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地1》爲何亂入了“抗日神劇”中的38式步槍?

1914年9月,東部前線

隨着離樹林越來越近,步兵團從縱列轉向了橫列。在這些部隊之中,弗拉基米爾所在的連隊穿過了最後一壟小麥田,徑直撞進了樹林邊緣的灌木叢中。當士官們大喊着“保持隊型!”時,炮彈開始在他們頭頂爆炸,灰藍色的煙霧在周圍騰起。

弗拉基米爾右側的士兵哀嚎起來,只見他的右膝癱了下去,接着被氣浪掀翻在地。弗拉基米爾轉過頭,看到好朋友彼得羅夫也在痛苦地顫抖着,他左手扶着樹樁,周圍是一大片焦黑的痕跡。

看着奄奄一息的戰友,弗拉基米爾開始不停抽搐。他看到有些士兵在森林中掉隊了,還有一些因爲恐懼放慢了腳步,有些人在一聲哀嚎之後就消失了,彷彿是被樹林吞了進去。但步兵連仍在頑強地衝鋒。突然,一顆炮彈呼嘯着、在散兵線後方40米處炸開——弗拉基米爾高興起來:他們終於衝進了大炮的極限射程。

在一戰初期,東線軍隊的戰術仍然殘留着19世紀的痕跡,就像本圖的情況一樣(來自《坦能堡》:這是一款只有拉大栓的硬核一戰FPS)

“整理隊列!”軍士大聲命令道,隨着連隊走出森林,天空彷彿變得澄澈起來,一大塊麥田橫亙在他們眼前——許多身着灰大衣的奧匈帝國士兵正分成幾路縱隊、從右向左,沿着田壟上的斜坡前進。

如條件反射般,弗拉基米爾將步槍架在了肩上,臉緊緊貼着樺木製成的槍托。

“瞄低!”士官大喊道,弗拉基米爾將準星對準了敵人的膝蓋。

子彈破膛而出,在一瞬間,他的敵人——一個留着大鬍子的奧匈帝國士兵——倒下了。

但弗拉基米爾並沒有時間慶幸,他迅速拉動槍栓,不顧見底的彈藥袋,裝填好下一發7.62毫米子彈。

雖然雙方相距足足有150米,但弗拉基米爾能清楚地看到,幾輪攢射後,敵人的鬥志開始瓦解。對方的左翼已經崩潰,更遠處的右翼也在彈雨中潰不成軍。一切的一切,都讓他想起了祖父講過的戰爭故事:炮彈在頭頂呼嘯,步兵像被催眠了一樣,冒着槍林彈雨痛擊敵人。

但此時,軍官的咒罵把他拉回了現實:

“蠢貨們——節約子彈啊!”

“收集敵人的武器!”

弗拉基米爾不知道,在接下來的三年,這些聲音將像夢魘般,困擾着每個像他一樣樸實而堅忍的俄國士兵。

日本三八式步槍出現在歐洲軍隊(尤其是俄軍)手中,與其戰爭初期武器短缺的局面有關;它也充當了《戰地1》中添加三八式步槍的歷史依據

一支沒有槍的大軍

在戰爭爆發前,俄軍的主要裝備是1891型三線式步槍——在後來,這種武器也以“莫辛納甘步槍”的名字廣爲人知。在這種武器的命名中,“線”是該國的舊式計量單位,一“線”約爲2.54毫米——“三線”意味着步槍的口徑在7.62毫米左右。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沙俄總共生產了6種型號的三線式步槍,其中尤其以標準產量最爲巨大,其餘型號包括了哥薩克步槍、龍騎兵步槍、憲兵卡賓槍、07型卡賓槍和一種爲騎兵學校專門配發的型號。

在《戰地1》中,三線式/莫辛納甘步槍被稱爲M91,這背後有規避版權的考慮,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它也是AK-47誕生前、蘇聯/俄國產量最大的武器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沙俄軍隊儲存了超過500萬支三線式步槍,其中標準版有385萬支。但問題在於,對龐大的陸軍來說,上述武器還遠遠不夠:首先,不是所有步槍都合格,隨着戰爭進行,槍械的損失也日漸增加——這讓武器供應成了一個難以填滿的無底洞。

