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報道 | 印力去哪兒?

觀點網 “我們的資源沒法做到全部業務都能照顧好,所以這時候必須要做取捨。”

在前不久召開的萬科2023年度股東大會上,鬱亮宣佈,萬科將退出其它業務,聚焦綜合住區開發、物業管理、租賃住宅三大主業。

觀點新媒體瞭解到,在萬科的體系內,其多元業務包括房地產開發、物業服務、租賃住宅、海外、酒店度假、食品、物流倉儲、商業開發運營。

爲什麼是“三大主業”?

實際上,經歷了二十餘年的發展,住宅開發業務雖進入了深度的調整階段,但萬科開發主業的規模優勢仍在,聚焦這一業務,仍舊大有可爲。

其次,物業服務方面,近幾年仍舊持續保持着增長的態勢,且萬物雲已經完成上市,對企業而言同樣是其優勢所在。

至於租賃住宅方面,目前萬科泊寓雖未上市,但該項業務已經實現了整體的盈利,且萬科方面正在推進保租房REITs的申報工作,更重要的是,在政策紅利與市場熱度之下,住房租賃行業面臨着較大的發展機遇。

此前,深鐵集團董事長辛傑亦強調,萬科主業未來聚焦三個方向,這些是萬科的強項。

那麼,三大主業之外,萬科曾經寄予厚望的商業開發運營業務,又將何去何從?此外,作爲萬科旗下的商業運營平臺,印力又要去哪兒?

ONE

來時路,亦是歸去途。

對於商業業務及印力的未來規劃,熟悉該公司的相關人士提到,目前暫未有內部消息傳出。

不過,有市場人士則認爲,不排除再度出售的可能。

印力集團成立於2003年,其前身爲深國投商置(2015年更名爲印力集團)。在萬科收購之前,印力接連與沃爾瑪、摩根士丹利、凱德、西蒙等資本大鱷合作,以小股操盤的方式,探索出其獨有的“開發+商業+金融”的運作模式。

憑藉多方合作,印力實現了快速的發展,在2006年,其運營管理的項目超過60個,規模直逼萬達廣場。

隨後,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印力接連迎來了幾次易主,其中,2009年初,印力低調易主,成爲華潤系新成員;2012年,深圳市龍柏宏易資本集團旗下的龍柏商置基金接手50%股權;一年以後,黑石購入其40%股權,成爲戰略投資者。

接連幾次的流轉,讓印力成功接軌龍柏、黑石等平臺,企業的資本通道正式被打通。

許是看中了印力的商管能力,許是看中了印力的資本基因,2016年,萬科將這一平臺正式收歸麾下。

“但收購多年,印力始終沒有並表,在萬科的報表上屬於長期股權投資”,上述市場人士認爲,“退出是股權投資的終極目標。”

回看印力來時路,無論是多方流轉的歷史,還是印力之於萬科的關係,其歸去途均不排除被出售的可能。

更重要的是,在收購回來的八年時間裡,印力始終還未能發揮其真正的實力,實現做大做強。

實際上,一直以來,在萬科的體系內,商業業務始終被分作“兩大派系”。其一,印力集團;其二,則是萬科各個城市公司下轄的商業事業部。

前者主要運營管理“印象”系列的城市購物中心;而後者,則是自主運營管理一站式購物中心萬科廣場,以及大量的社區商業項目,這些項目主要是前期拿地投資搭配而來的資產。

在外界看來,萬科體系內持有大量的商業業務,但是印力與各個區域事業部之間協同不足,始終難以形成合力,最終導致萬科商業、印力集團的業績多年無法達到預期。

“這麼多年,萬科始終沒有明確旗下商業地產的發展規劃,印力的定位一直比較尷尬”,也因此,有市場觀點認爲,這或是印力未來可能被擺上貨架的最重要因素。

的確,相較於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去推動商業業務的整合及發展,在這個艱難時期,將定位始終不明晰的印力打包出售,或許能夠讓萬科集中資源發展優勢業務,更能爲企業回籠大筆資金。

