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言美元霸權式微 德經濟學者:亞洲將出現人民幣經濟區

施納伯認爲,隨着美元走弱,人民幣持續升值,可能會成爲東南亞東亞的非正式錨定儲備貨幣。(路透資料照片)

美元在美國疫情爆發並迅速成爲全球重災區後,由強轉弱持續走貶,是否有其他貨幣或資產能取代美元,1年來是不少學者關注焦點專攻經濟政策、貨幣領域德國萊比錫大學教授施納伯(Gunther Schnabl)認爲,人民幣至少在亞洲已經出現機會,東亞、東南亞可能出現非正式的人民幣經濟區,甚至連美國最親密盟友日本都可能願意加入。

1994年中國大陸開放國際交易以來,曾引入嚴格的與美元掛勾機制,加上日本、韓國,東亞出現了非正式的美元本位制,這帶給東亞匯率高度穩定,加速發展分工貿易效果。施納伯稱,人民幣和美元掛鉤,在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和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期間也發揮很大效果,使得人民幣如同驚滔駭浪中屹立不搖的岩石,穩定東亞局勢

不過情況已經改變,施納伯指出,隨着美國Fed(聯準會)持續寬鬆政策和購入美國國債、拜登(Joe Biden)政府擴大支出增加債務,美元將進一步面臨貶值壓力。而且美國國債的外資持有率已經由2013年43%降到不滿30%,取代的是Fed持有自己的流通國債份額上升,可能造成投資人對美元國際作用的信任度持續減弱。

他注意到,儘管由於北京當局資本市場的嚴格管制,導致人民幣尚未成爲任何國家的錨定或儲備貨幣,但中國在去年採取2項重要措施,首先是自去年5月起至今允許人民幣對美元升值約10%,其次是逐步減持美國國債,2011年底還有約1.3兆美元規模,但到去年底只剩約1兆美元,都顯現出中國似乎有意擺脫對美元依賴。

而相較於美國在疫情中遇到的經濟麻煩,中國迅速克服疫情持續成長,還簽訂史上最大自貿區協定RCEP(區域全面性經濟夥伴協定),自1990年代以來一直維持強勁增長,現在除了自身製造業向美國、歐洲出口,還以東南亞許多企業當供應商形成中介角色,區域、甚至世界核心地位自不待言。

施納伯認爲人民幣現在就像1970年代以後到歐元問世前的德國馬克(Deutsche Mark),當時由於各國對美國大量印鈔應付越戰實質卻由各國共同埋單早有不滿,加上1970年代在美國大量寬鬆下,德國聯邦銀行卻因爲擔心輸入性通貨膨脹而允許德國馬克升值,最後導致以美元爲中心的佈雷頓森林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在1973年瓦解,德國馬克、瑞士法郎變成有吸引力的國際價值儲藏,德國馬克不僅成爲歐洲錨定和儲備貨幣,美國甚至也曾用德國馬克、瑞士法郎發售債券

他寫到:「如果人民幣繼續升值,對其他東亞國家的誘惑將是保持本國貨幣與人民幣掛鉤,以維持區域內匯率穩定。此外,東南亞經濟體可能受到誘惑,將美元換成人民幣,以獲取重估美元的收益。一個非正式的人民幣區塊將出現,人民幣將成爲東南亞各國貨幣的錨定和儲備貨幣。日本甚至也可能會受到誘惑,願意加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