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一批房企,下牌桌了
又一家房企退出了房地產開發業務。
近日,中交地產發佈公告,擬將房地產開發業務相關資產及負債轉讓至控股股東。交易完成後,公司將聚焦於物業服務、資產管理與運營等輕資產業務。
2024年以來,包括華遠地產、美的置業、格力地產在內的多家房企陸續退出房地產開發業務,令人唏噓。
今天,明源君就來盤點下,到底有哪些房企在與房地產做切割,剝離之後,他們又將何去何從。
國央企加速剝離房地產
民營房企大量“離場”
最近兩年,隨着房地產行業持續下行,大部分房企的結局走勢已逐漸清晰,不少曾經叱吒風雲的品牌房企,大概率要“去地產化”。
不過,這裡面也分幾種類型,有些是主動爲之,有些則是無奈之舉。
第一種是響應號召的央企,主動剝離“非主業”。
這類企業本身就不以地產爲主業,而在國資委提出“聚焦實業,優化資源配置 ”的要求後,一批央企開始主動出售資產,與房地產做切割。
比如去年3月,國家能源投資集團擬轉讓一家地產公司100%股權,轉讓底價爲4967.88萬元;去年5月,國家電網再度掛牌轉讓一家地產公司,底價1.5億元。
實際早些年,在經營壓力和做大規模的雙重驅動下,很多央企紛紛開啓多元化,進軍地產行業。但近幾年,地產行業的持續下行,讓不少央企的地產投資陷入困境,所以退出也是意料之內。
比如某央企掛牌轉讓的某地產公司,就淨虧損3.08萬元。另一家央企轉讓的地產公司,所有者權益爲-7218.03萬元。
包括最近兩年,國資委對央企的考覈指標發生了明顯變化。比如用淨資產收益率替換淨利潤,用營業現金比率替換營業收入利潤率。其目的就是提醒各大央企不能再盲目投資,對於“兩非(即非主業、非優勢)”“兩資(即低效資產、無效資產)”要儘快剝離處置,全面提升盈利質量。盤清資產底數,嚴防國有資產流失,點此瞭解
所以未來幾年,依然會有大量非地產主業的央企,選擇變賣資產,徹底退出房地產行業。
第二種是優化資產結構,主動轉型。
最近兩年,很多房企出於降低資產負債率和優化資產結構的考慮,主動退出房地產開發業務。
比如中交地產就表示,交易完成後,公司將聚焦於物業服務、資產管理與運營等輕資產業務,有利於改善公司資產質量,提升公司可持續經營能力和盈利能力。
今年1月,格力地產也宣佈重組實施完畢,未來將逐步退出房地產業務,發展成爲以免稅業務爲核心、圍繞大消費運營等產業鏈佈局的上市公司。
美的置業已於2024年10月完成股權重組,除了承接控股股東房地產開發代建業務之外,拓展第三方代建業務將是美的置業控股的重點發展方向。
第三類是亟需化債的城投。
最近兩年,隨着各地城投流動性風險進一步加劇,通過處置存量資產便成爲城投化債工作的重點。
比如雲南城投就曾一口氣掛拍出售14家公司股權,並不再保留房地產開發業務。某地城投也退出旗下一個重點項目股權,轉讓底價爲1.52億元。去年1月,該城投再度退出一家虧損房產開發公司股權及債權,底價5.75億元。
應該說,最近一兩年,隨着地產行業的持續下行,各地城投都開始大面積地處置一些低效土地、產業園等等。
尤其去年3月財政部提出“通過盤活存量資產資源等方式逐步化解債務風險”,各地政府和城投都在積極落實,處置旗下一些存量資產。
比如有城投招標的時候,就把一些低效土地、工業園等資產的處置和盤活,作爲招標條件之一,以此完成對房地產的退出。
退出銷售開發業務後
有企業在新能源汽車賺到了錢
恆隆地產榮譽董事長陳啓宗曾在一次論壇上表示,轉行絕對是部分房地產開發商應該考慮的選項,而且要把握機遇,早轉行可能比晚轉行好。
那麼,退出房地產開發業務後,房企都往哪裡轉?據明源君梳理,有的佈局新能源,有的佈局醫美領域等等,可以說,跨度非常大。
先講下新能源。
作爲這幾年最炙手可熱的產業之一,雖然目前新能源對於經濟的貢獻度還不如房地產,但勝在有強力政策支持、發展速度快,想象空間大,也是最有希望替代房地產的領域。
所以早些年,包括萬科、保利、雅居樂、合生創展等十多家,也紛紛以不同形式,進軍新能源。
比如去年3月,曾爲寧波房地產龍頭的山子高科(曾用名:銀億股份)就發佈公告稱,擬公開掛牌轉讓公司房地產業務相關股權和債權資產。此次交易後,就意味着該公司將徹底退出房地產業務,全面進軍新能源汽車。