到1915年1月1日,沙俄共動員了大約500萬名男性,其中224萬人被派往了前線,其它人被編入了勤務和衛戍部隊,在後一類人員中,有大約80萬人根本沒有武器,或者只能使用無法開火的假槍。另一方面,戰爭初期,俄軍的損失又極爲嚴重:雖然他們在南線擊敗了奧匈軍隊,但面對德軍卻一敗塗地——僅在1914年8月底的坦能堡戰役中,俄軍損失的步槍便達25萬支之多。

一戰爆發前、一個接受檢閱的俄國步兵團,他們的裝備水平和精良程度無法和法、德等一線陸軍強國相比

原因是複雜的,其中一部分與俄國畸形的國防政策有關:雖然在1913年前,該國的財政始終在向軍隊傾斜,但陸軍的裝備依舊稱不上妥善。由於沙皇對海軍的偏愛,大量經費被用在了建造軍艦上,而陸軍軍費則遭到了擠佔——這一錯誤可謂極爲致命,由於地理環境使然,俄國艦隊很容易被封鎖在港內,導致戰前的投入血本無歸。

俄國海軍的戰列艦,這些吞金巨獸擠佔了陸軍的軍費,它們在戰爭中的無所事事還導致艦員的士氣急劇低落,最終令這些軍艦的水兵艙成了革命的溫牀

俄國落後的工業,令局面雪上加霜。按照英國駐俄大使喬治·布坎南(George Buchanan)的說法:

“俄國不僅缺乏足夠的廠房和車牀,技術工人也嚴重不足……因此,協約國最大的難題不在西線,而是讓俄軍重新得到武裝……”

隨着時間流逝,危機漸漸浮現。在戰況平靜的1915年1月,儘管推行了節約舉措,前線每天消耗的步槍子彈仍超過30萬發,而此國內兵工廠的最大產量也只有不到其三分之一,步槍的缺口達到了數十萬只——假以時日,俄國士兵將赤手空拳與敵人作戰。

一戰期間,鼓勵俄國婦女進入工廠的海報:從設備到勞動力——俄國都離準備好一場全面戰爭的標準相去甚遠

在戰爭爆發後不久,俄軍便組織了軍購代表團,但在訪問歐洲期間,他們發現,當地的工廠已經不堪重負,無法接手更多的武器訂單

無奈之下,政府被迫將目光轉向別處。而在這些國家中,就包括了昔日的對手——日本。

敵人的敵人,真的是朋友嗎?

作爲英國在遠東盟友,日本於1914年8月對德國宣戰,和俄國站在了同一條戰線上。但就在10年前,爲爭奪中國東北,兩個國家曾不惜兵戎相見。

由此引發了日俄戰爭——它完全改變了遠東局勢:戰後,日本成了東北亞的主宰,進而一躍成爲國際列強;俄國則在戰爭中喪師失地,國際威望也一落千丈。

反映日俄戰爭的繪畫:這場戰爭讓日本成爲列強,至於俄國則成了國際笑柄

日俄戰爭結束後,兩國一度保持着敵對關係,但沒過多久,兩個昔日的對手便走到了一起。歐洲方面,德國和奧匈帝國一直動作不斷,讓俄國必須專心應對;而在亞洲,日本需要面對一個新的對手——美國。在相近的戰略需要下,兩個國家開始謀求諒解。

一個例子是1907年《俄日公約》,其中雙方相互承認了在東亞的“特殊利益”。隨着一戰爆發、兩個國家相繼加入協約國陣營,從日本採購武器更成了一件值得考慮的事情。

1915年,在格羅德諾,德軍正在查看一門被俄方自行炸燬的、從日本購買的28釐米重型攻城榴彈炮,還可看到寫有日文的配件箱

東京街頭的採購團

最初,俄軍並不想購買日本製造的軍火,而是試圖贖回日俄戰爭中遺失的武器。根據軍方的猜測,在當時,俄軍可能丟棄了大約10萬支三線式步槍,現在,這些武器“很可能完好地存放在日本的倉庫裡”。

受這一想法的鼓舞,1914年8月25日,一個“特種軍事技術委員會”從聖彼得堡啓程(幾天後,這座城市就在“去日耳曼化”的浪潮中改名爲“彼得格勒”)。領導代表團的是50歲的赫莫尼烏斯少將(Eduard Hermonius),在他的隨員中,有許多精明幹練的年輕人,其中之一是設計師弗拉基米爾·費德洛夫——他將作爲第一款突擊步槍的發明者而廣爲人知。

