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流父母培養乖孩子,一流父母培養“壞孩子”……

作者:主創團·鈺鶴

“如果要在正確和善良當中做出選擇,請選擇善良。”

近日,勵志電影《奇蹟男孩》又一次火出圈,布朗老師教給孩子們的一句箴言,戳中了很多網友的心。

可男孩奧吉卻錯誤理解了“善良”的內涵 ,他一次次卑微和討好中勾勒出“善良”的輪廓。

他極力地融入班級,努力讓每個人都喜歡他。

可,這是不可能的。

奧吉出生時經歷的27 場手術,不僅在他臉上留下了猙獰的傷疤,讓他成爲衆人敬而遠之的對象,還在他內心留下逾越不過的鴻溝。

害怕自己的相貌嚇到同學,他孤身一人吃飯;爲了顯得自己和善,自嘲自己長得像海龜;甚至面對別人的嘲笑,他都默默忍受……

一次次放低姿態,卻又一次次被當作異類,觀衆看了無不感到心酸。

一位網友評論道:身爲母親的我,真的很心疼孩子的遭遇,可討好有時候並不能討到好。

的確,真正的“善良”,並不是一味的討好,而是帶有鋒芒。

身爲家長的我們,也唯有讓孩子練就“敢討壞”的性格,才能讓孩子綻放出屬於自己的色彩。

會“討壞”的孩子

情緒價值高

積極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曾說:“低情緒價值的孩子,缺乏自信和積極面對挑戰的勇氣。”

缺乏自信的他們,長期忽視自己的感受和需求,難以形成清晰明確的自我認知,只得通過“討好”他人實現自我價值。

反之,高情緒價值的孩子,最典型的表現是“敢於討壞”。

他們允許脆弱的發生,不需要別人肯定自己,更不會因爲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我的侄女,就是個敢於討壞的孩子。

一天,哥嫂忙於工作,請我接送侄女上下學。

儘管當天起得很早,可一場車禍堵車,還是導致我倆雙雙遲到。

我被老闆痛批了一頓,一整天都提不起興致。

下午接侄女放學時,她看出了我情緒低落,問我是不是遇到什麼不開心的事情了。

本來沒指望小孩子能給出怎樣的建議,可侄女卻娓娓道來她今天的經歷。

今早侄女遲到後,班主任狠狠地批評了她,罵她是個沒規矩的孩子,還說她過分活躍,以後肯定成不了大事。

我吃驚地問侄女:“你不難受嗎?”

可侄女卻說:“我爲什麼要難受呀?我雖然今天遲到了,但並不是故意的,老師的批評根本不成立,我爲什麼要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呢?”

侄女小小年紀,就具有反PUA的能力,不僅讓我自慚形愧,還讓我深感佩服。

這也讓我意識到,侄女之所以有與是非對抗的勇氣,是由於她專注於自己的需求和感受,看待問題更加理性。

都說現在的孩子太難了,他們在小小年紀就會面臨各種各樣的煩惱:人際關係、家庭環境、學業壓力......

這些小煩惱看起來無足輕重,可是一個個疊加之後,就成爲了孩子情緒無法承受之重。

很多情緒壓力無處宣泄的孩子,也因此患上了抑鬱症之類的心理疾病。

這些青少年在情緒的泥沼中掙扎,急需一束光來照亮他們的前行之路。

而“敢討壞”的積極狀態,正是這樣一束光,它鼓勵孩子們勇敢地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敢於表達、敢於宣泄,從而釋放內心的壓力。

他們學會了如何與自己的情緒相處,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便會以更加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孩子敢於“討壞”

學習效率更高

我發現,身邊一些懂得“討壞”的孩子,他們不僅情緒價值高,學習效率也像是上了發條。

那是因爲他們清空了負面的情緒,內心更輕鬆,便能高效地投入於學習中。

而不會也不敢討壞的孩子則反之,他們甘願在人際關係中當鴕鳥,在舒適圈裡畫地爲牢。

有次在朋友家做客,一下午的時間,朋友都在向我傾訴孩子成績上不去的苦惱。

正聊着,孩子放學回來了。

只見他耷拉着腦袋,詢問後才得知,是今天考試沒考好。

再問其緣由,是同桌打擾他,致使作文未完成,語文成績僅考了60分。

聽罷,朋友對孩子破口大罵:“同桌打擾你,你不敢拒絕他嗎?爲什麼總是讓別人影響你?”

孩子被嚇得聲音顫抖:“不敢拒絕他,怕他不喜歡我……”

朋友更加憤怒:“怕他不喜歡你?那你就不怕老師批評你,不怕成績下滑嗎?”

