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凋謝的玫瑰三願

一曲名歌 三江匯流

一曲傳唱了九十一年的〈玫瑰三願〉,竟然前後匯聚着民國以來三位大師的凝注與澆灌:詞學家龍沐勳、音樂家黃自、小說家鹿橋。其不可思議的曠世奇緣及箇中曲折的風雲動盪,實耐人浩嘆再三,低迴不已。

迴盪不去的

「校園夢幻曲」

五十多年前,我們這一代面對的是一試定終身的「大學聯考」。到了高三上學期,實已筋疲力盡,有些同學數度準備放棄。有位老師卻笑瞇瞇地介紹我們讀鹿橋的《未央歌》,說你們未來的大學生活就是這樣,「繼續挑燈夜戰吧!」好像荒漠中的一壺水,許多人就這樣半信半疑地咬了咬牙根,擠進了大學之門。想看看那天機自成的「小童」如何蹦跳校園,想探究那「餘孟勤」冷峻的眼神如何搜索「希臘的天空」,當然也想聽聽有哪位女孩會唱那回腸蕩氣的〈玫瑰三願〉。

當時大學中的知識青年,閱讀文學最大的流派當然是《未央歌》。文理工商各學院,均有夢幻的追逐者。張愛玲蒼涼的手勢與黃春明詼諧的泥土風情,加上「手抄本」的魯迅文集,也算三足鼎立。尤其創刊於民國五十七年的《大學雜誌》,鞭辟入裡的政論,在一九七一退出聯合國的悲憤,也分奪了我們不少心思。藺燕梅的〈玫瑰三願〉雖在校園內藝術歌曲比賽之夜,偶或會溢出舞臺的窗外。但在當時四方風雲擂鼓的敲打下,「無力薔薇臥晚枝」的唯美主義,似乎也只好漸去漸遠。何況一九七四鹿橋再次重現臺灣文壇時,又以《人子》一書風靡全臺。所以隔年我縱然有緣侍隨顧獻樑師及鹿橋伉儷,在淡水河「買舟看山」,小鎮「古寺品茗」,一時也忘了問他:「爲何偏偏挑取〈玫瑰三願〉讓藺燕梅唱?」「是不是太嬌弱了些?」

驚識〈玫瑰三願〉的

作詞家

爾後我考研究所,逐步進入學院無邊無際的戰場,前二十年與六朝名士打交道,關注南北朝人士在亂世離合間的風範與憂患。後來又花十年,全臺南北奔馳演講縱論三國風雲。悠忽三、四十年歲月後,卻隱約似有一曲熟悉的旋律盤旋在記憶深處,原來是那青春夢幻未了的塵緣。

既已受過學院的訓練,又遍覽過諸多經典佳作,今日重讀《未央歌》,當然會像毛宗崗點評《三國演義》般,逐句逐篇,觀其來龍去脈及言外之意。

首先會注意到的當然是〈玫瑰三願〉作詞者的心事。昔時初聆此曲,僅止於迷醉此曲開端輕吟漸轉高唱,終而急促激昂,旋又剎那掉回低沉嘆惋之妙。又好奇六十九字的簡短歌詞,何以能如此一唱三嘆,卻又曲終意不盡。而今搜尋各項新資料,赫然發現作詞者當時創作的背景,竟是與波濤的國事、心事交錯迴盪。

龍沐勳生於一九○二年,一九三四年就編了《唐宋名家詞選》。早年臺灣各大學中文系大多采用此書當詞選課教本。至一九六六年逝世止,已留下十冊鉅著底稿,與夏承燾、唐圭璋、詹安泰並列「民國四大詞人」。

但龍氏特異處,在於有機緣於一九三一年任教上海音專,主要是講授中國傳統詩詞。當然會與當時任職該校教務主任的音樂大師黃自相識。龍氏古典詞學造詣深邃,力主填詞必要與曲調吻合搭配。所以在此理論架構信仰下,也極想爲中國當代藝術歌曲編寫新詞。據其晚年自謂:「一九六二年歲除夕聽廣播詩歌朗誦會中,偶有歌餘舊作〈玫瑰三願〉者。因此想起一九三二年,日人侵犯上海的一二八上海慘案。一夕,餘音樂會上偶有所觸,隨取片紙,率爾數語傳黃自先生。翌晨見告,會後即爲譜曲,頃刻而成,亦頗自詡爲神來之筆」。證諸龍氏一九三二前後的舊詞,的確有諸多感懷時事的筆墨。如〈一萼紅〉中:「太息天湖此醉,任殘山勝水,怵目驚心。戰艦東風,戈船下瀨,誰辨鐵鎖千尋。」如〈減字木蘭花〉中雲:「荒螢照水,隔斷囂塵三十里。罷舉清尊,零落川原見淚痕。」均可知龍氏當時的觸目傷懷。