愛德華·赫莫尼烏斯,他在一戰結束後流亡國外;至於他的兒子則選擇參加了紅軍,但在1930年代的政治風波中被肅反機構殺害

按照費德洛夫的回憶錄,日本的一切都給代表團留下了深刻印象,雖然這個國家遠不如俄國繁華,但工人和職員都兢兢業業,對外國人也非常熱情。唯一例外的是官僚,費德洛夫寫道:

“越接近日本人民,我們和對方的認同感就越深。儘管之前曾經爆發過戰爭,但他們仍對我們非常友善。政府官員是另一回事……從這個意義上,日本實際是一個雅努斯(Janus,即希臘神話的兩面神)般的存在。”

參加軍火採購代表團的費德洛夫——一位足以在世界輕武器歷史上留名的人物,關於他的生平和發明的費德洛夫步槍,可以參見本欄目早些時候發表的文章:《當這把突擊步槍殺人時 AK-47還是一塊鐵礦石》

俄國人同樣感興趣的是日軍的三八式步槍。作爲20世紀前半期日軍的主要武器,這種步槍大部分國人都耳熟能詳,在抗日題材的神劇或正劇中,日軍和八路軍都會裝備這種武器。該步槍在1905年研製完畢,從1907年開始大量裝備日軍,使用5發彈夾,但真正引人注目之處是它的口徑——只有6.5毫米,這賦予了該步槍優良的可操作性,彈道也比其它步槍平直,也無疑更適合裝備新兵

《戰地1》中的三八式步槍介紹圖,這種武器在抗戰和太平洋戰場的表現更爲國人熟悉

三八式步槍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特點,槍機尾部有象徵“天皇御賜”的菊花紋章

儘管如此,按照俄國人的觀念,這種小口徑子彈存在一個問題:威力有限。日俄戰爭中的一些醫務報告認爲,6.5毫米子彈產生的傷口很小,相對更好癒合。也正是因此,這種彈藥獲得了一個綽號——“人道子彈”。

三八式步槍使用的6.5毫米子彈

墨西哥步槍”

正是因此,俄方並沒有把三八式步槍列爲採購對象,相反,他們最關心的依舊是贖回被繳獲的武器。然而,代表團得到的消息卻令人失望。由於口徑和日軍裝備截然不同,這些步槍都已被銷燬。但另一方面,當時日本最大的財閥——三井物產——卻找到了代表團,表示有一筆“很好的生意”。

磋商的核心是三井會社手中的35000支三八式步槍和卡賓槍。這些步槍原本要出口到墨西哥,但就在交貨前,這個國家陷入內戰,美國也捲入了其中——爲避免激怒美國,這些武器最終滯留在了倉庫裡。

事實上,當時墨西哥向日本採購的步槍共有40000支,其中5000支已經交付,但另外35000支因顧及對美關係最終被轉賣給了俄國,這裡展示的就是其中的一支卡賓槍版——“三八式騎槍”,該槍槍身比標準的三八式步槍更短

對這批武器,三井的出價十分低廉——每把30日元。以1914年的匯率算,它只相當於29盧布(當時每把三線式步槍的成本爲37-45盧布)。不僅如此,日方還願意優惠提供2300萬發配套的子彈。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這些步槍是按照墨西哥軍隊的標準制造的——根本無法發射俄軍的制式彈藥,但赫莫尼烏斯注意到,這種步槍符合塞爾維亞軍隊的步槍口徑。作爲俄國人的盟友,該國正在巴爾幹半島迎戰奧匈帝國,如果這些武器運往當地,俄軍的壓力將會減輕,不僅如此,它還可以鞏固兩國的關係。

在“墨西哥三八式步槍”的槍機上,都有“墨西哥共和國”字樣的鋼印,由於數量稀少,這些槍支在國外收藏市場上價格不菲,每把售價能超過2500美元

1914年10月13日,赫莫尼烏斯決定購買這批“墨西哥步槍”,爲此,俄方將通過英國銀行,向三井會社支付20萬英鎊。這也是俄國在一戰中的第一筆海外軍火交易,隨着時間流逝,其規模將達到天文數字——其中,僅步槍就將超過370萬支。

這批三八式步槍的交付很快,10月17日,俄國輪船“埃裡溫”號(Erivan)號載着這些武器從橫濱啓程。但此時俄軍高層認爲,局勢已經不允許再向盟國提供武器援助。接到指示的輪船立刻調轉方向,朝中國東北的大連港駛去。

