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少子化反映「晚婚晚生」 早產兒比例恐攀升

凱捷出生時只有24周大,體重僅600公克,住院將近半年才返家。在早產兒居家照護計劃的幫助下,凱捷爸媽總算放下心裡的大石頭。(王家瑜攝)

在臺灣,每10名新生兒就有1名早產兒,隨着國人普遍晚婚晚生,早產兒比例恐怕只增不減。家住桃園的凱捷,出生時僅有600公克,住院將近半年後終於返家,但對於新手爸媽而言,照護早產兒面臨極大挑戰,所幸有居家訪視、即時諮詢等居家照護服務,原本預估凱捷出院後要使用氧氣約2個月,竟然在短短2周就順利脫氧,減輕不少照護負擔。

臺灣早產兒基金會董事長、馬偕兒童醫院新生兒科醫師張瑞幸指出,臺灣去年新生兒人數已不到16萬,但早產兒比例稍微升高,大約10.6%,而極低出生體重(小於1500公克)更達到1%左右。她補充說明,晚婚晚生的世代之下,高齡產婦、人工生殖、多胞胎等因素環環相扣,可預期國內早產兒比例將持續增加。

早產兒出生後經歷一道道治療關卡,好不容易出院返家,照護上又面臨一大挑戰。爲降低家長在家裡照顧早產寶寶的不安及焦慮,國健署自110年起推動低出生體重兒居家照護計劃,盼減輕照護者壓力,也有助於提早發現問題、及時轉介早期療育。

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指出,少子化嚴峻,任何一個小孩都是寶,過去由早產兒基金會長期提供居家照護服務,國健署則是去年(110)開始與全臺醫療院所合作,目前已有64家醫院加入,希望明年拓展到全臺所有醫院,一個不漏接地納入照護網絡。

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科長歐良榮說明,該計劃收案對象爲出生體重1500公克以下早產兒,以及出生體重1500公克到2500公克且有合併症、返家需攜帶管路或儀器者;出院前先評估分級,並於返家後提供照護服務,追蹤至2歲爲止。

今年1月出生的凱捷,看起來健康又活潑,很難想像他出生時只有24周、體重僅600公克,住院近半年才返家。凱捷媽媽說,自己和丈夫年紀偏高,又是第一個孩子,什麼都不懂,雖然出院前有先學習,但回到家之後還是很擔心;所幸有護理長居家訪視,教他們適當調整氧氣流量,本來預估凱捷出院後要戴氧氣2個月,沒想到才2周就順利脫氧,讓夫妻倆放下心中的大石頭。

負責照護凱捷的林口長庚醫院居家護理長白淑芬說,很多早產兒出院後需要戴氧氣、鼻胃管等,家長還得時時注意血氧狀態,照護上非常辛苦;由於家中環境和設備和醫院不同,無法用一套標準來指導,因此需要實際到家中評估,同時也關心照護者的壓力狀態,而即時性的諮詢服務,可降低父母帶着孩子來回奔波醫院的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