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自帶“窮氣”的父母,養不出高貴的孩子

育兒先育己,正人先正己。

最好的教育,不是耳提面命,而是潛移默化。

作者 | 楓子

前幾天帶孩子去動物園玩時,看見這樣一幕:

排在我前面的一位媽媽,偷偷交代兒子:“等下入園時,你彎下膝蓋,縮點脖子,就不用門票了。”

男孩明顯不願意:“媽媽,我都有125了,你讓我怎麼彎呀?我不想逃票。”

可拗不過媽媽,男孩只好噘着嘴,低着頭,弓着背往前走。

入園時,檢票員還是一眼發現男孩超過一米二了,便要求家長補門票。

但那位媽媽卻不依不饒,一個勁地辯解“孩子其實不滿6週歲,只是個子比較高……”

哪怕檢票員再三解釋,兒童優惠只看身高不看年齡,哪怕男孩漲紅了臉,媽媽還是和檢票員爭論不休。

我觀察了一下,這位媽媽穿着華麗,滿身金飾,不像是差錢的樣子,可她此刻的嘴臉,卻讓她一身的“窮氣”顯露無遺。

這種“窮氣”,不是金錢的短缺,而是精神的匱乏,思想的貧瘠,人品的卑劣。

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曾說過:

“一個人的性格特點、人生三觀、精神品格、思維方式、生活習慣,都深受家庭和父母的影響,很多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

一個家庭,父母若是沾滿窮氣,孩子很難不受薰染。

父母心窮,孩子難大氣

曾看過一個新聞,無比唏噓。

江蘇淮安,一位爸爸帶孩子在遊樂園玩時,隨手將一袋東西放在了櫃檯上,本以爲周圍都是家長,店員也在看着,應該沒有關係。

萬萬沒想到,他不過就是在旁邊吃了點東西,走回來時,就發現東西丟了。

通過查看店內監控發現,偷東西的竟然是一名媽媽,而目擊證人則是她的兩個孩子。

當時,其中一個較大的孩子見到媽媽的舉動後,還推了推媽媽的手,示意其不要拿。

可那位媽媽不管不顧,拿了東西就走。

失主說,袋子裡裝的是手錶和玩具,總價值800元,因爲不太貴重,也不想牽連孩子,所以沒有報警,但希望那位媽媽不要再這樣做了,會帶壞孩子。

是啊,美國著名心理學家M·斯科特·派說過:

“孩子會情不自禁地模仿父母,拷貝父母的處事方式,將它視爲人生的標準和榜樣。”

心窮的父母貪圖小利,愛佔便宜,唯利是圖,給孩子種下了算計和貪婪的種子,讓孩子逐漸變得內心貧瘠、品性低劣。

知乎有位匿名網友曾自述,自己的媽媽每次買菜,都要拿走人家幾根蔥;

去超市,都要偷偷拽一大把塑料袋在兜裡;

平日,媽媽還時不時從單位順走一包打印紙,一盒簽字筆,一包垃圾袋……

小時候的她,一度覺得羞愧不已,看不起媽媽的爲人。

可後來她在國外上學,偶爾發現不刷卡也能坐公交車時,也下意識選擇了逃票。

當她還在爲自己省下一大筆通勤費而心存僥倖時,成績優異的她,卻因爲逃票的不良記錄被拉入求職黑名單中。

正如俞敏洪說的:我們很難發現一個斤斤計較的家庭裡面能夠走出胸懷博大的孩子,我們也很難在一個庸俗的家庭裡面發現一個孩子有着高雅和清純。

家長是過去的孩子,孩子是未來的家長。

父母好的方面,孩子會全盤吸收,壞的舉止,孩子也會照搬不誤。

父母不貪圖一時的蠅頭小利,孩子才能內心富足。

父母堅守做人的原則和教養,孩子才能品行端正。

父母嘴窮,孩子難擡頭

最近有一篇網絡熱帖,引發無數網友共情。

蛋糕店裡,一個五六歲的小女孩興高采烈挑了一個自己喜歡的甜甜圈。

然後,她又提議媽媽再挑兩個:“你一個,爸爸一個,好嗎?”

多麼溫馨有愛的畫面啊!

