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後,英國分析輸給中國的原因:我們被志願軍打成了精神病

在參加朝鮮戰爭的“聯合國軍”中,英國派出的軍隊人數高達81804人,僅次於韓國和美國名列第三。

同時還出動了最精銳的、皇家二十九旅來複槍團,以及皇家重坦克營,可謂下足血本,誓要在世人面前重振“日不落帝國”的雄風。

開戰前他們甚至放出豪言,說自己的一個營,能頂志願軍一個團甚至一個師。

但是結果讓人大跌眼鏡,自從1950年底志願軍參戰以來,英軍接連遭受重創,厭戰、畏戰情緒在軍中瀰漫,不少人甚至患上了詭異的精神病。

僅1951年,就有554名英軍被認定爲精神病重症患者,被緊急擡到日本接受治療,戰後統計更誇張,超過3000人一回國就住進了精神病院,佔到全體參戰人員的3.5%。

要知道,英國這次可是鉚足了勁準備大幹一場,派上戰場的都是清一色的二戰老兵,他們在希特勒的坦克大軍面前沒有折了銳氣,咋一碰上志願軍就被打成精神病了呢?

美國一直自詡世界霸主,但要問19世紀哪家最強,那絕對非大英帝國莫屬。

藉着大航海時代和工業革命的風口,大不列顛率先成爲老牌資本主義強國,走上了海外殖民擴張的道路,殖民地範圍一度囊括全球24個時區,是歷史學家公認的、世界歷史上空前絕後的霸權帝國。

在他的勢力範圍內,永遠都有太陽照耀,所以又自稱“日不落帝國”。

英國跟中國的矛盾,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

兩次鴉片戰爭給華夏大地帶去了無盡的災難,開啓了此後中國近一個世紀的半殖民地歷史。

但是後來,一戰二戰的主戰場都在歐洲,罪魁禍首德國又在英國邊上,給英國國力造成了極大的打擊。

加上二戰以後,全球掀起民族主義浪潮,英國的海外殖民地一片一片地先後獨立,這個曾經風光無限的龐大帝國,綜合實力一落千丈。

與此同時,同宗一脈的兄弟美國,卻明哲保身大發戰爭橫財,二戰後一躍成爲世界第一超級大國,英國只能退而求其次,逐漸淪爲“白宮駐倫敦辦事處”。

但他們從來沒有忘記自己昔日的榮光,一直在找機會“借殼上市”,跟美國一道打着“北約”的幌子,到處招惹是非。

朝鮮戰爭中,美國爲了聚衆壯膽,拉攏15個西方國家,涌入小小的朝鮮半島打羣架,其他國家不情不願,派出三瓜兩棗充個場面。

但英國卻格外重視,出動了八萬大軍和王牌部隊,就是想趁機秀一把肌肉。

去年四月,只當了44天的英國女首相特拉斯,再次拿中國說事,揚言北約會先發制人,確保臺灣有足夠的力量,應對來自大陸的軍事威脅。

話裡話外暗示臺海一旦爆發戰爭,英國也會跑過來摻一腳。

對於這樣的噓聲恐嚇,中國軍方根本就懶得搭理,英國人可能是好了傷疤忘了疼,朝鮮戰爭纔過去七十年,當時英軍被志願軍揍得有多慘,恐怕他們早就忘記了。

面對所謂的皇家王牌軍,彭老總新賬舊賬一起算,把這些身經百戰的二戰老兵,一個個都打進了精神病院。

那麼,英軍在朝鮮戰場上到底遭遇了什麼?究竟是什麼樣的力量,能把受過專業訓練和戰場打磨的正規軍人,打得連生活都不能自理?

戰後心理綜合徵是戰爭年代很普遍的一種現象,心理學上屬於“創傷後應激障礙”的一個分支,主要表現包括性格劇變、人格分裂、失眠噩夢、麻木失憶等等。

參加過二戰的很多國家,戰後都有不少軍人患上精神疾病,但是跟其他國家不同,朝鮮戰場上的英軍,在患病原因和臨牀表現上顯得尤爲特別。

1950年,八萬多名英軍乘坐“錫蘭”號巡洋艦,陸續抵達韓國釜山,英軍檔案中記載得明明白白,這些士兵86%都是二戰老兵,實戰經驗豐富、軍事素養很高,身心健康更是絕對沒問題的。

朝鮮戰爭初期、在跟北朝鮮人民軍的交鋒過程中,英軍憑藉裝備和經驗的雙重優勢,旗開得勝捷報頻傳,根本沒有出現過精神病人的情況。

但是很快,中國志願軍從鴨綠江跨江而來,英軍內部精神病患的數量開始急劇上漲,從1950年底,到1951年底,有多達554名英軍精神出現障礙、失去作戰能力,被送到鄰近的日本接受治療。

這些還只是重症患者,如果把所有精神病人統計在內的話,保守估計大概在1600-2200人。

也就是說,英軍精神病的發病率,要遠遠超過戰後報告裡寫的3.5%。即便只計算3.5%,這個數字也已經相當驚人,因爲在越南戰爭中,美軍的精神病率僅爲1.2%。

起初英國並沒有當回事,但是隨着患者越來越多,終於在1952年8月開始正視這個問題,軍醫主任史密斯上校總結後發現,56%的骨科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狀。