這批槍械最終從當地運往哈爾濱,並交給遠東的俄國駐軍,至於替換下來的三線式步槍則被運往了前線。

不斷加碼的訂單

隨着前線吃緊,俄國對日本步槍的態度開始轉變。隨後一段時間,訂單紛至沓來。這次訂購的不是滯銷的外貿產品,而是日本軍隊裝備的標準型號。在東京的委員會很快接到命令:“採購多達100萬支步槍,必須是日本軍隊使用的型號,同時,每支步槍還要配發1000發子彈。”

面對這一要求,日本當局顯然被嚇到了,他們只答應出售20萬支比三八式更老的型號,這就是所謂的“三十年式步槍”。這種步槍在1897年服役,有着與三八式步槍類似的槍機,發射的6.5毫米子彈也與後者相同。

作爲三八式的原型,“三十年式步槍”有許多問題,其中之一是塵土容易進入槍機,這加大了士兵的維護量;另一個問題是撞針比較脆弱——如果這一部件受損,子彈就將無法正常發射。

事實上,日本同意出售的這批步槍便來源於此,每支步槍都計劃配備100發子彈。這些子彈同樣是老舊的,其中許多甚至存在可靠性問題。

三十年式步槍和三八式步槍,兩者之間存在着原型和改進型的關係

但俄國人關心的問題卻是子彈數量是在太少:即使按一戰時的標準,100發子彈也很可能在一週內打光,但對日本人來說,增加出售的子彈數量,也將影響己方陸軍的訓練,反覆磋商之後,日本最終同意將這一數字增加到125發。

1914年10月21日,雙方簽署了購買20萬支步槍和2500萬發子彈的合同,爲此,俄國將向日本支付約450萬金盧布。雖然交付工作出現了許多波折(到年底,只有大約80790支步槍被運到了海參崴),但對俄國來說,它們的到來依舊如同雪中送炭——因爲僅這筆交易,購入的步槍就與俄國國內一個半月的產量相當。

最終,到1915年,全部20萬支步槍才全部抵達俄羅斯,但此時,俄國又向東京方面提出了更多的需求。1914年12月23日,俄國陸軍大臣蘇霍姆利諾夫(Sukhomlinov)向外交部發去一份公函,其中這樣寫道:

“目前,陸軍部正面臨着一個難題,這就是採購大批軍火。如您所見,之前我們已向日本採購了20萬支步槍,但這遠遠不夠。現在,我們迫切希望再採購至少15萬支日本槍。我請求您指示外交人員,儘快促成這筆交易,並附帶購買儘可能多的子彈。”

雖然在俄國,外交部和陸軍部始終存在對立,但蘇霍姆利諾夫的指示依然得到了執行。1915年,沙俄駐日本大使馬列夫斯基-馬列維奇(Malevsky-Malevich)向日方提出建議,要求再補充購買30萬支步槍。

這在日本激起了軒然大波,因爲在他們看來,這些交易的規模可能會超過了日本的產能。不僅如此,日方也察覺到了俄國的窘境,作爲一戰駐俄觀戰武官,中島正武少將曾在報告中寫道:“在一些地段,每1.5公里的前線只有1把步槍……另外,該國的經濟狀況很差……我很擔心他們將無力償付貨款。”

1915年初的漫畫:遭到痛擊後,頭破血流的俄國熊狼狽逃竄

最初,日本只答應出售10萬支步槍和2260萬發子彈,同時還規定了嚴苛的付款條件。但很快他們改變了想法:如果俄國人沒有錢,可以拿其它東西來換。

用中國的權利……爲日本步槍付款?

1915年1月,趁着歐洲國家在一戰中難以抽身,日本政府向中國提出了“二十一條”,其中不僅要求將侵佔領土的租期再延長99年,還試圖獲得大量的軍事經濟權利。一旦中國政府屈從於這些條件,整個國家都將淪爲日本的半殖民地。

“二十一條”原件:在一戰期間,日本利用列強無暇他顧的事實,開始謀求在中國攫取更多權益

在向中國施壓的過程中,日本得到了一個有力的外援——這就是俄國。雖然“二十一條”與俄國的遠東政策相悖,但俄軍急需武器,日方在談判中暗示,如果俄國想獲得軍火,就必須贊同“二十一條”的條款。

