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使命感.責任感.成就感

文/楊瑪利

不管年紀多大、資歷多深,使命感強、熱愛學習幾乎是任何領域成功人士的共同特質

本期《遠見》訪問了幾個這樣的重量級人物。首先來談談廣達創辦人林百里。今年70歲的他表示,當年從臺大電機系畢業時,碰到數位時代,如今50年過去了,碰到了AI大時代,這是一個大革命全世界最聰明的腦袋都投入AI,讓他這幾年來一直很興奮,「哇,又來一個好機會,就在我面前。如果我50歲就好了!」

香港臺灣就讀臺大電機系至今,林百里每天覺得工作很好玩,從未想過退休。如今碰到AI與5G即將來臨,更讓他天天充滿學習熱情,忙着構思如何帶領公司轉型,所以「還不用退休啦,這個這麼好玩,不用退休啦,」他這麼說。

驅動他不斷前進的是三個感:使命感,責任感與成就感。首先是心中有使命感,希望完成什麼,再抱着責任感,努力完成,不管最後賺到錢、得了獎或有了名,都會有成就感,這樣一直循環下去。

林百里、傅高義的熱情

自從1988年創辦廣達,他靠着這樣的熱情,三次帶領廣達掌握住時代變遷新機運。首先是掌握住移動運送,使廣達成爲全世界最大的筆記電腦代工廠。2000年後他投入雲端運算,如今也是全球最大伺服器製造商。2016年起,他開始投入AI運算,正加深加廣佈局中。本期詳細報導內容,除了雜誌報導,還可以同步掃描QR code收看專訪影音

再來談談本期採訪的另一位重量級人物︰哈佛大學社會榮休講座教授傅高義(Ezra Vogel)。今年89歲的他,40年前出版轟動一時的著作日本第一:對美國的啓示》。身爲美國人,他投入了日本與中國研究,一直覺得有責任讓美國人更瞭解中國與日本,因此一生孜孜不倦研究。

2000年從哈佛大學退休後,爲了讓美國更瞭解中國,他繼續花十年完成《鄧小平改變中國》一書。2011年左右,當他快完成鄧小平一書時,中日關係釣魚臺問題降到冰點,讓傅高義又興起一種新的使命感,希望中日關係可以好一點。因此他82歲起,花了七年,又最新完成500頁的鉅作《中國與日本》,解構過去1500年來的中日關係歷史。他的使命感從何而來?可見本期報導。

本期封面故事特別前往日本,報導被稱爲日本「新明治維新運動的〈日本社會5.0〉,某種程度也受到林百里的啓發。過去一段時間,他經常提到日本社會5.0是一個值得臺灣思考的願景,是建構人爲中心的超智能社會,融合了AI、5G、雲端科技。除了林百里,臺灣產官學研也都對日本如何打造社會5.0,充滿好奇,一直有人組團前往日本考察觀摩。

本期專訪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最重要的社會5.0規劃師上山隆大現任內閣府總合科學技術創新會議常任議員原本在美國名校丹佛任教的他,對日本於90年代逐漸陷入衰退,憂心不已,「我時常站在美國西岸,隔着太平洋遙望日本,希望能盡一己之力,協助日本再次強盛。」如今,他終於站在日本轉變的浪尖上。

本期還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大調查。一是第17屆《遠見》第一線服務業服務品質大調查,今年19個冠軍,花落誰家?另一個是臺灣企業數位轉型大調查,首度揭露臺灣各行各業數位轉型的成績單,值得參考。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12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www.gvm.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