但女孩媽媽並沒有感謝女兒的體貼,反而一開口就是指責:

“你買那麼多幹嘛,給你這點錢都要全花光嗎?我們不吃麪包,你就知道浪費錢。”

女孩一下愣住了,卻還是小心翼翼又開了口:

“這個很好吃,我想你們也吃。”

“吃什麼吃?爸媽一天辛辛苦苦賺錢不是爲了吃麪包,是爲了你,賺錢多不容易,這麼一個小小的甜甜圈就要10元錢……”

媽媽在一旁不停輸出,小女孩雙眼噙着淚,重重地低下了頭。

看完感到無比窒息。

很多時候,父母愛孩子的心都是真的。

但嘴窮的父母,一開口就是抱怨、訴苦、哭窮,傷透孩子的心,也是真的。

“爲了給你讀書,你知道我們賺錢有多辛苦嗎?”

“不要跟人家比,他們傢什麼條件,我們什麼條件?”

這是網友@李菇涼兒時聽到最多的話,從小,父母在給她買東西前,都要先抱怨一通。

父母或許只是隨口一說,但一字一句落在她的心裡,就變成了深深的愧疚感,她覺得:我是父母的負擔,是我讓父母這麼苦。

所以她從來不敢任性,不敢提要求,不敢惹麻煩。

甚至在別人還在肆意玩耍的年紀,她每天就想着怎麼縮衣減食,想着去哪裡撿多一點的塑料瓶子賣錢,給父母減輕負擔。

“家裡沒錢,媽媽一個人養你不容易。”

這是著名辯手席瑞兒時聽過最多的一句話。

因爲深知家裡窮,所以跟大人逛超市他都不敢擡頭,因爲害怕看到自己喜歡的零食。

長大後,他努力改變了生活的不富裕,沒錢的恐懼感卻始終如影隨形。

直到今天,他到一個消費場所,只要身上沒有帶夠3倍的錢,就會感到害怕;

只要病得不嚴重,就不敢去醫院。

面對別人的好,他的第一反應不是欣然接受,而是誠惶誠恐地認爲我不配。

比起物質上的貧困,更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貧瘠。

孩子可以忍受物質的短缺,卻難以消化至親倒的苦水。

所以,別再用哭窮教育孩子,用不幸綁架孩子了。

一個孩子,只有在年少時,擁有了“幸福感”和“配得感”,才能在日後的歲月裡,擁有無限的能量。

父母眼窮,孩子難有出息

父母的眼界,是孩子成長的天花板。

父母短視,認知水平低,孩子往往很難有大出息。

拍攝於2002年的紀錄片《父親》裡的韓勝利,就讀的是名牌大學,靠着父親在附近工地做苦力供他讀書。

因爲掙的錢大多用於交學費了,韓勝利每個月的生活費只有200塊錢。

在學校裡,這些錢只夠他每頓吃青菜拌飯,根本不夠開銷。

所以他一有空,就會到處撿瓶子。

有的時候,爲了幾個礦泉水瓶子,他可以在籃球場上等同學好久好久,一點時間成本都不計算。

有好心的同學勸他去兼職,怎麼樣也比撿瓶子掙得多,但韓勝利不是沒想過,而是父親不允許。

因爲在父親看來,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學習,並認爲自己每月不過150元的開銷,兒子200元怎麼也綽綽有餘了。

所以大學四年,韓勝利都在扣扣搜搜過日子,人也變得愈發自卑和內向。

由於韓勝利學的是通信工程專業,需要手機和電腦實操,但父親卻視網絡如洪水猛獸,不允許他上網。

結果韓勝利雖然理論知識紮實,但實踐幾乎一點都不會。

這導致他直到畢業,也沒有找到一份像樣的工作。

之後更是在接連碰壁下,才找到一份戶外電纜的工作,累死累活一個月也就600塊。

父親天天唉聲嘆氣,他不懂,自己的女兒沒讀書,在深圳做保姆一個月也有3000塊,兒子名牌大學畢業,爲什麼掙的卻還不如自己多?

《窮人缺什麼》一書說:“窮人思維的可怕程度,不亞於原子反應,會給孩子造成觀念上的偏差,影響一輩子的運氣和生活。”

作爲孩子成長路上的引路人,父母若思維固化,眼界狹窄,只會用自己狹隘的已知,鎖死孩子無限的未知。

爲人父母,請先不遺餘力地提升自己,打破思維壁壘,開闊眼界,才能給到孩子更好的引領。

成爲孩子人生的攀登繩,而不是絆腳石。

央視家庭教育紀錄片《鏡子》裡面有一句話:

“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父母就是作畫的人。白紙變成什麼樣,關鍵在父母。”

父母心有謙卑,言行有愛,眼界開闊,孩子才能在父母的影響下,三觀正,品行端,內心富足。

正所謂,育兒先育己,正人先正己。

先成爲更好的自己,才能成就更好的孩子。

自己戒掉一身的窮氣,孩子方纔高貴。

點個贊吧,與各位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