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精選》BABY LIFE寶寶語言能力大作戰
4種親子互動,讓孩子玩出語言力! (圖/ 嬰兒與母親提供)
「我家的孩子都聽得懂,但就是不愛說。」、「和同齡人比,孩子講話好像比較慢……」相信小朋友的語言發展是許多家長關心的問題。它與小朋友的溝通與社交能力息息相關,是幼兒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看似自然而然的發展實則暗藏許多學問,家庭因素、互動機會、語言刺激都會影響語言的學習。想幫助孩子發展語言能力,就要掌握2大原則,讓孩子日常中也能玩出「語言力」!
小寶寶一天一個樣,今天還在牙牙學語,不久後可能就學會叫「爸爸、媽媽」,這可是許多父母都期待的瞬間。但對於小朋友怎麼學會說話?發展階段是否達到標準卻是許多家長好奇與擔憂的問題。
孩子是怎麼學會說話的?
新竹臺大分院復健部語言治療師盧採臻指出,大部分嬰幼兒會在自然環境中學會說話,藉由視覺、聽覺以及互動反應的結果逐漸摸索,並開始明白動作和語音背後的意義和情緒,進而發展到模仿說話的階段。而語言的刺激、互動的機會、家庭的因素以及社經的地位等都會影響說話的學習,其中又以「互動的機會」尤其需要重視,互動的機會愈多,對語言發展的刺激也就愈多。
0~3歲的對應語言能力
孩子的語言能力會沿着一定的成長軌跡發展,如果寶貝發展落後於同齡人就要考量是否有發展遲緩的問題,千萬不要認爲是「大雞晚啼」而錯過黃金治療期。臨牀上對語言發展遲緩的判斷以口說能力爲主,盧採臻治療師也提供了不同年齡階段對應發展的基本能力給爸媽們參考。
3~12個月時:小寶寶開始會玩弄聲音,嘗試控制自己的口腔動作,發出一些無意義的音節。
1歲(滿12個月)時:區別於滿週歲前發出的無意義單音節「ㄇ、ㄅ」等,已經能發出有意義的詞彙,例如會對着媽媽叫「媽媽」。可以聽懂自己的名字和簡單的指令,如:「坐下」、「不可以」。
2歲時:開始會用簡單的片語表達自己的需求,例如:「媽媽抱」、「吃飯飯」。也能聽懂一些簡單的疑問句,此時可以向孩子輸入一些簡單的指令,如:「幫媽媽拿鞋子來。」等。隨着溝通的增加,2歲半以後,孩子掌握的句子會愈來愈長,也能理解更復雜的疑問句。
3歲時:孩子開始能說出簡單的句子,而不只是表達需求的片語,例如,玩車時會說出:「車車開到了火車站。」這類結合主詞、動詞、受詞的句子來描述想法和所見所聞。同時,也能聽得懂比較簡單的故事。
Tips:3歲以前小朋友的口腔動作還在發展,因此發音上可能會有些不清楚,或出現「你、我、他」混用的情形,這些都是正常的喔!
幼兒說話大舌頭,關鍵並非舌繫帶!
在這段發展的過程中,孩子的發音會隨着構音器官(舌頭、嘴脣等)與技巧的成熟愈來愈清晰,例如學會翹舌、送氣等。基本上,到了3歲以後「ㄅ、ㄆ、ㄇ、ㄈ、ㄉ、ㄊ、ㄋ、ㄌ、ㄍ、ㄎ、ㄏ」等子音就要發展完全。但也有些小朋友3歲以後仍存在「大舌頭」、「臭乳呆」的狀況,比如把「阿公」說成「阿東」、「兔子」說成「褲子」。
早前此類問題存在「剪舌繫帶」解決的說法,認爲是因爲舌繫帶過緊導致孩子咬字發音不清晰。但近年研究並不建議如此解決,盧採臻治療師解釋,舌繫帶過緊並不會影響平時說話的活動範圍,除非將舌頭伸出牙齒外才會感覺緊繃,只有極少數的孩子需要剪舌繫帶,即使剪了舌繫帶,咬字發音的壞習慣不矯正,仍會有發音錯誤的情況。
她指出,發音不清晰主要的原因是構音器官或發音技巧的不成熟。父母平常將食物剪得太碎、孩子不愛吃韌的東西,都會因爲缺乏咀嚼而間接導致構音器官得不到鍛鍊。因此,父母平常也可以透過孩子的飲食習慣觀察或促進構音器官發展的小活動,如:吹笛、用舌頭舔在嘴脣上的果醬等。如果到了4歲,發音不清晰的情況仍沒有改善,建議尋求語言治療師的協助。
孩子會聽不會說?日常要增加溝通需求
孩子語言發展另一個常見的狀況就是「會聽不會說」。明明都能理解大人的說話,也會用肢體表達需求,但就是隻會幾個簡單詞彙。盧採臻治療師指出,這是因爲受少子化影響,小朋友與同齡人的互動機會減少,缺乏學習語言的大環境。如果成年人又出於疼愛的心態什麼都提前幫小孩完成,幼兒的表達能力就會隨着溝通需求一起降低。
針對這類情形,盧採臻治療師建議要多增加孩子的溝通需求,給予他們表達的機會。例如將物品放得比較高、將罐子轉較緊,製造孩子溝通的意圖。如果擔心短時間內無法多次練習、養成口語表達的習慣,可以選擇使用一些需要反覆操作的玩具,如:釣魚、蔬果切切等玩具,讓孩子在玩的過程中不斷重複同樣的要求,達到練習的效果。
不過長期沒有表達習慣的小朋友,剛開始練習時可能會抗拒、發脾氣,尤其初期口語沒辦法順利表達,如果爸媽表現得很失望、焦急等,孩子也容易感到挫折,進而拒絕學習。盧採臻治療師也提醒家長不要操之過急,要求孩子馬上能跟着模仿語音。訓練初期不一定要將溝通侷限在說話上,可以從肢體表達開始,重要的是建立溝通習慣。例如一起玩玩具,孩子想玩可以要求他先舉手,同時家長在旁給予語音的輸入:「喔,你要玩釣魚!」,讓孩子慢慢將行爲與對應的語音連結起來。當孩子發現言語溝通比肢體溝通更容易時,他自然就會開始模仿,也不會產生抗拒心理。
Tips:剛開始的發音不會太清晰,但只要小朋友願意發出聲音溝通,比如「好」、「啊」就已經是有進步嘍!
