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入2萬,能像布蘭森一樣“上天旅遊”嗎?
“太空這麼大,我想去看看!” 這一夢想,有錢可能就能做到了。
美東時間7月11日,70歲的英國億萬富翁理查德·布蘭森(Richard Branson,在美國新墨西哥州搭乘自家公司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的飛行器一道進入地球低軌道,在80公里高空俯視地球和體驗失重狀態數分鐘之後,順利返回地面。
這是布蘭森完成的一次大冒險,更是維珍銀河的商業太空遊計劃再向前推進了一步,根據維珍銀河的計劃,公司將在2022年正式開啓商業太空遊業務。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出行”向全球進行了直播,億萬網民在地球上,目睹了布蘭森的整個行程。
這次試飛完成後,業內不少聲音稱太空旅遊時代已經到來。那麼,太空旅行離我們還有多遠?
“太空商業旅遊”競爭開啓
雖然太空旅遊行業發展尚處於萌芽狀態,但企業間的競賽火藥味其實已濃。
據記者瞭解,今年計劃提供太空旅行服務的公司有3家,藍色起源創始人貝索斯緊追布蘭森的步伐,將在7月20日乘坐“新謝潑德”火箭前往太空;SpaceX的埃隆·馬斯克也計劃於今年9月份搭載4名公衆進行爲期3天的太空之旅。
布蘭森、貝索斯、埃隆·馬斯克,作爲擁有航天夢的企業家,曾被戲稱爲“三傻”;但隨着SpaceX的不斷髮射嘗試,布蘭森的太空旅行全球大直播,商業太空遊忽然變得伸手可及了。
值得一提的是,維珍銀河和藍色起源自成立以來就交鋒不斷。2018年,布蘭森曾表示,在載人飛行的商業太空旅行領域,真正的競爭是在維珍和貝索斯的藍色起源公司之間展開,“我們的競爭齊頭並進,就看誰最先把人送入太空。”不少媒體指出,布蘭森意在爲維珍銀河贏得“世界上第一條商業太空航線”的名號。
從業務上來看,維珍銀河和藍色起源提供的太空旅行,都屬於亞軌道飛行,也就是航天器進入太空,但未到達一定的速度,運行軌跡僅與大氣層相交,並沒有完成繞軌道運行。不過,維珍銀河使用的是雙體運輸機搭載太空船升空,而藍色起源使用的航天器是公司花費了近十年去測試新謝潑德號的火箭和太空艙系統。兩者區別在於新謝潑德號的太空艙將載客飛到高於“卡門線”(位於海拔100公里處,爲現行大氣層和太空的界線)的地方,即真正的太空。從客戶體驗的角度來看,兩者差別不會很大,乘客們都會經歷失重,在太空中漂浮,並享受壯觀的景色。
與亞軌道飛行不同的是,包括SpaceX在內的多家美國公司都計劃提供軌道旅遊。航天器將帶着乘客繞地球飛行,並停留在國際空間站中,且讓他們在那裡生活數日。軌道旅遊的技術要求和成本支出比亞軌道旅遊高得多。據瞭解,一張亞軌道旅遊的票價大約在20萬美元到30萬美元之間,而軌道旅遊票價高達5500萬美元,還不包括空間站的使用費。
另一航天大國俄羅斯,已經具備了相應的技術條件。千禧年代前往國際空間站的7名富豪,就是在美國太空探險公司的幫助下搭乘俄羅斯的“聯盟號”前往國際空間站的,2021年12月份俄羅斯的聯盟MS-20飛船將再次啓航前往國際空間站,此行會搭載兩名“遊客”。不久前,俄航天集團旗下商業發射服務運營商Glavkosmos的總經理德米特里·洛斯庫托夫就表示,俄羅斯不打算將太空旅遊市場讓給美國,該公司計劃爲顧客提供軌道旅行等多項旅遊服務。
至於中國,目前太空旅遊還處於起步、籌備的階段。中國長征火箭公司2018年正式組建成立,隨後提出相關的太空旅遊規劃,目標是在2024年之前,實現短途的亞軌道飛行,在2035年之前,打造單次能容納10~20人的長途旅遊團。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教授何善寶表示,太空旅遊如果想得到發展,還需要社會力量和市場資本的共同推動。根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發佈的《2017—2045年航天運輸系統發展路線圖》:2025年前後,可重複使用的亞軌道運載器將研製成功,亞軌道太空旅遊可成爲現實;2030年前後,近地軌道百噸級運載能力的重型運載火箭將實現首飛,爲載人登月提供支持,也爲火星採樣返回提供充足的運載能力。
“一飛沖天”還需要時間
據瑞士投資銀行UBS預計,未來10年中太空旅行的市場規模將達到每年30億美元。而航天行業諮詢公司NSR則預計到2028年亞軌道市場價值將達到28億美元,未來十年總收入將達到104億美元。而軌道市場將達到6.1億美元,未來十年總收入將達到36億美元。
然而,阻礙太空旅遊市場發展的最大難題在於成本。開發商業太空旅行業務所需要的大量資金投入,令尋常公司難以負擔。人類探索太空初期,主要經費來自於政府。想要在商業航天領域分一杯的民營企業在增加,但民營企業想要衝上太空難上加難。
以2019年10月份上市的“太空概念第一股”維珍銀河爲例,2020年共虧損2.75億美元。試飛成功的消息一度令維珍航空股價在盤前大漲,然而7月12日股票卻收跌17.30%,這是因爲維珍銀河宣佈將配售股份籌資5億美元,並表示所得款項將用於一般企業用途,包括用於製造能力、發展飛船艦隊和其他基礎設施改進的資本支出,開發運營太空旅行業務的耗資之大可見一斑。
企業需要開發收入來源以支持業務進行,進入利潤豐厚的民用市場是最好的方法。太空旅行行業正處於賣方市場,供不應求,企業議價能力高,加拿大投資銀行和金融服務公司Canaccord Genuity的分析報告指出,到2030年,亞軌道太空旅遊市場的市值可能達到80億美元,能負擔起高額旅行費用的潛在客戶達到100萬。此前維珍銀河的票已經提前售出600張,而藍色起源的一張船票被競拍到2800萬美元,兩件事都表明了市場的火爆。雖然前期高昂的成本會對企業造成較大壓力,但從長期來看,潛在的富裕客戶數量龐大,有能力且願意承擔這一成本,也註定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太空旅行將是富豪們的娛樂。
維珍銀河寄希望於以太空旅行的機票收入助其實現扭虧爲盈。據報道,維珍銀河此前賣出的600張票,每張售價介於20萬美元到25萬美元之間,該公司預計在2022年開啓全面的商業太空旅行服務,將來每年可安排約400次太空航班起飛。維珍銀河在財報中測算,到2025年太空旅行累計總收入將達到10億美元。
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原主任吳季認爲,目前富豪的太空旅遊,僅僅是人類實現太空旅遊的前奏,這些活動還是不可持續的,因爲費用遠沒有做到一般遊客可以支付得起的程度,真正的太空旅遊時代還沒有到來。這主要是由於商業航天發展還不成熟,除美國、英國外,其他各國私營公司並沒有專注開拓太空旅遊業務。
“太空旅遊不僅僅是一個市場或者商業的問題,它實際上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但企業高昂的成本和對普通人來說過於昂貴的票價,仍然限制着商業太空旅行的發展。”吳季認爲,如何降低成本、降低票價,讓普通人也能實現太空夢想,成爲私營太空公司接下來探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