此前,在股東大會上,鬱亮亦特別點出,我們將退出其它業務,清理和轉讓非主業的財務投資,大力度地通過大宗交易和REITs,把我們的商業辦公資產,通過這種方式轉讓出去。

而今年年初,萬科以23.84億元出售旗下運營最爲優質的七寶萬科廣場50%股權,以及近期以22億掛牌深圳灣超總項目,這些都被看作是萬科放棄商業業務的前兆。

TWO

打包出售或許是一勞永逸的方法,但對於印力未來的猜想,市場也有不同的看法。

有觀點認爲,萬科至今並未並表印力,這一平臺仍舊遊離在上市公司之外,未來可能通過資管的方式,接盤萬科旗下的其他商業業務,打造成一個獨立的實體。

也就是說,萬科不是不做商業地產,僅僅是上市平臺不再涉足商業,而非並表的印力集團,則順理成章的成爲其接盤與輸血商業地產的重要平臺。

此類猜想或許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證實。

其一,當年萬科在收購印力之時,恰逢“寶萬之爭”最爲膠着的時刻,在股權之爭的大背景下,收購印力集團一度被外界解讀爲萬科的“B計劃”,其意爲管理團隊預留退路。

如今,“寶萬之爭”雖已成過去式,但在房地產下行週期當中,萬科同樣面臨較大的壓力,而非並表的印力集團,在新的時期,同樣能夠扮演 “獨立平臺”的角色。

其二,萬科收購印力的“初心”,便是將商業資產裝入投資基金平臺,並通過印力的運營管理、資本運作實現升級和退出。

對比萬科體系內涉足商業業務的兩大平臺當中,印力集團的資管基因更加濃厚。

據瞭解,早在2017年,萬科就曾聯合其他合作方共同組建兩支專業的商業地產投資基金,出資比例39%撬動129億元,並投資萬科所持有的42個商業地產項目,爲資產證券化預留通道。

顯然,在收購印力之後,萬科多次試圖通過資管的邏輯來運營商業地產,不過,因內部組織架構及歷史遺留問題,始終難以達到預期。

而在此次“瘦身計劃”當中,萬科提到,將通過大宗交易和REITs,把商業辦公資產轉讓出去。

而萬科並未明確表示轉讓包括購物中心在內的零售商業資產,則可以由印力這一重要的商業地產經營管理平臺,通過資產證券化的方式,將萬科旗下商業資產接納麾下。

更重要的是,前不久,印力消費REIT正式在深交所上市,首發底層資產爲杭州西溪印象城。

而此次成功發行消費REIT過後,印力仍能夠通過擴募等方式,不斷將成熟的資產裝入其中,而從萬科上市平臺剝離而來的商業資產,亦能進一步裝入公募REITs當中。

其三,萬科一直以來有意整合旗下商業業務。

自2016年收購印力集團之後,萬科便陸陸續續進行了多次的整合。

其中,2021年6月,鬱亮的左膀右臂王海武空降印力集團,出任總裁一職,對於這一人員的調整,市場普遍觀點認爲,萬科要加速整合區域事業部及印力集團。

隨後,2022年,萬科的49個自主開發項目交予印力集團管理,總體量達200萬平方米;2024年年初,萬科成立全新的商業事業部,將商業版塊提到了與開發業務和獨立上市的物業板塊同等地位,同時任命孫嘉作爲商業BG的操盤手。

從人員、業務到架構,接連的調整無不彰顯企業整合商業業務的決心,而此次上市平臺宣佈聚焦的三大業務當中,商業地產雖不在其中,但不排除印力將作爲一個獨立平臺繼續生存與發展。

通過印力,不僅能夠實現萬科商業資產的投融管退閉環,實現商業業務的資管運作,更能進一步擴充印力的資產管理規模,對於萬科這一上市平臺而言,同樣能夠達到剝離資產回籠資金的目的,或許是一舉多得的方式。

THREE

從印力集團自身的發展角度來看,全盤接收萬科各個區域事業部的商業資產或許並不可取,如若印力要作爲獨立實體繼續發展,其最優解或許是有選擇性的接盤萬科旗下商業項目。

畢竟,印力集團本身存在大量的低能級商業資產,而萬科各個區域公司下轄商業項目當中,運營效益拔尖的屈指而數,如若簡單粗暴的進行“1+1”的算術題,其得出的結果或許並不能等於2。

