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範保德》我們是否都走在父親走過的道路上

▲《範保德》。(圖/《範保德》劇照,以下皆同)

文/許瑞麟

父親華人社會印象大多都是不輕易表現情緒、不苟言笑,似乎藏着說不盡的秘密,《範保德》講述的不只是父親的定位,最重要的,是和孩子間的緊密連結,甚至是彼此之間的「循環」,撇除刻板印象,表現出父親溫暖、充滿男人情懷面貌

黃仲昆飾演的範保德自覺因病來日不多,決定到日本尋找在他兒時拋家棄子的父親,這才發現當時努力想闖出一片天的爸爸,不是他以爲的建築工人,而是負責把小姐臺灣帶到日本的掮客,數十年過去,不知道父親是生是死,有印象的只剩父親離開前的那句「總有人要顧家,我以前也顧過」。

電影沒有明說,但很明顯地透露,Newman是範保德毓琴兒子,透過機場出境入境,不斷用過去和現在畫面交錯,過去的是範保德在飯店櫃檯邂逅毓琴,現在是Newman在洗衣店遇到從都市來的Nico。特別是先後站在中庭聽着牆壁水管滴竄的水聲,已是很大的暗示。

不過就如毓琴所說,找到父親真的那麼重要嗎?我想範保德想找的不只是父親這個人,還有年輕時的自己,成爲父親的自己,當初沒踏上和父親一樣的道路,是對是錯?而羅大佑《未來的主人公》唱了12次的「飄來飄去」,就像唱着那時代的飄蕩和動盪不安。

兒子似乎在不知不覺中會跟着父親的步伐,如同範保德和父親一樣,都有過離家闖蕩的念頭,只不過就如兒子大齊所說,「因爲你不夠無情,不像爺爺哪裡發達就往哪兒去」,窩在小鎮裡,假裝自己是個發明家,所以他纔對兒子說「該走就走不要猶豫」。

也如片尾年輕的他對着年輕的父親說,「其實這樣已經夠了,再這樣下去我就會變成另外一個你」。原來,他嘗試過,而他最後選擇的是不同於父親的路。年輕的我們將爸爸視爲目標,但發現他不如想像中好時,我們試着重新走出另一條路。

大齊在澡堂問範保德爲什麼當時離家不久便回來,範保德直到臨死,才託話告訴他「錢不夠」,是啊,這正是父親會說的話,「故作無情,正是保護深情方法」,不能表達脆弱、不捨,對比出大齊總是勇敢又直接地傳達對父親的愛,「我不是怕你死,是怕你痛」、「正是這樣,我也不會丟下你」。

煙霧在電影中有惆悵、有遺憾、有秘密,搭配着雷光夏和侯志堅配樂,畫面美到像幅畫,無論是抽菸還是澡堂裡的水氣,每個人叼着煙,身旁圍繞着煙,吐出渴望尋找慰藉的心情,抑或繼續掩飾。

我和父親很少聊天生活在同個屋檐下,每天各自做着自己的事,從小我便不斷突破他的界線,讀的科系、從事的工作,甚至是現在的生活皆非他所願,不知從何時開始,我試着想走出和他不一樣的方向,以前的他,是否也走過爺爺的路?是否現在走的是自己的路?

唯一確定的是,我們都對彼此的父親掩飾得太多。

「所有你想聽的過去的故事,都隱藏在未來之中,或者說,所有未來的故事,都隱藏在過去裡。」

作者許瑞麟,沒有電影和音樂會死掉,爲《ETtoday東森新聞雲》娛樂中心新聞編輯。以上言論爲個人立場,與公司無關。ET論壇歡迎雲友更多參與,也歡迎網友發表高見,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