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精選》張藝謀的三個人生攻略

張藝謀的三個人生攻略。(圖/讀者雜誌提供)

把自己工具化

張藝謀初二輟學,下鄉當知青,21歲調回陝西咸陽國棉八廠織襪車間當輔助工人。他沒有受過任何專業的美術教育和攝影訓練,也不能脫離工作崗位去學習,更沒錢搞裝備。唯一有的,就是對攝影的熱情。

1974年,張藝謀用攢了3年的工資和捐血補助,共計186.6元買了第一臺相機,算是下血本。但是,那個年代,並不是有相機就可以玩攝影了。那時候一卷上海21°膠捲1.8元,共12張底片,拍一張的成本就是0.15元,這還不算買相紙和沖洗底片的藥水錢。

他學習攝影,需要保持最低的拍攝量,光是耗材費就不是一個普通工人負擔得起的。怎麼辦?張藝謀相信,只要自己對別人有用,就會有機會。張藝謀的字寫得不錯,他有意識地利用這個長項,主動幫廠裡辦黑板報、刻鋼板油印、刷工廠標語等等,再加上會拍照片,張藝謀在廠裡成了小有名氣的才子。工會和宣傳科的人要辦什麼活動,都會叫上他。

這樣一來,張藝謀就有了「公費攝影」的機會。比如,工會活動需要拍照,會讓張藝謀自己寫報告,需要多少膠捲、多少相紙、多少衝洗藥水。拍的時候省着點用,活動剩下的材料,就留下來自己用。

靠着把自己「工具化」,張藝謀解決了攝影的耗材問題。張藝謀說:「工具不是個壞詞兒,有用,也是我們這一代人深入骨髓的價值感。」

解決了耗材問題,只是第一步。想要在攝影上更進一步,不是拿起相機憑感覺拍就行的,還需要有系統的理論學習。當時張藝謀既沒有機會接受專業訓練,身邊也沒有懂攝影的高人給予指點,怎麼系統學習攝影知識呢?

捨得下苦功夫

他的辦法,笨到你都不敢相信─抄書。他把圖書館裡所有能借到的關於攝影的書,包括美學散論、攝影構圖、暗室操作等全都借了來。書借來之後,不管看不看得懂,先整本抄下來,再慢慢揣摩。他相信「過眼千遍,不如過手一遍」。好在那會兒的書多是小冊子,很少厚厚一本。就這樣,張藝謀抄了整整3年書,一共幾十萬字。抄完書,以前完全看不懂的理論,好像懂了一點點。

當然,抄書只是第一步,抄完之後,張藝謀老老實實照著書裡的方法來練硬功夫,不走捷徑,不耍小聰明。比如,當時有人喜歡在拍完之後,把底片重新剪裁,做二次構圖,業內人叫「摳圖」。

但是,老一代攝影家薛子江在書裡說了,拍攝的時候就要構圖精準,取景的邊框就是最後作品的邊框,不要依賴二次構圖。因爲把底片摳圖再放大,畫面精度就不夠了,容易有麻點。張藝謀每次舉起相機,就按照書裡說的,最大限度利用底片,刻意練習構圖能力。

當年練下的這手功夫,對張藝謀後來拍電影非常有幫助,因爲拍電影沒法摳圖,沒法在底片上修修補補,而且還需要在運動當中精準構圖。

直到今天,張藝謀還保持着精確的目測能力,比如,把PPT投影在牆上,他掃一眼就能發現投屏是不是正的,需要怎麼調。

有理論有實操,張藝謀打下了很好的攝影底子,當時正好也恢復高考了,於是,張藝謀想要報考北京電影學院。

但是,從具備基本條件,到進入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中間還差了很遠。別的不說,張藝謀最初根本就沒聽說過北影,最多想到考美術學院試試,但他素描功底不行,不太可能被錄取。張藝謀最後能上北影,真的是一路有貴人相助。

亮出閃光點

貴人之所以願意幫一個年輕人,是因爲他看到了這個年輕人的閃光點,覺得此人將來會有出息、值得幫。比如,張藝謀在爲工會辦展覽的時候,認識了一幫畢業於美術學院的專家,張藝謀就想跟着這幫人學東西。但這幫人爲什麼願意帶張藝謀玩呢?

有一次,張藝謀把他們辦公室裡一盆普普通通的文竹帶回去,透過各種技術手段,把這盆文竹拍成了一張極具中國畫意蘊的攝影作品。這幫美術專家一看,喲,這小子真厲害,從此都高看張藝謀一眼。

這幫專家裡,有一位叫田鈞,畢業於西安美院附中,他本來考上了北影攝影系,可惜後來沒有去成。正是田鈞指點張藝謀可以去考北影,而且攝影系特別適合他。張藝謀稱田鈞是自己的「指路明燈」。他趁去北京出差的機會,拿着自己的攝影作品去北影報名。

一般的報名者,也就是附上幾張照片,但張藝謀除了附上照片,還附上了照片的底片,以及實際作品在底片上的裁切線。內行人一看裁切線,就能看出拍攝者的基本功怎麼樣。張藝謀下功夫苦練構圖,這幾張照片一遞出去,老師的眼神馬上不一樣了,有點不敢相信地問:「這是你拍的呀?」

張藝謀當時已經27歲了,比北影攝影系招生的限制年齡超了5歲,本來是絕無可能被錄取的。幸虧他及時亮出閃光點,讓現場老師高看一眼;他又熬一個星期通宵,精心製作了一本自己的攝影作品集,寄給當時的文化部部長黃鎮,讓對方看完大讚。在各路貴人的一路幫助下,張藝謀最終如願以償。

張藝謀的三個人生攻略。(圖/讀者雜誌提供)

(王世全/摘自微信公衆號「羅輯思維」)

本文作者:得到

(本文摘自《讀者雜誌4月號》)

《讀者雜誌4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