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文化-那些原住民教我的事(下)

沒有人是局外人

所以啊,無論人類社會發展到多麼先進的地步,我們都要回望身邊的這片土地。它辛勞的提供着無限的溫暖、資源與智慧,無私的承載着所有的踐踏、浪費甚至荼毒;它有如母親的懷抱,在外的人無論走到多遠,最終都要歸家。然而一旦這位英雄的母親倒下,仰其生命的人們將路向何方?我永遠無法忘記那條呼喚「愛土地」的標語,上面寫着「沒有人是局外人」。

從忍受殖民者侵略的被動狀態到社會發展至今原住民去探求的自我身分認同與「轉型正義」,原住民從弱勢到被社會直視並逐漸走出自己的道路。以高有智老師的講座「我們不是番仔,我們是原住民族」爲起點,他給我們講蘭嶼奮力跳水的孩子,講司馬庫斯原始化的「上帝的部落」,講原住民的多元抗爭與民族的未來……從一開始的聽故事般的不能全部理解,到短短的八天七夜體驗中,我們在行程中探尋到了原住民們正想要走的一條自治之路。

自我歸尋身分認同

與原住民接觸的第一站是臺灣原住民電視臺,這裡的工作人員幾乎全部都是原住民,這個公益電視臺設置的初心也是爲了給有技術有能力的原住民提供工作機會,讓他們從部落出來之後仍能從事與部落有關甚至會重振部落的事業。看着穿着現代服飾,使用着現代化設備的原民爲我們介紹他們爲推廣原住民文化所做的貢獻,我才發現,無論在外的東西如何改變,只要原始的情結不變,他們和生活在部落中的原住民並也沒有什麼不同,他們也是值得尊重和尊敬的。

在馬太鞍部落與布農部落的體驗大概更貼近更久之前的原民生活,但是生活在這裡的原住民也不是那些「原始野蠻」或「封絕閉塞」的畫面,他們在努力保留本初生活方式的同時,也在慢慢與現代社會融合。阿美族的婚配的「情人之夜」和布農族在客廳下葬的習俗我們都只能通過故事聽到,手機、空調、服飾、天然氣等等這些都也已經十分普遍的被原住民利用,果醬開始裝進玻璃瓶、天然的草藥被做成了面膜與香皂、部落的曲子與儀式也都被放入光碟外銷……

原住民可以享用便利的現代化手段,文創產品也提高了原住民文化的影響力,但是在文化與文明層次上來說,我們所標榜的原住民生活與習俗的純粹性還存在嗎?隨行隨思,當我看到布農部落已經幾乎完全成爲一個商業化的旅遊地,卻不知該爲他們融入現代社會的程度之高感到高興,還是該爲他們族羣文化保持的不夠原始而感到悲哀。在什麼程度上融入現代社會,在什麼程度上保留原住民文化,如何平衡這些傳統文化與人類社會發展的關係,這怕是一個我始終不解也要始終探求的問題了。

安朔國小裡,風扇大力的吹着卻依舊熱到心燥的天氣,來去匆匆的一個小時聽顏正一校長演講「在教育中圓滿生命」卻成了最深刻的記憶。從一個並不理想從事教育事業的師範生,到爲原住民兒童奉獻終身的國小校長,我們看到了萌芽處原住民文化發展的希望。這是一所原住民小學,儘管只有幾十名學生,但是顏正一和他們的老師們以「成就每一位學生」爲教育願景,爲的是這些學生能夠最終回到他們生活的傳統中去,並延續這些傳統。

教育實踐百年樹人

我很高興的看到顏校長教育實踐的成功,也很欣喜像顏校長這樣願意爲原住民文化傳承做基礎貢獻的人還存在。正是有顏校長、高有智老師這樣的人在始終不斷的努力,原住民要走向的未來才清晰可見。作爲一個師範院校的學生,這無疑對我是相當大的激勵,未來的我定要有行爲人師的良心。

從這些故事中我開始感到,原住民的文化不僅是多姿多彩、魅力和吸引力十足的,他們甚至可以用我們這些「文明人」所自以爲的粗鄙和原始的方式去幫助現代社會的建設,這個意義上存在的原住民文化是極富意義和深情的。當然,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原住民某些「原始」的習俗隨着人類社會的發展必然會走向沒落,依靠傳統方式生活的原住民們也面臨着現代生活方式的衝擊。

保留與捨棄,存在與發展,這是原住民和我們所有人類需要共同面臨的問題。願各方努力踐行的這條路,最終會將原住民特色的生活面貌與價值觀引向與這世界的其他文化相容卻又不失個性的光明!(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