此時的俄國可謂內外交困。尤其是1915年5月,德國和奧匈帝國開始大舉進攻,由於缺乏步槍和彈藥,俄軍在前線一潰千里。

一組數字可以證明俄軍的悲慘處境:1915年夏天,前線的步槍總數從150萬支下降到了60萬支。在個別部隊,每個拿槍的士兵都會跟着一個空手的新兵,一旦前者陣亡,新兵就將拿起他們的武器。

1915年夏季攻勢開始前和開始後(藍色實線和虛線)、東線戰場的前線位置,此時,俄軍已經退回了傳統意義上的本土地區

1915年5月,在日本的壓力和俄國的“勸說”下,中國接受了日本的要求。大約與此同時,日本駐俄觀戰武官中島少將來到了俄軍大本營,並向在場的陸軍將領們表示:“現在日本將全力爲俄國服務。”

1915年5月25日,民國總統袁世凱與日本簽訂了“民四條約”——即改訂後的“二十一條”。正是在同一天,俄國駐日大使得到回覆,日本政府準備再提供10萬支步槍和2000萬發子彈,但這次,日本人開出了更高的價碼:每支三八式步槍40日元。

可即使如此,俄國人仍對這樁交易感恩戴德,當這些步槍在1915年8月抵達時、俄軍已經丟失了華沙和佈列斯特。這些步槍的到來不啻爲雪中送炭。正是因此,沙皇下令向5名日本將軍頒發勳章,以表達“感激之情”。

還有遠東的土地?

1915年夏天,俄國提出了新的需求:希望日方額外出售20萬支三八式步槍和3億發子彈,但此時情況再次發生了變化:日方態度明確地表示了拒絕。這一方面是因爲日本庫存的金屬材料已近告罄,不僅如此,他們的胃口也越來越大,除了希望從俄國獲得稀有金屬——尤其是鋅、鎳、錫——的穩定供應外,他們還希望通過軍火交易,換取遠東的大片土地。

1915年8月11日,俄國外交大臣薩佐諾夫(Sazonov)召見了日本大使,在談話中,薩佐諾夫對前線的困境直言不諱,他強調說,在目前,除了日本之外,其它國家都很難施以援手,爲此,俄國政府希望日本能再提供至少100萬支三八式步槍,作爲報酬,俄國可以在遠東的利益上做出“重大讓步”。

中東鐵路示意圖,該鐵路由俄國修建,直到今天仍是中國東北地區的經濟動脈

至於讓步的內容,薩佐諾夫暗示,可以考慮向日本移交中東鐵路的部分控制權。所謂“中東鐵路”,實際是西伯利亞大鐵路的一條分支,該鐵路由俄國投資,始於滿洲里,橫穿了中國東北——其戰略意義不言而喻,誰控制了它,就等於將當地的經濟命脈攥在了手裡。

俄國準備放棄的利益遠不止於此:在德軍的夏季攻勢結束後,擔驚受怕的俄軍總參謀長貝利亞耶夫還曾向日方提到,他願意推動一項把薩哈林島全部割讓給日本的協議,並換取30萬支三八式步槍。

庫頁島在地圖中上方:日俄戰爭後,俄方曾將該島的南半部分割讓給了日本

彷彿是被這兩次半官方的聲明鼓動,一些日本高級官員甚至公開表示,願意“隨時接管俄國在遠東的權益,以便後者能把駐軍派往歐洲前線”。消息一出,俄國輿論大爲驚駭,事件變成了政治醜聞,最終,面對抗議,用中東鐵路和薩哈林島換取步槍的建議全部告吹。

但即使如此,日本還是在提供武器。到1915年10月時,出口給俄國的步槍達到了67.4萬支,至於俄國付款的方式也變成了黃金。經過西伯利亞大鐵路,這些金幣和金條將先被運往海參崴,然後在海軍的護送下運往日本。在這些交易中,日本政府獲利頗豐,再加上同時期賣給歐洲的物資,日本迎來了一個獨特的經濟增長期——它被歷史學者們稱爲“戰爭繁榮”。

“日本師團”

如前所述,日製步槍最初只配發給遠東的邊防部隊,但後來,其用戶逐漸擴展到了預備役、民兵,甚至是前線單位。其中一個例子是在伊萬哥羅德要塞(Ivangorod)附近奮戰的第23民兵旅,然而,在配套的說明書中,許多翻譯都是錯誤的,這讓該旅蒙受了許多不必要的損失。

