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陪伴的父母纔敢說:比成績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這這些能力

當今社會,聽到最多的詞是“卷”,好卷啊!

工作卷,生活卷,學習卷,教育卷,什麼卷,人與人之間只要有比較就會卷。

卷的身心疲憊,卷的淚眼婆娑,卷的費爹費媽。

卷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你明明不想卷,可社會會逼着去卷,卷與不見,由不得你。

當初孩子還沒有上小學的時候,我就說要當一個佛系的父母,但孩子上小學後,被狠狠打臉。

事情要從孩子上小學後第一次考試說起。

孩子一年級參加第一次考試,考了74分,這個分數在我看來沒問題啊,畢竟孩子是零基礎上學,能考這個分數已經很不錯了。

可是萬萬沒有想到,當天我接到孩子,孩子就嚎啕大哭。

孩子哭着說:“我在班上倒數,班上有好多個同學考一百分,剩餘的都是九十多分,媽媽,我爲什麼這麼笨啊!”

我見孩子哭,立馬安慰起來,告訴她沒關係,別人考得好是因爲別人提前學過的,你沒有學過考這個分數已經很不錯了。

可孩子不願聽,拼命地強調自己就是差,就是不行,就是笨。

我的佛系父母形象被狠狠打臉,大家看到沒,不是你不想卷,就可以不卷。

孩子進入學校在一個班級中,考試成績最差,自信心嚴重遭受打擊,你還能支持孩子佛系嗎?

答案是不能。

於是我開始自己給孩子補成績,在孩子第二次考試的時候,終於考了92分,但一看整個班上的平均分93.5分。

我們辛辛苦苦的努力,最終離平均分還差1.5分。

再後來,孩子的成績提上去了,基本在95分以上,但在班上的成績也是中等水平。

爲了提高排名,爲了多得幾分,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刷卷子,如果你不這麼做,連平均分都達不到。

如今孩子五年級,我和孩子都累了,我們反問自己,爲了這幾分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值嗎?

98分和100分的區別就有那麼重要嗎?有時考96分還是班裡的倒數,爲了不當倒數,大家擠破腦袋,不累嗎?

教育就是不斷的反思,讓孩子和父母都不舒服的情況下,一定是哪裡出了問題。

我不由地問自己,我們培養的不就是一個個只會刷題的機器,比的就是誰刷的題更多而已。

孩子以後長大了,還是靠刷題在這個社會立足嗎?

這些問題在腦海中不斷地重複,自我不斷地建立假設,然後被自己推翻,最終我明白,比成績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這這些能力。

第一:強調批判性思維

大家發現沒,在卷的作用下,孩子開始反抗,甚至提出不應該去卷,應該勇於做特別的自己,這些前衛的思想。

孩子們開始批判教育,開始抱怨學校某個規則不合理,開始指出父母不對的地方。

有的父母說,這是孩子的青春期,開始出現叛逆現象,開始不聽學校和父母的話,開始學壞。

可真的是這樣嗎?

不,當你的孩子有這些想法和抱怨後,你應該感到開心,證明孩子擁有批判性思維。

在孩子的成長和社會的發展中,孩子看到矛盾和存在的問題,敢於批判,因爲批判的背後是需求和解決方案。

邊界不是拿來遵守的,而是用來打破,孩子有打破邊界的能力,才能創造出更多能力。

第二,跨學科去學習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古語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大家發現沒,每個孩子身上都他獨有點優點。

可現在的教育呢?只注重語數英等課本教育,讓孩子不擅長學習,但擅長其他的的孩子的天賦被埋沒。

有的喜歡創造,有的擅長跑步,有的有下棋的天賦,有的喜歡維修等等。

所以作爲我們父母的應該多讓孩子跨學科去學習,去接觸更多除了課本以外的知識和技能,從而挖掘出孩子擅長的本領,讓孩子在熱愛的領域發光發熱,而不是一味的去卷。

第三,人際交往能力

其實現在的孩子真正缺少的就是人際交往能力,在上小學期間,課間只能呆在教室裡,讀了幾個學期的了,班上的同學還認不全。

孩子回到家後,就在自己家玩,沒有去接觸外面的人和事,只活在自己小小的世界裡。

完全沒有人際交流能力,短了說對身心健康有一定影響,長了說未來影響溝通、就業、成家等。

所以人際交往能力對於每個人來說都很重要,作爲父母的一定要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

如何培養呢?很簡單,把孩子帶出去,讓他接觸不一樣的人,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中學習和成長。

第四,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現在的家庭教育很多情況都是父母包辦,買早餐是父母,做家務是父母,找老師也是父母,孩子就像個嬰兒一樣,父母把所有事情做得妥妥當當,孩子只要順其自然接受就可以了。

所以纔會出現初中的孩子連雞蛋都不會剝的情況。

父母的包辦影響了孩子的獨立性,大家要明白,孩子遲早一天要獨立去面對這個社會,他需要具備獨立性。

把獨立性還給孩子吧,讓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鼓勵他做走出去,和人交流,和老師、同學交流,儘早地讓他融入這個社會。

這些能力不比成績好得多嗎?

在大環境下,我們被迫卷,這個我們無法避免。

但卷中,我們應該保持清醒,知道什麼重要,什麼不重要,比起成績,孩子擁有這些能力更加重要。

我們的孩子不應該是刷題機器人,他應該是終身運動者,責任擔當者,問題解決者,優雅生活者。

你們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