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波隆那書展線上相約 阿尼默談《小挽》

漫畫阿尼默以《小挽》獲波隆書展拉加茲童書獎青年漫畫類首獎,雖書展因疫情取消,但線上活動不減,便於評審瓦拉於空中相會訪談。(摘自Youtube)

波隆那書展今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取消,但不少活動轉往網路持續進行,包含得獎者訪問,如今年以《小挽》獲波隆那書展拉加茲童書獎青年漫畫類首獎的漫畫家阿尼默,便受拉加茲獎評審之邀,在線上大談《小挽》創作歷程

波隆那書展於臺灣6日晚間釋出訪談影片,拉加茲獎評審之一瓦拉(Emilio Varrà)與阿尼默線上隔空對談,在影片最初,他首先讚美阿尼默的《小挽》非常特別,形式非傳統漫畫,也不僅限青年閱讀,接着便請阿尼默分享《小挽》敘說甚麼樣的故事,並於何時創作。

阿尼默表示,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在《小挽》中的3篇故事源自於自身經歷及一些想像出的故事,「主題都圍繞在逝去與死亡,但我不是直接描繪死亡本身,而是生者如何去看待、學習、面對死亡。」3篇故事在生命中反覆出現超過10年,每一次出現都像是種練習,讓阿尼默構思如何呈現,歷時3年纔將其創作完成。

《小挽》爲阿尼默去年出版的首本個人漫畫集,過去他的作品多爲插畫,散見於各報副刊書籍,曾以插畫作品〈我曾是棵樹,早已是本書〉入選波隆那插畫展。首次創作漫畫是在2007年,收錄在《臺北咖啡》中的短篇漫畫〈四十七歲的天空〉。

瓦拉描述,在看見《小挽》時,會首先注意到美麗圖像,在閱讀也能發現漫畫獨特的節奏、圖像分格設計,以及全書幾近無對白的方式。阿尼默迴應,圖像本身有自己的語言,像是會自己說話,希望自己作爲故事與讀者間的橋樑,讓故事於每個讀者心中長出不一樣的模樣

阿尼默回憶,過去都在白天繪製單幅創作,但逐漸的,本是晚上休閒時光所畫的漫畫,卻一點一點佔據了全天的時間,「變成另一種像地獄般的過程,雖然我講出有些負面詞彙,但我還是覺得很幸福,有時候想說來休息一個星期好了,但過了2天又乖乖回去畫了,雖然痛苦但很幸福。」

此外,瓦拉也採訪了出版《小挽》的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副總編輯林怡君,請他們分享《小挽》幕後出版歷程,讓來自各國、今年無法參與波隆那書展的愛書人,能借由網路分享知曉更多臺灣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