到1915年秋天,在前線,俄軍的每10支步槍中就有1支是日本產品。俄國將軍尼古拉·戈洛文(Nikolai Golovin)回憶說:“在1915年、前線的122個步兵師中,番號超過100的步兵師裝備的幾乎都是日本步槍。正是因此,士兵們將這些部隊稱爲‘日本師團’。”

經過重新上色的一戰彩色照片,中央的士兵裝備的就是一支三八式步槍

1915年末,俄軍決定將三八式步槍集中提供給北部戰區,即波蘭北部和波羅的海沿岸,這種做法有利於補充彈藥和修理,至於替換下來的武器則被分門別類,陸續運往南方戰場。

這些步槍都配有日本生產的刺刀,其形制和俄國刺刀截然不同,它們實際是一把40釐米長的匕首,比俄製的針型刺刀短3釐米左右,另外尾部有一個特別的掛鉤,也正是由於這些刺刀樣式獨特,人們很容易從歷史照片中辨認它們。

另外,到1916年初,還有至少12萬支三八式步槍從英國運到了俄羅斯。這些步槍的歷史起源於1914年的一樁交易,由於擔心武器短缺,英國也向日本訂購了12.8萬支三八式步槍和6800萬發子彈。

隨着時間流逝,英國軍工業產量已經可以滿足全軍的需要。於是,這些步槍被分兩批運往俄國,以援助節節敗退的盟友。

一名裝備三八式步槍的英國士兵,這些武器後來都被轉讓給了俄國

在1916年春天的北方前線,有兩個俄國集團軍——第6和第12集團軍——全部裝備了三八式步槍。其中第6集團軍負責守衛波羅的海沿岸,第12集團軍則在該集團軍的左翼,在靠近內陸的地區抵擋德國的攻勢。

在12集團軍的麾下有一支非常特殊的單位——拉脫維亞步槍隊(Latvian Riflemen),這支部隊後來擴編爲一個步兵師,成員主要是來自波羅的海沿岸的志願者。這支部隊在蘇俄內戰期間聲名鵲起,在十月革命中,他們參加了進攻冬宮的戰鬥,其中一個團還充當過列寧本人的警衛軍,期間,三八式步槍始終是他們最常用的武器。

裝備日製步槍的拉脫維亞步槍隊成員,這種步槍可以通過刺刀上的掛鉤識別出來

拉脫維亞步槍隊的士兵在塹壕中,他們使用的就是日製的三八式步槍

最後的交易

但在1916年後,俄國對日製步槍的需求已經沒有那麼強烈,此時,能大量供應步槍的國家已經不只有日本,還有美國和意大利,另外,日本總是在遠東心懷不軌,這令俄國被迫重新審視相關的交易。

最終,經過談判,日方答應減少附帶的政治條件。作爲回報,俄國人則把採購範圍從三八式步槍擴展到更廣泛的領域。

在達成交易的新清單中,甚至包括了在日俄戰爭中俘獲的幾艘老式軍艦,這些軍艦被日本人以極高的價格出手;另一個例子是100萬把工兵鏟和20萬把手斧。

日本海軍的戰列艦“相模”號原本是俄國海軍的“佩列斯維特”號,該艦在1905年初旅順要塞陷落時被日軍俘獲,在一戰中又被重新出售給俄國。該艦後來在返回國內的過程中,在地中海觸雷沉沒

不過,即使是在此時,對日本步槍的採購仍未停止。在二月革命前,又有9.3萬支三八式步槍抵達了俄國,同時,政府又向日本提交了18萬支步槍的訂單,期間,俄國還採購了大量的子彈,按照估計,其總數達到了5億發之多。

退出一戰前,俄軍採購了多少三八式步槍?其具體數字已無從查考,但可以確定,在1917年2月時,日本步槍的總數已經達到了82萬支、彈藥則有近8億發,足夠裝備50個師。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1914-1917年間,俄國本土總共只生產了330萬支步槍,從國外採購了370萬支,同期,德國和奧匈帝國總共生產的步槍卻超過了1000萬支。

