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寶寶銳減反映少子化現象 農曆「龍年效應」恐不再

農曆新年後將迎來龍年,2000年臺灣曾創下1年30萬人出生的數字,但這樣的「龍年效應」恐怕不會發生,原因是現代人生得少、生得老(高齡產婦)。(示意圖/達志影像)

今日是1月1日,與去年相比,今年元旦寶寶數有所減少,新光醫院截至中午僅有1人出生,1人待產,臺北長庚醫院也只有2人出生。婦產科醫師表示,寶寶數減少並不只發生在元旦,這反應的是總出生率的下降。農曆新年後將迎來龍年,2000年臺灣曾創下1年30萬人出生的數字,但這樣的「龍年效應」恐怕不會發生,原因是現代人生得少、生得老(高齡產婦),建議政府儘速修《人工生殖法》,讓想生的人都能生小孩。

根據內政部統計,2023年1~11月間,全臺僅有12萬3992人出生,比去年同期減少2.2%,死亡數爲18萬9665人,已連續35個月「生不如死」,生死數字差距擴大至6萬5673人。今年1月1日,各醫院元旦寶寶也僅個位數,反映的是少子化現象下,總出生率的下降。

臺北長庚醫院婦產科主任蕭勝文指出,臺灣生育率在世界各國中敬陪末座,在2000年的「龍年效應」下,出生數明顯上升,當年共有30萬名寶寶出生,2012年也有緩步上升,但現代家長已沒那麼在乎生肖,能持平就已不錯,今年恐怕不會出現如同過去的「龍年效應」。

對於今年的趨勢,蕭勝文直言「沒有特別看好龍年」,原因是大環境不佳。臺灣現代人有「生得少、生得老」的問題,許多人不敢生孩子,且生孩子的人年齡偏高,早產兒也多。雖然新生兒減少,但因新生兒加護病房常常滿牀,婦產科醫師的工作量並沒有減輕。

新光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李毅評表示,民衆不敢生的最普遍是經濟狀況的考量,養小孩、買房子都太花錢,但有意願生小孩的人,卻因法規的限制而無法生育。政府近年來推出了很多出生政策,以試管嬰兒補助爲例,擴大開放至今就新增了1.5萬名新生兒,相當有效,建議下一步應修《人工生殖法》,比照歐美國家,開放女同、單身女性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