但這一賽制,只有發球方贏球才能得分,比賽長度不易受到控制。2006年5月,國際羽聯通過21分新賽制,這一賽制沿用至今。據中國羽毛球協會2022年發佈的《羽毛球比賽規則(簡易版)》,一局比賽中,當一方先得 11分時,允許有不超過60秒的間歇;在局與局之間允許有不超過120秒的間歇。

北京體育大學小球教研室主任、北京市羽協秘書長周志輝從事羽毛球教學、訓練、科研工作近30年。他表示,21分制雖縮短了比賽時長,但運動員單位時間內的運動強度,以及體能消耗反而增加,因爲其要求運動員在場上的節奏更快。他打了個比方,如果把羽毛球運動員的心臟看作汽車的發動機,當對開車節奏、時速要求更高時,發動機受到的壓力也在同步增加。

2023年4月發表在《中國體育科技》上的一項研究提到,羽毛球是一項對人體能量代謝要求很高的項目,無論是專業或者業餘,男單或者女單,成年或者青少年,比賽中的平均心率均能達到實際最大心率的80%以上。該研究納入的男子單打受試者中,最高心率甚至超過200次/分鐘。

“參加專業比賽的羽毛球運動員,比賽時的瞬間最大心率一般能達到180次/分鐘以上。”周志輝表示,羽毛球屬於有氧、無氧轉換頻率高的球類項目。大力殺球時,運動員處於無氧狀態,心臟承受的瞬時壓力很大。周志輝認爲,即便是專業運動員,身體可承受的極限也是存在差異的。通過密集日常訓練和比賽,有些羽毛球運動員的速度和耐力得到提升,但其心臟抗壓能力提升並不大,就可能出現張志傑這樣的情況。

高磊表示,應進一步完善運動員的常規體檢,包括心電圖、心超等指標。據報道,英國的所有職業足球運動員16—25歲期間,每兩年都必須接受一次精密的心臟功能和結構檢查。國內一名長期從事羽毛球教學、訓練的教練表示,未來對於職業比賽的運動員,心臟方面應進行更詳細的檢查,也要關注運動員賽前的心理和身體狀態,比如是否失眠、壓力過大等。

多名專家表示,運動員發生心臟驟停的比例很低,相對而言,普通人由於過度運動、勞累等原因出現猝死的情況更多。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原高血壓科主任醫師孫寧玲表示,一些年輕人存在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以及一些潛在的心臟疾病、心律失常等問題。比如,患有心肌病的年輕人,劇烈運動時,心肌過度收縮,可能會導致腦供血不足,突發心律失常,甚至猝死。肥厚型心肌病是最常見的心肌病,也是年輕人心源性猝死的常見原因。許多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完全沒有症狀,也沒意識到自己患病。

國家心血管病中心發佈的《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19》顯示,在國內,預估每年有54.4萬人死於心源性猝死。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心律失常中心副主任、心律失常三病區主任華偉接受媒體採訪時曾提到,心源性猝死60%以上發生在院外,但由於ICD植入率低、徒手復甦技能掌握的人員較少、AED設置不足、能夠有主動心肺復甦意識的人更少等因素,院外救治成功率不高。即便是在意識、設備、CPR技能掌握比例高的美國,其院外心源性猝死的救治成功率也只是6.4%。

去年4月,由國家衛健委、中疾控等部門專家組織撰寫的《中國心臟驟停與心肺復甦報告(2022年版)》(以下簡稱《報告》)發佈。《報告》數據覆蓋國內70多個網點的院前-院內心臟驟停監測網絡,時間跨度從2019年到2022年。報告顯示,目前國內心臟驟停總體發病率爲97.1/10萬,較10年前有上升趨勢,公衆實施心肺復甦比例爲17.0%,較10年前明顯提高。

《報告》還指出,近年來,國內超過91%的公衆願意參與心肺復甦急救培訓,有約95.5%的公衆願意主動學習AED操作知識。但同時,接受過AED培訓的人羣總數不足1%,AED理論知識普及程度亟待提升。前述羽毛球教練表示,整體而言,目前國內的體育場館AED配備數量仍比較缺乏,未來應該增加AED的數量,以及增強急救知識的科普力度。

“目前,國內AED的數量和普及率仍比較低。”孫寧玲表示,比如地鐵或者商場等地方可能配備了AED,但大家其實並不那麼清楚AED具體在哪兒。當發生緊急情況時,並不清楚怎樣快速找到最近可用的AED,很可能錯過最佳救治時間。“還需要社會全員的努力,開展全民性的心臟驟停急救知識培訓,並且積極推廣院外猝死搶救的科普內容,讓更多人關注並學會急救知識。”她說。

作者:牛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