兩名俄國士兵的合影,其中左側士兵裝備的是三八式步槍,右側士兵手持的是一支意大利生產的維泰利(Vetterli)步槍,這種步槍也在戰地1中作爲偵察兵武器出現

接受檢閱的、裝備三八式步槍的俄軍士兵,他們似乎是波羅的海艦隊的水兵

俄國購買日本步槍的最後一份合同是1917年9月5日簽署的:其中,俄國又爲15萬支三八式步槍支付了700萬盧布。

接着,歷史出現了一次有趣的巧合,就在這批步槍於11月7日從日本啓程的當天,十月革命爆發了,不久,蘇維埃政權和德國單獨簽署協議,退出了這場“帝國主義戰爭”。

從蘇俄內戰到北伐戰爭

但俄國三八式步槍的歷史並沒有結束,在蘇俄內戰期間,各個勢力都廣泛使用了這種武器。其中一個代表是遠東的高爾察克政府,1919年9月,他們與日本簽署了一項貸款協議,協議中,日方將每月提供5萬支步槍和2000萬發子彈,而高爾察克則準備以黃金儲備付款,同時,他還計劃在消滅紅軍後,向日本財閥提供諸多經濟特權。

但更多的三八式步槍落入了紅軍手中,併成了它們打贏內戰的有力武器。在1919年,也就是高爾察克向日本購買武器的同時,紅軍主力正在南部前線、用三八式步槍抵禦鄧尼金所率白軍的攻擊。

按照來自南部前線的一份統計,在一個月中,紅軍就消耗了2500萬發三線式步槍的子彈和800萬發三八式步槍的子彈——從這一數據可以推斷,裝備三八式步槍的部隊達到了當地紅軍的四分之一。

此外,還有大量三八式步槍流向了沙俄崩潰後建立的各個民族主義政權。其中,一部分波羅的海艦隊水兵裝備的步槍最終輾轉來到了芬蘭,其中一部分後來又被芬蘭人轉交給了愛沙尼亞共和國。還有一部分在1920-1930年代被轉賣給了中華民國,並裝備了蔣介石麾下的一些中央軍部隊。

芬蘭軍事博物館中的老式步槍,其中從上往下數第二把就是日本的三八式步槍

三八式步槍的另一個主要用戶是烏克蘭民族主義者,他們由備受爭議的領導人彼得留拉(Petlyura)指揮。未來的蘇聯詩人弗拉基米爾·索休拉(Volodymyr Sosyura)當時是一名彼得留拉麾下的士兵,在回憶錄中,這些日製步槍給他的印象非常惡劣。

索休拉在回憶錄中寫道:

“他們開始還擊了……噼噼啪啪的槍聲響了起來,但不久日本造的步槍幾乎全壞了,它們的槍栓被卡住,要想恢復正常只能用腳踹。”

同樣,阿列克謝·托爾斯泰也在講述內戰的小說《苦難的歷程》中提到了三八式步槍:

“他命令士兵們拿上繳獲的醃豆子罐頭、罐裝牛奶,並裝備好全新的日本步槍,儘可能用它們替代原有的老式步槍,然後衝向了戰場……”

蘇俄內戰結束後,紅軍檢討了沙俄軍隊犯下的錯誤,將包括三八式在內的雜牌步槍封存——但在局勢需要時,它們依舊能夠發揮餘熱。其中一個例子發生在1920年代,爲了給國民黨領導的黃埔軍校提供武器,有數千支三八式步槍乘船運往了廣州。

1920年,蘇俄紅軍在哈爾科夫的一次閱兵式,其中照片近處的士兵手持的就是三八式步槍

不僅如此,還有部分三八式步槍參加了二戰,1941年7月,軍方曾將其中一批交給了斯摩棱斯克和基輔地區的民兵。隨着德軍不斷推進,莫斯科岌岌可危,在保衛紅色政權首都的戰鬥中,也有個別民兵單位使用了這種日本武器。

但是,此時蘇聯的工業規模已今非昔比,這些民兵很快被本國武器重新武裝起來。二戰結束後,按照某些動員計劃,一旦新的世界大戰爆發、敵軍攻入本土,蘇聯民衆還將重新拿起它們——當然,這種情況同樣從未實現。

按照記錄,直到1993年,還有庫存的三八式步槍在烏克蘭現身,其中一小部分流入了海外市場,成爲收藏家手中的珍品。至於《戰地1》資料片“力挽狂瀾”,則讓人們重新記起了這筆被遺忘的交易——這些宛如時空錯位的武器就像是國際舞臺上的棋子,從中折射出了許多詭譎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們拋棄了一切原則,將利益作爲了自己唯一的指導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