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淡化金融總量重視質效

來源:經濟日報

近日出爐的金融數據顯示,我國廣義貨幣(M_2)增速近兩個月有所企穩,8月社會融資規模和人民幣貸款新增均高於市場預期,折射出在結構轉型加快推進的背景下,金融數據在高基數上仍保持平穩增長,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穩固。

今年以來,金融總量增速放緩有多方面原因。首先,當前實體經濟貸款需求相對偏弱。央行發佈的銀行家調查問卷顯示,二季度貸款總體需求指數由一季度的71.6%回落至55.1%,是2004年有統計以來的最低值。前些年我國貸款需求相對旺盛,信貸增長放緩主要是受供給側約束,現在貸款需求指數和貸款增速同向下降,表明信貸增長從供給側約束轉向了需求側約束。

其次,項目儲備數量依然不足。金融機構項目儲備代表信貸投放的空間和後勁,其金額和數量變化能有效反映實體經濟需求的強弱。有東部經濟大省對轄內金融機構的調查顯示,二季度金融機構項目儲備金額和數量較一季度回落幅度均超過20個百分點。

再次,金融數據“擠水分”短期內會有下拉效應。規範和治理手工補息主要是壓縮企業資金空轉套利的空間,這也有利於引導資金脫虛向實。企業及時將閒置資金支付拖欠賬款,一定程度上還會提高資金週轉的效率。央行企業家調查問卷結果顯示,二季度企業資金週轉指數、銷售款回籠指數分別爲60.2%、62.9%,均較去年同期回升1個百分點以上。可見,在“擠水分”後,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是實打實的,質效也在持續提升。

同時,存款結構出現相應變動。狹義貨幣(M_1)主要是單位活期存款,也有觀點將M_1視爲企業流動資金狀況的反映。M_1會受到短期特殊因素的擾動,近期M_1增速持續下降就主要與治理手工補息、存款向理財分流、存款定期化等因素有關。從存款整體來看,近期存款總量仍保持增長,但活期存款尤其是企業活期存款出現一定分流。

事實上,隨着經濟金融體系現代化程度提高,貨幣總量指標與實體經濟活動的相關性總體在下降。貨幣供應量與主要經濟指標的相關性受多方面因素影響。一是產業結構的變化。與傳統產業有所不同,新興產業的發展更加依賴技術創新和資本市場。二是金融市場深度的變化。金融市場的發展和深化會消化吸收部分貨幣供應量。三是貨幣邊際效用的變化。大量貨幣如果沒有用於消費和投資,貨幣供應對經濟增長的刺激作用也會減弱。

因此,簡單觀察金融總量增速,已經不能全面、真實地反映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成效。當前,我國經濟正在經歷轉型升級並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實體經濟需要的貨幣信貸增長由供給側約束轉爲需求側約束,一味追求金融總量增長難度較大,還可能產生資金空轉等“副作用”。相較而言,“淡化總量,重視質效”對於金融支持實體經濟意義更大,盤活已有資金存量,健全市場化利率調控機制,提高貨幣政策傳導效率,才能更好支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姚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