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曼君:如何在舊戲中植入現代審美
張曼君是一個有“導演美學”追求的戲曲藝術家,多年來,她不斷從傳統戲曲和現代戲劇的美學財富中汲取營養,思考真實世界中的人性,創作出了《試妻》《馬前潑水》等一系列經典小劇場戲曲作品。前不久她來到南京,與觀衆就小劇場戲曲創作展開深度對話,共同感知戲曲在時代浪潮中的沉澱與革新。
小劇場戲曲容不得“平庸”二字
“做小劇場可能就是我的使命吧。”張曼君說,在考入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之前,她是一名江西贛南的採茶戲演員。那時的她對戲曲一無所知,一次演出比賽讓她初次與京劇接觸。然而,那次的體驗並不好,臺上鑼鼓喧天、舞槍弄棒,讓她當晚高燒不止。“那時我發誓永遠不要看這樣的戲了!”
命運就是這樣充滿戲劇性,曾經反感戲曲的張曼君成爲了現代戲曲界的先鋒人物。進入中戲後,她開始從戲劇的基本常識學起,一點點了解古希臘悲劇、京劇四大名旦代表作和戲曲史,瞭解到戲曲不只是鑼鼓震天和技能展現,還是表現人的心理的藝術形式,“它能表達人的內心當中最幽微、最深層的內容。”
如何最大程度地還原戲劇的價值和功能成爲張曼君常常思考的一個問題。在小劇場京劇《馬前潑水》的創作中,她借鑑了一些著名劇作家天馬行空的新點子,利用音樂和唱段節奏的配合,創造性地安排文本唱詞的結構。此外,哈羅德·品特在話劇《背叛》中所採用的倒敘結構也深深啓發了張曼君,她重新編排《馬前潑水》的劇情走向,既爲觀衆留下了理性思考人物關係的可能,又通過跌宕起伏的劇情提供感性體驗。《馬前潑水》利用肢體語言的表達方式製造了陌生感,由此創造出這部極具先鋒性的京劇作品,劇場效果非常好。
在張曼君自認已小有名氣時,徐曉鍾老師在作業點評中寫下的“平庸”兩字狠狠紮了她一針。“從那以後,無論我出了什麼作品,獲了什麼獎項,都不敢驕傲半點。”時至今日,功成名就的張曼君依然會在首演前夜無法入眠,她會反覆掂量作爲導演的自己是否清晰地處理好了舞臺調度,是否牢牢抓住了觀衆的共情點,是否可以在劇場表達上更加創新。她說,“小劇場戲曲的先鋒性和探索性決定了它容不得平庸二字。”
現代戲曲當“退一進二”
“戲曲是用虛擬的辦法表現‘實’的藝術。”張曼君做講座時反覆提及這一觀點。她認爲,戲曲是以虛擬性、寫意性和假定性爲主的,但是創作人員要把觀衆帶入更實在的、更能理解的“實”處,導演作爲全場的指揮者更要把握住這一點。“現代藝術是綜合性藝術,現代舞臺也是綜合性舞臺。導演要將各個部門拿捏聚攏,從而形成強有力的合力。”
近年來,張曼君在不斷探索現代戲曲可能性的同時,還深入思考現代戲曲的發展方向。“現代戲曲應該‘退一進二’,也就是退回中國的古典審美精神,進到現代觀念對人的新的認知,樹立新的賦形座標,贏得當代,在傳統的土壤上進入現代戲曲的主旋律,重整對藝術本體的認識,即對人的認識。”
而現代化也成爲了先鋒小劇場的主旋律。與傳統大劇場相比,小劇場很大程度上拉近了演員與觀衆的距離,這是觀演關係的革命性變化。小劇場不僅使觀演雙方同處一境,更在觀衆與演員之間形成了情感共鳴的心靈空間,爲二者提供了互相傾訴的可能。傳統與現實、古典與現代的融合在貼近中被激活了,戲曲也從神壇走進了人羣。
那麼究竟什麼是小劇場戲曲?張曼君說,小劇場不是單純的物質空間的縮小,也不是簡陋低端的舞臺表演。它是以先鋒性、挑戰性和探索性爲首要特徵的,要保持住戲曲的純潔性和戲曲人的尊嚴。只有在深層思考的基礎上,才能爲小劇場的技能形態帶來新的生命。
當下,各類新編劇目層出不窮,青年編劇、導演行業人才輩出。張曼君表示,小劇場雖然在很大程度上給予了年輕人更加自由的表達空間和嶄露頭角的地盤,但無論何時,體驗人物、表達人物都是小劇場戲曲最重要的事情。它不需要故弄玄虛的炫技,而是需要對人的更深層次的思考。怎樣在舊戲中植入現代審美,反省人性在生活面前的脆弱,以及我們在前行中必須面對的犧牲和兩難境地,這纔是小劇場重要的精神實質。
這就要求青年導演熟知舞臺的功能和基本的技能性知識,同時,還要從生活中汲取創作素材,嘗試理解人性的複雜和人物關係的戲劇性,把真實生活變成舞臺表演。此外,創作者還要注重劇場的虛實,要有實實在在真正能夠打動觀衆的東西。“戲曲小劇場需要導演和編劇同時具備傳統和現代兩種素質,在進和退之間爲新戲曲架起一座通向新觀衆的橋樑。”(實習生 劉妍 本報記者 高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