實際上,進軍新能源並非山子高科一時興起。早在2017年,山子高科就開始實行業務轉型,由原來以房地產開發銷售業務爲主轉向“汽車零部件+房地產開發銷售”並重。
再講下醫美。
在“顏值經濟”風口下,醫療美容也成爲各大房企佈局的重點。
比如蘇寧環球就從最早的以房地產開發爲主,逐步推進地產、醫美雙主業發展戰略。2023年,該公司醫美板塊業務實現營收1.98億元,同比增長3.36%,逐漸成爲公司新的利潤增長點。
奧園美谷的前身是“京漢股份”,主營業務爲化纖和房地產,後面也逐漸剝離房地產業務,全面佈局醫美行業。
房地產商拓展醫美領域,有兩個原因:
一方面是看重其未來的發展前景。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報告,目前國內醫美滲透率接近4%,較韓國21%的醫美滲透率、美國16.8%左右的醫美滲透率等,還有較大提升空間,預計2030年中國醫美市場規模將達到6382億元。
另一方面則是醫美能爲地產項目引流。比如蘇寧環球就舉例稱,一家美容醫院裝修加設備的投資大概1000多萬元,公司利用空置的商業綜合體房產,節省了房租成本,而且醫美項目也能對商業綜合體起到引流的作用。
房企轉型切莫盲目跨界
地產相關產業鏈依然有機會
之前明源君講過,任何一個行業都是有門檻的,切莫盲目跨界。
如果開發商一定要轉型,最好是在泛地產上下游作適當嘗試,比如代建、資產運營等。
正如萬科董事長鬱亮所說,伴隨城市發展,人們的工作生活場景越來越多樣化,對不動產的內容和服務不斷有新的需求,因此這項業務也會常做常新。
目前,與地產關聯度最高,最炙手可熱的細分領域,無疑就是代建。
過去兩年,在房地產行業整體下行的大背景下,代建卻成功走出一條“逆勢增長曲線”,引得房企扎堆涌入。
金地管理就指出,未來代建市場會從當下百億級市場成長爲千億級市場,貨值規模也將達到2萬億~2.5萬億。截止到目前,已經有近百家房企開展代建業務。
比如去年4月,沉寂多年的華遠地產向市場公佈了一則重磅消息,公司將退出房地產開發業務,聚焦於代建、資產管理與運營等業務,實現戰略轉型。
應該說華遠轉型,也是被逼無奈。根據財報,華遠地產2023年實現營業收入159.9億元,歸屬母公司淨利潤爲-15.37億元,已連續虧損3年。
於是,華遠地產開始把業務重點放在代建等輕資產運營上。其中代建部分,華遠主攻政府代建,並逐步形成“代建、代運營、代銷、城市更新、諮詢服務”五類發展模式。
關於政府代建,明源君也專門提過,雖然政府代建准入門檻較高,利潤也比較薄,但勝在市場規模可觀、不易受地產週期影響,而且容易形成企業護城河,適合有國資背景或者優質龍頭代建企業深耕。
當然除了代建這種輕資產運營,圍繞重資產的運營管理也是開發商可以考慮的轉型方向。
比如日本三井不動產最早是以住宅辦公樓作爲發展重頭業務,但後面日本房地產急速回落,導致公司連虧4年,股價大跌。後面三井不動產開始調整各項業務佔比,目前投資端佔1/3,代建端、輕資產佔1/3,運營管理佔1/3,最後實現“投、建、管、退”式發展。
而今年以來,房企發展戰略的一大變化,也是頻頻提及資產管理。戳這裡,瞭解資產管理解決方案
比如去年4月,龍湖集團就通過整合長租公寓、活力街區、服務式公寓、產業辦公、婦兒醫院以及頤年公寓等多元業務,專門成立逍遙洲資管。
華潤置地也明確把“大資管”業務作爲主航道業務來定義,目標是“十四五”期內將其培育爲公司的第二增長曲線。
甚至綠城管理董事會副主席兼執行董事李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說,規模不是公司的目標追求,資產管理纔是未來。
他舉例稱,公司每年交付的超1000萬方中,有大量的公建配套、地下車位以及臨街商鋪等,很多委託方並不擅長於此,由此可衍生出一種商業模式。
以地下車位爲例,在源頭設計端,公司可以對車位集中分區安排,只銷售其中一個方向,另一方位做長租租賃管理,甚至可以出售予資產管理公司進行資本化。
點擊下圖,瞭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