原來《未央歌》中藺燕梅那驚動西南聯大的一曲,竟是兩位大師在烽火邊緣積鬱中,相互契感的悽傷憂懷。「我願那妒我的無情風雨莫吹打」「我願那愛我的多情遊客莫攀折」。今日方悟:花的聲音,花的祈禱,前面是一九三二年日本戰艦的上海圍港,後面是一九三七年的抗日漫天烽火。我早年就讀臺大博士時有位同窗好友,今任教母校音樂研究所的沈冬教授,十年重聚,論及此詞。她說:「那就是李後主『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的曲折無奈啊!」洵知音者也。

龍氏一九五八被打入右派,雖一九六一獲「摘帽」,但真正平反要到一九七九,其著作始陸續問世,兩岸學者方得窺其全貌。但〈玫瑰三願〉九十一年來,兩岸始終傳唱不絕,尤其專攻藝術歌曲者,必在演唱會時選爲壓軸之一。能有如此造化,一半當又歸功於黃自的曲盡其妙。

黃自與龍沐勳絕美的

搭配

黃自二十五歲在美國取得音樂學士後,一九二九即回國任教瀘江大學,次年隨即受邀「上海音專」,畢生奉獻中國音樂的拓展。九一八事變後,立有〈抗敵歌〉〈旗正飄飄〉的愛國名曲激奮人心。但他真正關心的是中國現代藝術音樂的發展。藝術歌曲系西方十九世紀詩歌浪漫主義與音樂的結合,由舒伯特開其端。本質上是作曲家以優美歌詞爲靈感泉源而成曲。舒伯特的藝術歌曲就是採用歌德、海涅、繆勒的詩入曲。黃自回國後,在舒伯特的基礎上,加入民族的色彩,尤其中國藝術歌曲實乃新文化運動發展的一環,所以黃自希望能有人先寫出優美的現代歌詞,隨後由其編曲。龍沐勳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下,與黃自合作。一九三二年初,黃自先與韋瀚章合作〈還鄉〉〈春思曲〉,問世後深獲好評。〈玫瑰三願〉是黃自與龍氏兩人在六月一夕寫成,卻最雋永動人。何以這僅僅六十九字的短篇,會成傳世名曲?關鍵在「詞」「曲」毫無違和的搭配。無一字一音不恰到好處。重複之中有變化,節節升高的情緒又能急轉平緩,實乃積鬱已久,頃刻舒發而成的天籟:

玫瑰花 玫瑰花 爛開在碧欄杆下

玫瑰花 玫瑰花 爛開在碧欄杆下

我願那妒我的無情風雨莫吹打

我願那愛我的多情遊客莫攀摘

我願那紅顏常好不凋謝

好教我 留住芳華

龍氏使用的是當時通行的白話文,典雅易懂又不參雜古體語詞。至今凡九十一年,仍令人無法更動其中一字一句。蓋龍氏深於宋詞婉約比興奧義,此處雖化爲白話文,卻又絕對是將兩者「無縫接軌」的佳作。黃自更是心領神會,畫龍點睛。

前面一段,用的是E大調的平穩舒緩。前兩句純粹寫景,文辭重複,但曲調在第二句的重複中卻另有起伏高低。尤其在第二句的「爛開在碧欄杆下」時,將音調裝飾得更爲絢麗華美,花朵綻放之姿,猶如動畫。後面傾訴三願一段,逐步激切高昂,卻又能在「好教我留住芳華」時,再緩緩吐舒。如此絕美的詞曲相印,無怪乎龍氏前後雖寫了不少新詞曲,在一九六四預寫遺囑交代後事時,還特別叮嚀家人莫忘此曲。可惜的是黃自天縱英才,卻只在世三十四歲。樂界莫不痛惋:若讓黃氏多活一、二十年,中國現代音樂發展當必是另一風貌。今年是他一百二十歲冥誕,實令人爲之撫然惆悵!

鹿橋掩抑不住的心事

一九四四年,鹿橋離開西南聯大,到重慶寫《未央歌》時,爲了書中藺燕梅那「驚天一曲」,必然費盡擇取心思。趙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嘹亮動人,藺燕梅唱,不宜,豈非一出場就是心有所屬?易韋齋詞蕭友梅曲的〈問〉雖雅潔深刻,嫌太短。〈追尋〉雖柔美動人,卻暗藏剛烈,稍一不慎,就會唱成衝破網羅的叛逆女青年。〈長城謠〉當時雖爲四萬萬同胞舉國揮淚傳唱,偏偏不適合鹿橋精心打造的藺燕梅。千尋百找,十二年前的〈玫瑰三願〉莫非正是爲藺燕梅量身打造而來?此曲臺下乍聽,恍若女兒心思。而今細想,卻是鹿橋掩抑不住的心事。試看藺燕梅唱罷此曲後,臺下西南聯大師生「彩聲四起,人人不覺拍熱了雙手」。但鹿橋再工筆細繪:「外面月色正好,人慢慢地散去,情形與平常散會不同。評說,高論的人少,沉默的人多。」爲何沉默?鹿橋如此揣摩衆人心思:

