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門》說透人生真相:真正成熟的愛,就是“靈肉合一”

是否有這樣一種愛,即使歸宿不是婚姻,也能抵達永恆?

關於答案,史鐵生書寫的一句話很是貼切:“在愛的路途上,永恆的不是孤獨也不是團聚,而是祈禱。”

想來確是如此。

過了而立之年,不求擁有年少時轟轟烈烈的愛情,但求能遇見一人懂自己悲歡冷暖,少了感性,多了理性。

有人說明白得太晚,其實這般在歲月中沉澱的覺悟,早已被諾獎得主紀德寫進小說《窄門》。

故事中的女主阿莉莎與男主傑羅姆是青梅竹馬,年歲漸長愛意也愈濃。

但就在旁人都爲他們送上祝福時,阿莉莎拒絕了傑羅姆的求婚,用自己的生命維護了愛情的聖潔。

對於這樣的收尾,有人說是女主自欺欺人親手毀掉了愛情,也有人指責男主錯把偶像崇拜當做男歡女愛。

孰對孰錯,或許不存在於愛情,但真正成熟的愛是怎樣的?我希望和大家一起在接下來的文章中尋得答案。

傑羅姆和阿莉莎算是青梅竹馬,從小就一起長大。

不僅家庭環境相似,教育氛圍也頗爲接近,用世俗的眼光評價就是:簡直就是太登對了!

只是,傑羅姆的愛過於搖擺不定,又給了阿莉莎一種錯覺:他和妹妹走得很近,也許喜歡的是妹妹。

在這個階段,阿莉莎就已然呈現了“聖潔”的傾向。

她身爲家中長女,目睹母親背叛婚姻,又歷經母親與人私奔,此後就對父親和妹妹的幸福有了一種很神聖的使命感。

要先讓他們幸福,自己再幸福。

也是如此,當她看到傑羅姆和妹妹談笑時,就暗暗下決心撮合他們倆,結果妹妹後來卻不如她意,嫁給了一個葡萄園莊主。

他人只覺是穩步推進人生,但阿莉莎卻覺得生活失控了:

怎麼自己給了喜歡之人愛的自由,他們就沒能擁有幸福呢?

與其說,她是想維護與傑羅姆的柏拉圖式愛情,倒不如說,是她太害怕失去了。

小說中呈現的愛的自由,就是傑羅姆一步步以完美人設標榜阿莉莎這個理想戀人,阿莉莎也意識到:

傑羅姆的愛,把她一步一步推向“崇高”的位置,生怕露出丁點不好,愛就會消失。

這般脫離塵世的愛,其實早已與自由無關,只是一種自我感動罷了。

借用書中一句叩問:

“如果沒有信仰,你的生活態度會不同嗎?”

大抵會有不同,但也是這點不同,讓人無意中就誤入深淵。

傑羅姆覺察到阿莉莎的退縮中,也試圖找朋友討教經驗,怎麼讓對方接受自己。

但遺憾的是,阿莉莎拒絕了他的求婚。

理由是:不結婚,才能維持兩人相愛的原貌與幸福。

而她口中描述的相愛是什麼呢?其實沒有婚姻的捆綁,兩人很長一段時間的往來,也只是通過書信。

即便文字也能傳達情感,但把這就當做是相愛的過程,怎麼看都有點兒脫離實際了。

羅翔老師說過一句話:“要愛具體的人,不要愛抽象的人。”

而阿莉莎對傑羅姆說:“離你越遠,我越愛你。”

“因爲抱着與你重逢的期待,在我眼裡最險峻的小道也總是最好的。”

我想,談及愛情,其實想太多,或是顧慮太多,纔會錯過,幸福又從何談起呢?除非在一開始,就不對幸福抱有期待。

就像一句話說的:

“一個人若是隻追求幸福,實際上只能適得其反,最後會失去幸福。”

傑羅姆說:“爲了與她在同一個高度相見,我單憑自身努力擡高了她。”

阿莉莎說:“你愛上的是一個臆想出來的形象。”

兩句話足以說明,縱容最初是深愛,後面也在遐想中把愛轉化成了虛無的意象。

傑羅姆覺得阿莉莎很美好,就用審視完美戀人的姿態對待感情;阿莉莎認爲傑羅姆愛上的是無死角的自己,於是寧願以生命爲代價保持聖潔,也不遠和對方結婚。

只追求靈魂的契合,而不願步入生理性融合的塵世之愛,看上去就顯得這不是真正的愛具體的人了,他們愛的只是“愛情”本身。

好像就是透過書本都在告訴讀者:“我倆是相愛的,但我們不能在一起。不在一起,才能幸福。”

前半句,在現實生活中倒是確有其事,但後半句的寓意,其實很難實現。

就像這部小說作者的經歷一樣,他其實和妻子就有些像男女主,但兩人結婚了。至於結婚後,又隔着距離,倒也不是像書中一樣要保持聖潔的愛。

而是因爲他發現,自己有耽美傾向,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搜一搜。

據說也是文學創作者。

可見,愛還真不是聖潔,就是按着塵世的劇本走,靈肉合一,愛就升溫了。

紀德說:我在這篇“故事”裡不遺餘力地活過,傾盡了所有的德行,所以僅僅將回憶記錄下來。

是啊,《窄門》這部小說,可以算是半自傳了。

這部書看了兩遍,今年第一本書就是看的這本,因爲第一遍沒看懂。

再看時,就發現這部小說的寫法,還挺特別的。

多數以人物的心理活動與情緒波動推進情節發展,在此過程中缺失的故事細節,作者則是以阿莉莎日記的形式呈現。

就有一種“書中書”的感覺。

畢竟也是深深打動過餘華的作品了,喜歡可看,不然偏離喜好其實也很難讀完看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