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燬加沙媒體大樓後,有以色列官員後悔了:損害國際地位
【文/觀察者網 王愷雯】本輪巴以衝突暫告一段落,猛烈的炮火過後,一些以色列官員開始後悔炸燬加沙地帶的一棟駐有多家國際媒體的大樓,認爲此舉有損以色列的“國際地位(international standing)”。
此前,以色列方面曾堅稱,這棟媒體大樓內藏有哈馬斯軍事情報辦公室,但以色列一直沒有公開有關證據。
據《紐約時報》5月23日報道,三名匿名以色列官員透露,在對媒體大樓採取行動之前,以色列軍方知道大樓內有美聯社、半島電視臺等國際新聞媒體的辦公室,因此一些官員反對炸燬大樓。但在被告知大樓中有哈馬斯的重要設施,以及確信無人會受到傷害後,這些官員同意了轟炸行動。
駐有美聯社等媒體的大樓15日被以軍炸燬
不過,鑑於國際社會對空襲媒體大樓的憤怒,現在一些以色列政府和軍方高官認爲,這是一個錯誤的行動,這些官員認爲,以色列需要國際媒體聽取該國有關巴以衝突的說法,但轟炸媒體大樓讓這一點變得更加困難。
一名以色列官員稱,儘管此舉在軍事上是“有正當理由”的,但對此事持懷疑態度的人也沒錯,因爲對以色列的“國際地位”而言,摧毀哈馬斯設施對其造成的傷害超過了任何好處。
當地時間5月15日,以色列軍方以“藏有哈馬斯機構與先進技術工具”爲由,炸燬了加沙地帶一棟駐有美聯社等國際媒體的大樓,以色列方面還稱,空襲前已向大樓內住戶發出預警,爲他們預留了“充分的逃生時間”。
大樓負責人邁赫迪在轟炸前曾打電話央求一名以色列軍官,請求再給記者10分鐘收集設備,但被對方直接拒絕:“我已經給你一小時撤離了,這是他們的命,不是我的。”
當地時間5月15日,以色列軍方空襲位於加沙地帶的一棟駐有多家國際媒體的大樓,大樓在空襲中被徹底摧毀 圖源:澎湃影像平臺
以色列此舉引發國際輿論譁然。美聯社表示,沒有任何跡象顯示哈馬斯在大樓內活動,已要求以色列提供證據,並要求對事件發起獨立調查。半島電視臺譴責以色列此舉是爲了讓媒體保持沉默,掩蓋加沙民衆遭受的“屠殺”和苦難。
儘管以色列方面宣稱,被炸燬的媒體大樓內藏有哈馬斯情報部門的辦公室,但《以色列時報》24日指出,以色列國防軍尚未公開證據支持這一說法。
就炸燬媒體大樓一事,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16日表示,已經向美國分享了掌握的所有情報。以色列中右翼媒體《耶路撒冷郵報》16日援引數名政府知情人士稱,以色列方面向美方展示了哈馬斯在媒體大樓內活動的“決定性證據”。“我的理解是,他們(美國)對所提供的解釋是滿意的。”一名知情人士說。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17日在丹麥表示,“襲擊發生後不久,我們的確(向以色列)要求提供證據解釋空襲的必要性,但目前爲止我沒看到任何東西。”
不過他18日又在冰島證實,以色列已經向美國提供了轟炸加沙媒體大樓的信息,但他本人無法就此發表評論。
哈馬斯與以色列方面5月20日晚各自宣佈,雙方已達成停火協議。停火從21日凌晨開始,至此,本輪歷經11天的巴以軍事衝突暫告一段落。據巴以雙方公佈的數字,截至20日晚,衝突已致以方12人死亡、300餘人受傷,巴方有232人死亡、1900餘人受傷。
延伸閱讀
以色列通知炸大樓細節:第一發後12層大樓仍屹立不倒
直新聞:以色列空軍週六在加沙地帶炸燬了一座12層建築,該棟建築也是美聯社、半島電視臺等多家媒體機構的辦公地點。白宮竟然僅要求保障記者安全。您對此事有何觀察?
