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綠色金融創新提速

本報記者 郝亞娟 張榮旺 上海報道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

爲做好綠色金融大文章,商業銀行不斷創新產品和服務。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楊濤表示,綠色金融的有效探索,還需要更精準地對金融產品的綠色與環境效益進行計量、評估與評價。考慮到許多中小金融機構缺乏綠色項目准入分析能力、專業化風控體系,也難以基於中長期數據分析來判斷綠色活動的風險特徵,所以還需要構建專業性的中介評估體系與評估模式,確保綠色金融項目真正符合特定標準和要求。

綠色金融應用場景擴圍

在第二屆“上海國際碳博會”上,多家銀行曬出綠色金融成果。例如,交通銀行圍繞綠色項目的不同階段和各類客戶的融資需求,打造了以“信貸+供應鏈+普惠+投行+租賃+投資+理財+保險+碳金融”九大產品爲核心的綠色金融綜合服務方案。

建設銀行積極支持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發展,創新“融資+碳交易”合作模式,聯合券商落地“建碳貸”業務,有效助力重點排放單位盤活碳資產,大力推進綠色金融引導資源合理配置。落地依託“碳足跡”畫像客羣的綠色金融產品“碳數貸”業務,全力打造“數字科技+綠色低碳+普惠集羣”全方位一體化的創新碳金融服務,賦能中小微企業低碳轉型。

富邦華一銀行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行通過可持續發展銀團創新業務,打開了銀企合作空間,積極牽頭推動多筆首單可持續掛鉤及綠色銀團業務落地,注重清潔能源、節能環保服務、生態環境等綠色領域的融資支持,不斷釋放銀行創新動能,以綠色金融撬動多個產業可持續發展;同時,該行將ESG納入相關投融資決策中,通過氣候風險壓力測試和環境信息披露機制,完善綠色金融授信政策與風險管理能力,明確將授信客戶對環境與氣候的影響覈查納入貸款全流程管理,助力授信客戶綠色轉型。

從綠色金融總體發展的情況來看,《中國綠色金融實踐創新與發展報告:2023》指出,我國綠色信貸穩步增長、綠色保險潛力巨大、綠色證券多元發展、綠色基金髮展向好、ESG投資基金起步,同時科技賦能更多的應用場景,創新模式實踐更加豐富。

新質生產力助力實現“雙碳”目標

近年來,綠色金融業務標準制定、信息披露制度和相關產業、不同部門的規章政策密集出臺,頂層設計得以不斷完善。

今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門發佈《關於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35年,各類經濟金融綠色低碳政策協同高效推進,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標準體系和政策支持體系更加成熟,資源配置、風險管理和市場定價功能得到更好發揮的目標。

下一步,綠色金融如何與科技金融、數字金融更好結合,也是銀行需探索的方向。

安永研究院聯合上海長三角商業創新研究院、長三角國際綠色發展聯盟共同編制《新質揚帆,面向2060的中國氣候科技產業》(2024版)白皮書指出,新質生產力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徵與氣候科技產業創新驅動發展的理念和歷史使命不謀而合。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是中國應對全球和自身發展困境的新思路,有利於我國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早日實現“雙碳”目標。

楊濤指出,在金融強國建設的戰略目標下,綠色金融需處理好與其他四篇大文章的關係,這是新形勢下推動綠色金融增量創新的重要着眼點。例如,綠色金融與科技金融的融合重點可涵蓋多個層面,包括面向綠色、低碳相關的科技企業與科技創新,更好地提供多元化的金融產品與服務,支持和引導科技企業在創新活動中進一步保障綠色與可持續原則等。綠色金融與普惠金融的結合點,則可考慮在爲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家庭提供普惠金融服務時,加入引導其趨於綠色低碳的要素,也可針對中小微綠色低碳企業,提供綠色與普惠疊加型金融服務。綠色金融與養老金融也有許多共識點,從保險業角度看,養老與低碳是行業最關注的焦點問題。在養老保險設計中可以充分體現綠色產品與綠色運營特徵,養老財富的管理也離不開綠色與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投資與產品。綠色金融與數字金融更是密不可分,數字金融手段有助於解決綠色金融的成本效率難題,而數字金融發展也需考慮綠色底線,因爲新技術應用很可能帶來高碳、高能耗的結果。

(編輯:朱紫雲 審覈:夏欣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