據瞭解,早在2018年,爲推動印力集團的單獨上市,彼時,印力聯合Triwater基金斥資84億元收購凱德20家購物中心。

而這些購物中心,僅有凱德MALL·翠微路項目位於一線城市北京,另有六個項目位於新一線城市,如東莞、佛山、鄭州、重慶、成都等地區,剩餘項目大多位於三四線城市。

從當地媒體公佈的項目客流量、年收入,以及第三方平臺披露的用戶評論來看,受區位因素、項目體量及周邊競品影響,上述收購的20個項目,整體運營效益及市場評分並不算高。

除此之外,2022年,萬科商業將49個項目委託給印力管理,但這類項目並不包含上海、深圳等核心區域的項目,能爲印力帶來的業績貢獻同樣微乎其微。

大量低能級項目的拉扯下,印力集團即便運營管理的規模在同行當中拔得頭籌,但公司的業績始終難以拔尖。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年末,印力合計開業74個商業項目(不含輕資產輸出管理項目),建築面積714萬平方米;規劃中和在建商業建築面積爲71萬平方米。

如若加上輕資產項目,從該公司官網數據提到,印力旗下運營管理項目超164個,遍佈全國53個城市,資產規模近1000億元,管理面積近1200萬平方米。

但同年年末,印力管理的商業項目營業收入57億元。

對比同行數據發現,已開業161座吾悅廣場的新城控股,於2023年實現商業運營總收入113.24億元,幾乎達到印力集團收入的兩倍。

而在管規模不及印力集團的華潤置地,在去年全年卻實現購物中心營收178.5億元,是印力的3.13倍;而龍湖集團同期實現運營業務收入129.4億元,其中商場收入佔比77.4%達到100.16億元。

換言之,按照印力集團現有路徑繼續前行,其與華潤、龍湖、新城等企業之間的差距或許會越拉越大。

那麼,我們再來看看萬科旗下的商業資產。

萬科旗下雖擁有大量的商業資產,但整體運營效益並不算高,且大量項目以社區商業等小型商場爲主。

首先,從體量來看,截至2023年年末,萬科合計開業203個商業項目(不含輕資產輸出管理項目),建築面積1158萬平方米;規劃中和在建商業建築面積爲305萬平方米。

從定位來看,但萬科城市公司下轄的商業事業部,除部分一站式購物中心萬科廣場以外,其餘打造產品大多爲社區商業,包括萬科裡、萬科紅、萬科2049、萬科生活廣場等。

從經營效益來看,雖2023年財報當中萬科並未披露運營管理的前十大商業項目,但從去年上半年披露的數據來看,前十商場當中,僅有深圳龍崗萬科廣場爲深圳市萬科商業管理有限公司運營,其它9個商業項目均爲印力集團運營。

體量巨大,但定位較弱、運營不佳……導致其業績難以釋放。由此可以看出,從項目運營及收入的角度來看,萬科旗下商業項目的運營質素與效率並不算高。

綜合對比之下,如若未來印力集團這一平臺要作爲獨立實體真正的發展壯大,其必須接納更多的優質資產,完成對旗下低能級項目的置換,而非單單成爲萬科的接盤俠及輸血庫。

至於剩餘一些區位優勢並不算明顯、整體經營效益較差的項目,萬科可以通過大宗交易的方式完成出售,如此一來,既能實現印力的資產優化與調整,也能完成回籠資金的任務。

不過,目前,距離萬科宣佈聚焦三大主業已經過去了近十天時間,旗下商業資產將如何處置,印力集團又將去哪兒?至今仍未有定論。

整體打包出售或許是印力的未來出路之一,作爲獨立實體發展,同樣也是一種可能性,無論何去何從,萬科收購的八年亦是一段難忘的旅程,接踵而來的,同樣是充滿未知的明天。

不過,此前在接受觀點新媒體採訪時,印力集團董事長丁力業就曾提到,“不確定因素可能有很多,但我們首要的事情是把當下的工作做好,不負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