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山/聽「和統無望論」的弦外之音
▲美國知名臺海問題專家卜睿哲(Richard Bush)。(圖/中評社)
接近臺灣總統大選,兩岸關係牽動臺海形勢,逐漸成爲美國智庫人士關注的話題。例如,前美國在臺協會(AIT)理事主席,現任布魯金斯研究院東亞政策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的卜睿哲(Richard Bush),12月2日在一場研討會上指出,如果蔡英文總統勝選連任,下一代民進黨領導人2024年繼續勝出,表明臺灣民意支持民進黨的根本轉變,也意味着「統一之門正在關閉」;與此同時,在另外一場研討會上,亦曾擔任AIT主席的薄瑞光(Raymond Burghardt)表示,他不可能看到臺灣與大陸的和平統一,如中共不得不用武,則必須先做長期準備,美國也不得不就此研擬自己的計劃。
美國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接著於12月5日邀請學者就臺美中議題進行研討,與會的前美國「太平洋艦隊情報和資訊行動」主管凡內爾(James Fanell)評估,若兩岸於2030年左右、最遲2035年前還無法達成政治協議,中共將會攻打臺灣。
這些言論聽來讓人心驚,但對象不應只是劍指臺灣。事實上,從1996年臺灣首次總統直選以來,角逐大位者都避免讓選舉演變成統獨的公民投票。民進黨縱使抱有「臺獨黨綱」,但也極力避免在選戰時挑動對岸那根敏感的神經。不可否認,有候選人刻意把兩岸關係和認同問題掛勾來炒作族羣意識。但這都屬於選戰的「戰術層次」;在戰略上,兩黨的大陸政策大同小異,都是以維持現狀爲主軸。
▲前美國在臺協會主席薄瑞光。(圖/記者李毓康攝)
1995年至1996年的臺海危機,以及中共前總理朱鎔基於2000年總統選前三天在中外記者會上的講話,對選民的投票意向造成影響。此後中共就已記取教訓,避免成爲臺灣選舉的「票房毒藥」。僅管如此,在這次選戰過程中仍不時見到紅帽子亂飛;蔡英文更因香港反送中運動,被形容是「撿到槍」,讓她的民意支持度谷底翻身。但這些畢竟都屬選舉花招。無論是蔡英文或韓國瑜,都不會因求勝而讓對岸師出有名。
對岸透過學者和媒體,對美方的上述觀點間接做出了迴應。陸方認爲,美國智庫是站在美方立場和個人思維,研判北京的對臺手法,並低估了大陸的決心和實力。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政治研究所所長陳先才,甚至用背後存在「陰謀論」來形容美方的觀點,認爲美國智庫人士故意渲染「中國威脅論」,加劇兩岸對抗,爲美國介入臺灣問題尋找藉口,並且從中漁利。
其實中國大陸近年來也不時出現「武統論」的聲音,但主流意見還是附合習近平在中共「十九大」報告的說法,即「大陸追求兩岸和平發展與和平統一的決心不會動搖。」我們認爲,習是從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待統一問題。統一須沿深化交流、促進融合,到民族復興的路徑,穩步前進。如果統一有時間表,那就是必須和「兩個一百年」的目標相向而行。美方提到2035年這個時間點,也是從習近平「兩個十五年」的階段論引伸出來。第一個階段就是從2020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今年10月底,總統蔡英文接見布魯金斯研究院臺灣講座卜睿哲時表示,臺灣主張合作倡議,透過部長級的多邊對話來進行。(圖/總統府提供)
中共會不會選在2035年之前對臺灣動手?根據美方智庫所做的現場民調,有38%與會者認爲,兩岸若無法在此之前達成統一協議,中共將會武力犯臺;61%則認爲不會。在筆者看來,達成統一協議與否,不是中共武力犯臺的關鍵;重要的是,兩岸關係是否成爲大陸經濟社會發展的障礙。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副主任唐永紅指出,按習近平的思路,當臺灣問題不是統一障礙時,可以定義爲國家發展,追求民族復興;但一旦認定臺灣問題成爲國家發展的主要「絆腳石」時,就會「先把這個絆腳石踢開」。
對岸可能高估臺灣對大陸發展起的作用。要知道臺灣和大陸一樣,都把內政視爲優先課題。臺灣領導人都強調民主,但民主化的目標不是一蹴可幾。臺灣在建立民主的政治文化和民主的政治結構方面,仍有許多尚待努力的地方。臺灣自顧不暇,無意也無力成爲大陸的「絆腳石」。
兩岸分治七十年,兩岸關係千絲萬縷,許多矛盾非朝夕所能化解。但我相信,以中國人的智慧,兩岸能解決自己的問題,而且可以使用和平的手段來解決問題。只是事有輕重緩急,除了需要信心,還必須保持耐力。兩岸關係目前確實處在一個關鍵時刻,那是因爲客觀環境的變化,並非兩岸任何一方所能有效掌控。如同維護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必須靠雙方的共同努力才行。
從這個角度解讀美方智庫的弦外之音,我會認爲那是警示臺灣不得輕舉妄動;同時也是向對岸釋出一個重要的訊息,即強調美國也是臺海形勢變化的「利益攸關者」。對岸處理兩岸關係,也不能忽視它對區域安全產生的連動效應。
熱門推薦》►對岸看「臺灣大選」猶如霧裡看花►守護主權應是全民的共識►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臺,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