孩子低下頭,默默抽泣,更是不再敢說話。

生活中經常看到這樣的孩子,因爲害怕自己不合羣,就一味地迎合他人的要求。

由於不敢拒絕同學,不得不獻出自己寶貴的專注力,將屬於自己提升的時間浪費在他人身上。

而那些敢於“討壞”的孩子卻知道,只有“心狠”一點,勇於對打擾自己的人和事說“不”,才能保持學習的專注力。

一位13歲學生用文言文寫的期中反思火了:“不與閒人空談,不與閒事煩心”。

家長問:“什麼是閒事?哪種是閒人?”

孩子告訴母親:閒事是與學習與個人成長無關的事情。比如,在我學習的時間有同學來打擾我,說閒話,聊閒天。

閒人則是無故挑起事端者。比如,一些人上課傳小紙條;有些人課下散播謠言……跟這種人交流,徒然浪費時間。

敢於“討壞”的孩子,無疑是聰明的。

他們意識到爛人爛事對自己學習的危害,便不會過多在意他人的看法和意見。

這種專注於自己的“討壞型人格”,成爲一道堅固的屏障,幫他們將外界的喧囂通通隔離在外。

同時,他們也更懂得如何篩選和吸收對自己有益的建議,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走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家長走好每一步

孩子成長才有新高度

爲人父母,我們都希望孩子有個強大的精神內核,來應對學習上的"卷"。

以後進入社會,他們也能更坦然地接受各種挑戰。

培養孩子的精神內核,並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父母的耐心與智慧,更需要我們爲孩子創造一個充滿愛與支持的環境。

①做情緒穩定的父母

前段時間有個視頻火了。

一個孩子不小心在沙發墊上灑了大片的菜湯。

讓人意外的是,爸爸全程沒有一句指責,一直在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如此這般,情緒穩定的父母給孩子提供了充滿愛和安全感的環境,讓孩子感到被接納和尊重。

心理學家袁辛曾說過:擁有不同情緒價值的家庭,會擁有不同的命運走向。

浸潤在安全感的孩子更願意去探索新世界,變得更加自信開朗,也會更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都說,父母穩定的情緒成爲孩子成長過程中重要的基石。

我們給孩子最大的愛,不是豐厚的物質保障,而是不隨意外泄的情緒。

②無條件愛着孩子

知乎上有個話題:有沒有一個時刻,你感覺父母的愛很窒息?

其中一個高贊回答是:“經常聽見父母這樣教育妹妹:你再這麼無理取鬧,我就把你丟出去,不要你了!”

在現實中,父母這種“有條件的愛”無處不在:總是希望孩子能夠按照他們設定的路線發展,不斷強調“只要你這樣做,我就會愛你”。

父母強烈的“條件感”,讓孩子喪失了在家庭中的安全感。

孩子就會在其他的關係中處於卑微一方,對他人不斷地討好,以此獲得對自我價值感的認同。

缺乏了自信的根基,活在愧疚中的孩子,極易發展爲“討好型人格”。

心理專家武志紅說過一句話:“孩子自信不是指自己相信自己,而是因爲愛而自信。”

“討壞型孩子”與生俱來的自信,都是在父母無條件的愛下孵化出來的。

嘗試認可孩子的選擇,用言語微笑等方式經常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理解孩子的錯誤,發自內心的接納、認可、欣賞孩子,孩子將擁有無限自信的底氣。

③不以結果定義孩子

電視劇《小捨得》中,子悠曾在家長會上,當着衆人的面說:

“我覺得媽媽一點也不愛我,她愛的是滿分的我。”

一句話揭開無數家庭的傷疤:很多家長對孩子的認同和肯定,只體現在孩子拿到某種結果、取得某個成績的時候。

這種情況往往造成孩子認爲,一旦自己拿不到這種結果,就是失敗的,給父母丟臉。

孩子人生中最親密的關係,都被附加了強烈得失感的沉重枷鎖,那麼孩子只能從其他關係中汲取存在感。

當自己達不到別人的預期,孩子就會失去自信心,將自己蜷縮在殼裡,用自卑包裹着自己。

可孩子的精彩人生,不是由對對錯錯的結果構成,而是由踏踏實實的腳印組成的。

家長唯有做孩子人生路上的守候者,不以結果定義他們,孩子便能擁有主宰自己人生的力量。

爲人父母,我們都希望孩子能站在頂峰,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然而,想要孩子活出自我,我們需要幫他們建立起充足的自信、抵抗PUA的底氣和愛自己的能力。

唯有如此,孩子才能不管面對什麼挑戰,都能堅定不移地朝着目標前進。

點個“在看”,讓我們共同爲孩子築起一個充滿愛與支持的成長環境,讓他們在愛與關懷中茁壯成長,綻放出屬於自己的光芒。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