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假頻傳 陸延遲擴大碳交易

大陸碳交易市場發展進程

大陸全國碳交易市場自2021年7月16日風光開市以來,不僅象徵官方達成「雙碳」目標的決心,領先亞洲各國的作法也成爲外界關注焦點。但從滿週年總體檢來看,除了交易量快速暴跌,更傳出碳排數據造假疑雲,擴大交易範圍的進程恐將延期一~兩年。

大陸國家主習近平在2020年9月聯合國大會上提出「2030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目標後,全國上下即掀起一波節能減排大運動。其中,從2013年起在多地試點的碳排交易終於在2021年7月升級爲全國碳交易市場,更被視爲「雙碳」進程的重要里程碑。

事實上,許多大型臺商企業爲因應歐洲2023年上路的碳邊境關稅機制以及企業內部ESG目標,對於大陸碳交易市場發展亦相當關注,冀望交易能早日發展成熟,讓企業有更多調節、化解碳排成本的方向。

界面新聞報導,首批納入全國碳市場的發電企業逾2千多家,每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高達45億噸,是全球規模最大碳現貨二級市場。但從上市首日到2022年7月15日滿週年的數據來看,除了啓動當天成交量達410萬噸,之後交易熱度快速減弱,尤其進入2022年之後多個交易日成交量僅爲10公噸,流動性之低也透露制度設計出問題,市場並不買單。

不僅如此,2021年7月16日到12月31日首個履約週期內,全國碳市場的交易換手率約爲2%,不僅低於先前試點碳市場5%的平均換手率,也遠低於歐盟碳市場約500%換手率。換手率指的是碳市場交易量佔配額發放總量的比例。也就是說,根本無法達到以市場化手段配置排放權資源的設計初衷。

另一方面,根據原先碳市場的整體規劃,首批納入發電企業後,「十四五」期間會先後將鋼鐵、石化等七個重點碳排行業也納入到全國碳交易市場。但因陸續傳出企業碳排數據造假,加上「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遲遲未完成立法,法規不完善,業內專家預期擴大全國碳市場交易將被推遲一到兩年。

報導指出,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副總經理賓暉6月撰文坦言,如何提升流動性、實現高品質發展,全國碳市場在這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認爲,未來穩定市場預期、建立企業碳管理制度、提升市場服務能力,是提升全國碳市場流動性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