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死於斧聲燭影,宋太宗到底是不是兇手?司馬光一語道破真相
前言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皇位繼承製度貫穿其中,這是維護君主制度和鞏固封建統治不可或缺的一環,但其實皇位傳承方式除了衆所周知的“父死子繼”以外,還有“兄終弟及”。
自先秦時期開始,皇位傳承方法就有兩種,要麼傳弟要麼傳子。直到漢高祖劉邦吸取秦朝之鑑而確立“嫡長子繼承製”,被後來歷代封建王朝沿用,只是凡事總有例外,比如元朝。
元仁宗死後,他在位期間埋下的“定時炸彈”終於到了爆發的時刻。元武宗與元仁宗當時是約定了兄終弟及、叔侄相傳,但仁宗並未信守約定傳位武宗的嫡長子,而是傳位給自己的嫡子也就是元英宗。
儘管元英宗被認爲是有可能令元朝中興的君主,但仁宗的失信終究給他帶來了殺機。公元1323年,繼位不滿四年的元英宗,遭到五朝元老鐵木迭兒的養子也孫鐵木兒暗殺,去世時年僅二十歲。
兄終弟及,難敵權欲
也孫鐵木兒被擁立成爲泰定帝,在位僅四年多就去世,他也想傳位給自己的兒子,終於引發元武宗一脈的強烈不滿,仁宗失信在先,英宗又無後,這皇位難道不該還給更合理合法的武宗一脈嗎?
武宗次子圖帖睦爾在權臣燕鐵木兒的輔佐之下,起兵擊敗年僅八歲的天順帝並登基,但真正合理合法的是武宗嫡長子和世㻋,圖帖睦爾也很明白這一點,於是假意禪位給兄長和世㻋。
勞心勞力起兵反少帝並奪回帝位的是圖帖睦爾,眼看着至高權力即將落入掌握,又怎麼會甘心拱手讓人?
公元1329年八月,和世㻋在返回大都會見弟弟圖帖睦爾的途中離奇暴斃,在位僅184天。元文宗圖帖睦爾重登帝位。
元朝國祚僅97年,有一半時間都陷入了“兄終弟及”和“言而無信”絞纏的內耗當中,或許該說元朝之所以如此短命,這種惡性循環的內耗就是重要原因之一,而歸根結底還是權力慾所致。
且不論“兄終弟及”是否符合中國古代小農經濟主導下所產生的私有制觀念,這種繼承方式違背了統治者對權力的掌控欲,稍有不慎就是內亂,甚至手足相殘。
酌酒對飲,離奇暴斃。
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晚,宋太祖趙匡胤與弟弟趙光義在宮中飲酒。幾個時辰之後,軍武出身又正值春秋鼎盛的趙匡胤也與和世㻋一樣離奇暴斃,年僅49歲,死前沒有任何徵兆。
當年四月到十月,趙匡胤頻頻外出巡遊,上巳節時還去了西京洛陽。十月初六,他專門到西教場考察士兵演練拋石機。在此期間,也並沒有關於趙匡胤患重病或召醫官看病的記載。
《長編》記載十月庚子後,趙匡胤感到有點不適,於是傳召了道士張守真入宮舉行降神儀式。如果真有什麼重病,也應該是召醫官進宮診治而不是找道士來作法。
最蹊蹺的是,專門記錄趙匡胤生活起居的《太祖實錄舊錄》對其死亡前後及死因隻字未提。帝王之死可是非常重大的事情,太祖實錄非但沒有如實記錄,反而完全略過,這是誰的旨意?
正史《宋史·太祖本紀》和《宋史·太宗本紀》,對趙匡胤之死也只有寥寥九字。直到宋神宗時期的僧人文瑩所著的歷史筆記《續湘山野錄》,纔有了對趙匡胤和趙光義對飲當晚的詳細記載。
那一夜,趙匡胤急召弟弟趙光義進宮,還讓趙光義直接進入到寢宮內,甚至將平日貼身伺候的宮女太監盡數屏退,獨留兄弟二人酌酒對飲。趙匡胤此舉明顯是要與弟弟秘談一件極其重要的事。
寢宮中燭光搖曳,遠遠守在外面的宮女太監透過窗影,看見趙光義似有些不勝酒力,起身離席又走來走去,舉止十分奇怪。
兄弟對飲完已是三更,雪也積了幾寸厚,只見趙匡胤拿着“柱斧”走出殿門戳着地上的雪,對趙光義大聲說了兩句:“好做,好做!”
趙匡胤說完又回到寢殿內寬衣就寢,很快便鼾聲如雷,而趙光義當晚也留宿在禁宮之中。將近五更,值守宮人見寢宮內依然毫無動靜,入內查看才驚恐發現趙匡胤已經死了。
文瑩這段記載就是“斧聲燭影”傳說的由來,但處處透露着弔詭。趙匡胤深夜急召弟弟要談什麼?根據南宋時期的翻譯,北宋口語“好做”其實是“好爲之”,有“好自爲之”的意思,帶着警告的意味。
形跡可疑,史官揭真相
按照北宋當時的禮儀制度,就算趙光義是大宋最具影響力的親王,他也不能留宿禁宮,可他偏偏選擇在這晚住了下來,彷彿早就知道必然會有大事發生一樣。
趙匡胤是在二十日凌晨駕崩的,二十一日趙光義就受遺詔在兄長的靈柩前宣佈繼位,而且並未遵守古代禮制中新帝“逾年改元”的原則,在自家兄長暴斃的兩個月後就迫不及待改元“太平興國”。
趙光義的種種行爲顯得十分不尋常,他自己似乎也知道難逃得位不正的嫌疑,於是又有了趙匡胤遵母訓傳位弟弟的故事。
故事裡,杜太后難忘後周孤兒寡母被迫讓位的悽楚,她認爲周恭帝就是因爲年少懦弱大權旁落纔會失去天下。臨終之前,杜太后要求趙匡胤發誓死後將帝位傳給弟弟趙光義,趙光義死後再傳給趙光美。
等到趙光美死了再傳回給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總而言之,就是通過“兄終弟及”的傳位方式,確保皇位一直掌握在皇室成年人手中,以求大宋江山永固。
元文宗圖帖睦爾當初能成功篡位,很大一部分原因還是在於天順帝年幼。正所謂主少國疑,趙匡胤遵母訓之說恰恰給趙光義登上帝位作了最無可反駁的理據,畢竟死人再也無法開口說話了。
司馬光作爲史學高手的同時,還是北宋的臣子,在孝治天下的政治氛圍中不宜多說,但他還是在《涑水記聞》中委婉地給後人留下了一句關鍵的線索。
發現趙匡胤暴斃後,宋皇后命趙匡胤的心腹太監王繼恩立刻出宮請趙德昭,可王繼恩卻在這節骨眼上跑去找趙光義,見趙光義躊躇不前還緊急催促了一句:“事久將爲他人有矣!”
當時,趙匡胤的兩個兒子分別已是26歲和18歲,均以成年,而王繼恩那句“事久將爲他人有矣”,顯然是怕趙光義去晚了錯失良機,還給他人做了嫁衣。到此,司馬光的暗示已經很明白了。
史書對此諱莫如深,但從刑偵角度分析,趙光義作爲最後接觸趙匡胤的人,絕對具有重大作案嫌疑。莫怪有人說,所謂的“斧聲燭影”是一樁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兇手是誰,但所有人都要三緘其口的“謎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