特約評論員 吳蔚:我們可以試着將自己置身其中:一位以色列情報官打來電話,告訴你正身處的大樓將在一個小時後被夷爲平地,請抓緊時間撤離。我相信大部分人在得知這一消息的瞬間腦袋一定是一片空白的,但考慮到幾天前加沙的另一棟大樓正是以這種“死亡倒計時”的方式被徹底摧毀,你就會明白:電話那頭的人絕不是在開玩笑。你甚至無從向他申訴:這是一棟被各國媒體機構合法使用的民用建築,你憑什麼炸我?但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迅速抓起身邊一臉茫然的記者同事,匆忙間收拾一番,狼狽地往外跑。
我在美聯社的報道中看到這樣一個細節:這棟建築的業主在電話中請求以色列軍方能否給各位匆忙逃出的記者10分鐘時間,返回屋內搬出昂貴的機器設備。但對方的語氣冷漠且篤定,就像一個毫無感情的機器在對你發送“死亡通知書”。業主馬赫迪對電話那頭說:“您即將摧毀我們一生的工作、記憶和生活。我會掛斷電話的,做你想做的事情吧,但是神靈將見證這一切。”
最諷刺的一幕是,在死亡倒計時的最後二十分鐘,從大樓內逃出來正驚魂未定的半島電視臺記者在另一棟大樓上架起機器開通了“行刑”現場衛星直播,在攝影機鏡頭裡,以色列空軍的炸彈準時且準確地落在了大樓一側的承重結構上。一陣巨響伴隨着衝擊波掀起的漫天煙塵令大地動搖,當煙塵逐漸被風吹散,12層大樓仍然屹立不倒。但幾分鐘後,第二發、第三發炸彈接連而至。這座曾被各國媒體用來見證2009年、2012年、2014年巴以衝突的制高點在巨響中轟然倒塌。半島電視臺直播間裡的女主播強壓着悲痛用英語向世界播報:“我們向您保證,半島電視臺絕不會就此沉默。”
現場畫面及軍事知識素養告訴我,這是以色列空軍一場經過精心策劃的“定向爆破”。掛載2000磅“傑達姆”激光制導炸彈的以色列戰機在上空盤旋,2000磅是什麼概念,接近一噸重的大型炸彈。機腹下的攻擊引導吊艙使用激光持續照射大樓一側的承重樑,攻擊時間到達後,第一發“傑達姆”被投下。命中目標後,戰機並沒有離開,而是通過攻擊吊艙觀察打擊效果。等硝煙散去,發現目標依然屹立,很快,第二發第三發接連落下,在激光引導的指示下飛向同一個落點。大樓迅速向一側垮塌,旁邊幾座建築物倖免於難,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定向爆破”。我甚至可以合理推測,以色列情報部門已經通過衛星照片提前研判,這棟大樓應該朝哪個方向倒下造成的附帶傷害最小。而此事最冷峻的一面是:以色列軍方的打擊決心十分堅決,樓不炸塌,戰機絕不離開。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聲稱:這不是一個無辜的目標,哈馬斯恐怖組織一直在藉助國際媒體的掩護開展活動。美聯社的官方聲明則毫不客氣地一巴掌甩了回去。隨着一切化爲塵土,這棟大樓究竟“是不是無辜的”已經淪爲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羅生門事件”。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以色列軍方用一種看似將傷亡降到最低的所謂“人道方式”,對一座又一座建築冷酷地執行了死刑,露出了一副“管殺不管埋”的決絕。
半島電視臺之於阿拉伯世界就像美聯社之於美國,像這樣的權威“國社”的辦公地點被以色列軍方外科手術般定向爆破,美國總統與國務卿先生卻只是在電話中淡淡地來了一句:請務必保障記者們的安全。讓外界忍不住質疑:在這一切發生之前,美國與以色列究竟達成了什麼不可告人的交易?
直新聞:有美國媒體評價,拜登正有意專注於中美競爭,但人算不如天算,巴以衝突卻點燃了中東火藥桶。那麼在你看來,這一輪巴以衝突的起因是什麼?是否打亂了拜登專注大國博弈的計劃?
