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AI發展主動權 陸學者提醒: 避免陷入軍備競賽誤區

隨着人工智慧(AI)在全球蓬勃發展,也間接引發各國的AI競賽。(摘自新華社)

隨着人工智慧(AI)在全球蓬勃發展,也間接引發各國的AI競賽,上海復旦大學網路空間國際治理研究基地主任、教授沈逸26日提醒,如果從新質生產力角度去理解AI發展,那首先要避免AI發展落入過去冷戰時期的軍備競賽,其次要認清AI的運用應是要助力實體經濟。

沈逸26日在大陸《環球時報》撰文指出,從新質生產力的視角去認識和理解AI的發展,那麼或許可以說,是時候注意避免冷戰時期軍備競賽與冷戰後金融泡沫兩個誤區所帶來的風險和挑戰了。

文章稱,所謂軍備競賽誤區,指的是美國和蘇聯在冷戰時期展開核武器軍備競賽時呈現出的、對先進武器與國家安全之間關係的錯誤認知。但實際情況是,兩國均陷入安全困境,而且還需要投入更多資源去銷燬多餘的核武器。

沈逸認爲,AI的軍備競賽誤區,就是將單一技術路徑、單一解決方案以及單一元器件的核心指標當作全部。核心指標無疑是關鍵的、重要的,但絕不是唯一的。

他直言,對輝達們來說,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最重要的利潤來源、在AI系統性生態佈局方面最具戰略能力的中國,已經因爲美國的地緣政治考量和商業限制,與最先進的產品快要絕緣。「號稱最好使的鏟子如果不能賣給最可能找到金子的礦工,這樣的鏟子還有意義嗎?這是輝達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文章還說,還需要思考的另一個問題是如何避免冷戰後金融泡沫誤區所帶來的風險。金融泡沫誤區,指的是冷戰後從美國發端的「資訊技術革命+風險投資」的整個生態和模式所導致的一個選擇:即資訊技術革命的主要發力點是選擇金融市場,還是選擇賦能實體經濟。

沈逸表示,選擇賦能實體經濟,則是將AI作爲一種要素、一種催化劑、一種工具,去創造和釋放新質生產力。比較典型的例子是5G、大數據等與實體經濟、實體產業的密切結合,在諸如港口、碼頭、礦山、漁業、交通運輸等行業的具體應用等。

沈逸還提醒,未來人工智慧在不同主體間的競爭,除了資源和技術的競爭,更多將受到宏觀戰略與路徑選擇的影響。能夠選擇正確的戰略,規避顯而易見的誤區,才能真正掌握AI背後戰略競爭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