他們,她們心上想:「不管情形怎樣,我要緊緊記牢此刻心情。誓爲〈玫瑰三願〉的護衛者。

一羣歷經戰火,千里顛沛奔赴雲南,聚此聯大的菁英青年,想護衛的,難道就僅是這位嬌羞柔美的少女而已?

近日欣遇一位科技界的老將「應詩心」,回憶一九七九年曾在清大與鹿橋相處細談雲「鹿橋屢次透露:《未央歌》中,我設下了許多陷阱。」採用〈玫瑰三願〉就是鹿橋「一曲兩調」的陷阱。鹿橋早說了:「這是藺燕梅本分地一點希望,也是一半爲人,一半爲己。」爲己的是佳人錦瑟惜華年,爲人的部分,鹿橋總不輕易說破。《未央歌》的讀者,愛之者衆,可惜鮮少細品詳讀者。批評者也不少,卻往往人云亦云。最喜歡揶揄的還是藺燕梅,終究是「美麗有餘,知識不足」的嬌貴女子。尤爲刺眼的是她出場時,竟然在一羣窮學生面前,乘坐豪華有侍衛的轎車而來。但大部分人也都沒細讀,藺燕梅經過磨練創傷,欲離開昆明,南行文山編寫字典前,最先去探望的是「米線大王純樸慈藹的老太太」。更沒注意到她到教務長處辦理離校手續時,教務長誇她這兩年長進不少,把她的南方文山之行與朱石樵到西藏研究喇嘛教之行並提,她覺得能和朱石樵比「多麼光榮啊」!這就是逐步成長的藺燕梅:美麗、謙遜、熱愛學問。這樣還不夠嗎?是否一律要把三十年代女革命青年的造型,原封不動套在這位文學家獨創的角色上?其實有關時代潮流中女革命青年的沖決網羅,鹿橋早就四兩撥千斤,轉移到「凌希慧」這位勇於逃婚,遠赴緬甸當軍中記者的始末中,藺燕梅另有鹿橋要給她的文學任務。

雖然鹿橋一再謙遜自我辯解,我不寫戰爭,我要寫的是「活鮮鮮保持一個情調,那些年裡特有一種又活潑、又自信、又企即、又矜持的樂觀情調」。所以那些人物故事「充沛於光線、聲音、節奏動靜之中」。鹿橋的確用了九成的力氣,想避開世局的動亂,尤其西南聯大中暗潮洶涌的國共言論之爭。但凡真正活過那個時代,尤其有敏銳心靈的作家,怎可能百分百置身亂局之外?鹿橋藏了又藏,還是在第十五章中,掩抑不住,自己終於站出來說話了:

天下事,常常如此,見識是見識,世事是世事。此時做一個又熱心又有見識的人最苦。

雖然是全書高潮,終究也僅止范寬湖錯吻藺燕梅的校園風波,作者何須如此動用青龍偃月刀?

如果光有熱心,而無見識,大可隨了潮流叫囂,博得羣衆愛戴。如果光有見識,而不熱心,也很可以臥聽大門外打死人,屋裡照樣睡大覺。

據鹿橋自述,十一章至十七章是完稿於一九四五時的美國。抗日雖勝,國共卻又起內戰烽火。鹿橋在遙望萬里故國家園時,終於把繃緊的心絃,放任彈奏:

偏偏不幸世界上常有具備二者的少數人,又偏偏不幸他們常是少數,於是便如同一個瘦弱的小孩,拚命在扯一匹發怒的馬,或是更恰當些,一個航海人在風暴之中,打算落下那個滿兜了風的帆篷。

作家寫時代動亂,是爲道德感所驅使。但語言文字的美,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纔是能否進入文學史的關鍵。藺燕梅唱〈玫瑰三願〉,「一半爲己,一半爲人」。爲自己青春年華的旋律,都在鹿橋全書結構的掌控中;爲人的那一部分,則由敘述者鹿橋自己繞了一大圈出來說。

花蕊的聲音,花枝的祈禱,本是天地萬物領受宇宙恩典的謙卑願望。此曲既能唱出少女心事,也能唱出當年中國苦難百姓對和平的渴求。〈玫瑰三願〉何幸!竟得如此奇緣,經三位大師接連暗中使勁,不着痕跡地澆灌成傳唱千古的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