特約評論員 吳蔚:當戰爭打響,最先倒下的往往是真相,這是人類文明史最諷刺的寫照。要說這一輪巴以衝突的起因是什麼,巴勒斯坦方面會指責以色列軍警對他們宗教節日活動的無理打壓,以色列則打着反恐的旗號“以暴制暴”。但是,巴以這對冤家鬥了這麼多年,哪一次又真正打出了一個所謂的“誰對誰錯”呢?只有無辜的平民百姓在流血流淚。
美國媒體說拜登這一次是“人算不如天算”,我卻要說這是“他算不如人算”,美國在半推半就下被以色列“繞進去了”。何出此言?我想從兩個因素進行闡述,它們恰好都與以色列有關。
先說內因,戰爭是一個國家國內政治的極端化外向表達。今年4月25日,以色列第24屆議會選舉投票結果出爐,沒有任何一個陣營取得了組閣所需的61個議會席位。現任總理內塔尼亞胡領導的右翼政黨利庫德集團獲得120席中的30席位居第一,但這個第一是不穩固的,因爲以“反對內塔尼亞胡”爲共識聚攏在一起的“擁有未來黨”、藍白黨等陣營一共拿下了57席,距離聯合執政門檻只差4票,這足夠讓內塔尼亞胡驚出一身冷汗,真是差點就翻車了。
有驚無險的是,因爲大家都沒有贏,以色列國內陷入了一個短暫的政治僵局。一場新的洗牌開始了,陣營之間如何互相拉攏、挖牆腳,把票數湊足61票,拷問着內塔尼亞胡及他的執政盟友。以色列政治學者已經作出預言:內塔尼亞胡要想翻盤取勝,必須進一步“右轉”,尋求在巴以問題、伊朗問題上立場更加強硬的右翼政黨支持。簡而言之,內塔尼亞胡需要對巴勒斯坦鄰居展現出更加強硬的一面,才能在這場選舉中突圍成功。現在大家應該能夠明白爲什麼這場大亂鬥打到現在,雙方互有平民傷亡的情況下,內塔尼亞胡絲毫沒有要停下來的意思,甚至公開放話:只要有必要,我們會繼續發起空襲。從動機上看,這場陡然升級的巴以衝突將“助攻”利庫德集團對國內進行政治整合。
再說外因,大家都知道與美國的外交關係是以色列這個被阿拉伯國家團團包圍的彈丸之國至今屹立不倒的一個重要外部因素。無論是軍事實力還是經濟關係甚至延伸到國內政治領域,以色列與美國都以一種深度捆綁的方式遙相呼應。但是這種深度捆綁並不意味着雙方的關係一直會你儂我儂。就以奧巴馬執政時期爲例,無論是《伊核協議》的簽訂,還是巴以問題、戈蘭高地佔領區問題,奧巴馬都沒有順着以色列的意思來,雙方關係降到了歷史低點。那麼在經歷特朗普曇花一現的“美以蜜月期”之後,曾作爲奧巴馬副總統的拜登如今上位成了白宮一把手,他對以色列的態度,乃至於他的整個中東戰略計將安出,以色列方面並不確切瞭解。肉眼可見的只有拜登言之鑿鑿地要在今年“9·11”紀念日之前從阿富汗全面撤軍。此外,對伊核問題的處理,拜登也還在搖擺不定。以色列可以說是用一種激烈的方式在敲打美國:朋友,你應該給我一個確切的說法了。
因此,在這兩個因素的內外疊加之下,我們的視野漸漸清晰起來。一方面,內塔尼亞胡領導的利庫德集團需要藉助此次巴以衝突解決執政危機;另一方面,以色列又急需用實際行動告訴美國:不要老想着從中東拍拍屁股走人,這個火藥桶隨時可以炸。這句話倒也沒有錯,巴以衝突歷來就是以色列與阿拉伯世界衝突逐漸升級的導火索,在這個“鏈式反應”面前,美國要想撤得乾乾淨淨,顯然也是不現實的。
此外,我也要提醒一下,美國國內對拜登從中東抽身持反對態度的人也不在少數。因此,我纔會說:這一次美國是在半推半就之下被以色列“繞進去了”。最起碼,美國在巴勒斯坦與以色列之間拉偏架,屁股明顯坐在以色列這一邊已經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作者:吳蔚,直新聞高級主筆,深圳衛視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