影響孩子語言發展的5個NG行爲
排除聽力、智力、自閉症等不可控的因素外,照顧者平常生活中的習慣也會影響孩子的語言發展。盧採臻治療師指出,口語的刺激、溝通互動等都是可以人爲控制的因素,而以下的行爲都會影響孩子學習語言。
1. 對話時常常轟炸孩子,如:總是一下子提出很多問題,沒有給予孩子反應的時間。
2. 語速太快或發音不清晰。
3. 句子形式太長、太複雜,沒有配合小朋友的語言能力。
4. 在與孩子的互動過程中常佔據單方面的主導地位,只給予指令要求孩子遵守,不接受他的意見。久而久之,小孩會養成等待指令、不表達需求的習慣。
5. 常用電子產品育兒、缺乏語言的互動與刺激。盧採臻治療師提醒,電視節目、點讀筆等雖然會發出聲音,但不需要進行互動,沒辦法達到溝通,也不利於孩子養成口語表達的習慣。
Tips:點讀筆只能作爲擴充詞彙的輔助工具,且最好在大人的陪同下互動學習,才能事半功倍。
方言或雙語家庭會影響發展速度嗎?
在多語言的環境下,也有家長擔心會不會因爲接收不同的語言產生衝突,進而干擾幼兒學習說話。對此,盧採臻治療師表示,人類的語言中樞非常奧妙,尤其小朋友的可塑性高、語言學習能力強。如果原本生活在多語言的家庭,父母雙方都是該語言的母語使用者或能表達流暢,基本的語言學習並不會有問題。除非到了2歲孩子都沒有對某種語言表現出優勢,整體的語言表達發展較緩慢,纔要考慮中斷多語言溝通,選擇單一語言優先輸入。
Tips:不要爲了雙語學習而勉強用不熟悉的語言與孩子溝通,或在一個句子中混用2種及以上的語言,否則會混淆孩子的語言認知。
4種親子互動,讓孩子玩出語言力! (圖/ 嬰兒與母親提供)
把握2大原則,啓發孩子語言的天賦!
所有語言的學習都建立在溝通的基礎上,想要營造優質的語言學習環境,良好的溝通必不可少。不僅要多和孩子互動,還要把握好互動的原則。在互動時要確保雙方面對面,樹立一個共同的目標,一來一往地互動。例如:和孩子一起專注地打鼓,互相模仿彼此打鼓的動作,適時地給予誇獎,互動過程中耐心等待他迴應。
其次,互動過程中要經常向孩子輸入動作、物品對應的語音,注意放緩語速、用簡單的句子,讓孩子知道動作、物品代表的意思,將語音與所見結合,建構出溝通的橋樑。當溝通這一底層的能力建立起來,後續的語言發展才能無往而不利。
善用親子互動,讓孩子玩中學!
除了送孩子到幼兒園給予大環境外,爸媽如果想要刺激孩子的語言發展,可以從這些日常的親子互動中,讓孩子邊玩邊學習!
1. 和孩子玩躲貓貓
透過把自己遮起來,讓孩子知道下一個動作是去尋找,從肢體、眼神的接觸產生互動,有助於奠基溝通的基礎能力,幫助孩子未來發展出互動式的語言表達。
2. 先模仿再擴展描述
當孩子還沒有發展出口語能力時,可以先模仿他的動作或者聲音,培養小朋友互動的興趣。隨着幼兒逐漸能說話後,可以重述他說的話,再適當進行句子的擴展。比如他說:「爸爸搭火車」,我們可以加入地點或人物擴展成「爸爸搭火車去奶奶家」或「爸爸搭火車,媽媽也搭火車。」有助於提升孩子的表達能力。
3. 帶孩子唱兒歌
唱歌有助增加詞彙、提高表達能力。兒歌的音韻和旋律朗朗上口,對語言學習也有很好的輔助作用。
4. 親子共讀
如今市面上有不少可以操作的故事書可以作爲學習溝通的素材。孩子在與父母分享看見的圖片時,可以建立學習與互動的興趣。而且繪本的內容多元,能夠學到更豐富的詞彙。不過,最開始要注意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千萬不要勉強孩子要照順序看、或想把情節交代清楚,否則孩子可能會因爲操作時常被打斷或無法專注聽完而拒絕共讀。繪本畢竟是親子溝通的媒介,只要孩子願意跟你分享看見的內容,就達到目的嘍!
本文作者:林雁
(本文摘自【嬰兒與母親】2022年12月號)
【嬰兒與母親】2022年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