同時大都伴隨慢性腰痛、腸胃紊亂、血管舒張、呼吸困難等問題,這些都源自戰士內心的焦慮、怨恨和痛苦,還有整個軍隊士氣的萎靡低落。

朝鮮戰場上英軍的精神病發病率,比越戰美軍高出近三倍。

之所以會出現這麼懸殊的差距,是因爲二者的發病原因截然不同。

一般來說,士兵患上戰後應激障礙,都是因爲經歷過極爲殘酷的戰鬥,他們每天都要克服常人難以想象的心理障礙:比如遊走在生死邊緣的崩潰無力、炮彈在身邊爆炸的驚嚇刺激、還有那些血肉模糊的暴力場景,這些都可能導致一個正常人精神出現問題。

比如朝鮮戰場上的美軍,也出現了不少精神病患者,大都是出自這些原因,很多人據此推出一個結論,說美軍吃不了苦。

相比之下,英軍不僅吃不了苦,而且還比美軍更怕死。

英國在戰後專門對此進行了一項研究,結論是英國官兵的焦慮症跟戰鬥沒多大關係。

精神病人扎堆出現有三個高峰期,分別是1950年12月、1951年3月,還有1951年6月,這三個時間點,英軍都沒有參加大規模戰鬥,都是在營地內休整待命。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英國人後來把原因歸咎於水土不服,認爲是朝鮮半島環境太過惡劣,多山地形崎嶇難行,晝夜溫差懸殊,最冷的時候能達到零下三四十度,跟英國本土的生存條件天差地別。

但是這種說法顯然站不住腳,因爲中國志願軍、同樣是在零下三四十度的山路上行軍,英國人怕冷,難道中國人就是鐵打的嗎?

說到底,還是因爲志願軍太能打了,把英軍給打怕了。

朝鮮戰爭讓全世界領教了中國軍人的厲害。

在百勝將軍彭老總的率領下,中國人民志願軍發揚英勇無畏的光榮傳統,與武裝到牙齒的“聯合國軍”以命相搏,創下“血戰長津湖”“上甘嶺大捷”等衆多戰場奇蹟,始終牢牢把住三八線這道關,讓來勢洶洶的“聯合國軍”難進寸步。

在英國派來的8萬多人當中,最精銳的非英國皇家旅莫屬,這支部隊總人數超過14000人,開戰前曾擔任英國皇室的禁衛軍,號稱兩百多年沒打過敗仗,戰鬥力之強可想而知。

其中第29步兵旅更有“王牌旅”的美譽,據說是“沙漠之鷹”蒙哥馬利親自帶出來的兵,自然成爲聯合國軍中最鼎鼎大名的部隊之一。

但英國人怎麼也想不到,這樣一支精銳之師,號稱一個營能打志願軍一個團甚至一個師,等到真正對上志願軍的時候,從頭到尾竟然沒有贏過一場戰鬥。

最神奇的一戰當數馬良山戰役,志願軍191師以一敵二,跟英聯邦一師和美騎兵一師同時過招,經過三個晝夜的激戰,重挫敵軍1700餘人。

至此,牛皮吹破天的英國皇家旅威風散盡一蹶不振,一股消極悲觀的氣氛逐漸在軍中瀰漫,此後但凡聽說志願軍在對面,英軍就磨磨唧唧地不願意出戰。

即便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英軍也是能讓就讓,從不輕易跟志願軍展開爭奪,因爲吃過幾次虧以後,他們心裡很清楚,就算衝出去,打也打不過。

志願軍有多強,地球人都知道。

那麼除此以外,英軍的精神病還有沒有別的因素呢?站在英軍的角度看,他們參加朝鮮戰爭的動機,其實跟美國人存在不小的分歧。

首先,除了英國政府想要藉此戰立威之外,實際上廣大士兵根本不想打這一仗。

朝鮮半島距離大不列顛島隔了半個地球,就算這仗打贏了,英軍也得不到什麼實際的好處。

就連英國工人黨也不贊成出兵朝鮮,因爲當時香港還在英國的殖民統治之下,他們擔心一旦惹惱中國,中國會趁機收復香港。

雖然英國政府不敢不給美國面子,最終還是從西方盟國的角度出發,派遣了大量精銳部隊,萬里迢迢遠征戰地,但對於每一位普通的英國軍民百姓來說,這場仗可以說跟他們毫無關係,激發不了任何的愛國熱情。

加上經歷二戰的摧殘,老兵們早已對戰爭厭倦透頂。

當時英軍爲了撐門面,將很多預備役官兵重新召回部隊,一度引發強烈的不滿情緒。

總而言之,英軍對於參加朝鮮戰爭的目的,普遍感到非常迷茫,連爲什麼打仗都一頭霧水。

放着家裡的老婆孩子熱炕頭有福不享,跑到這個天寒地凍的鬼地方挨凍受罪,對手又是怎麼打也打不贏的志願軍,換了誰恐怕都要得精神病。

第一個叫“厭戰”,第二個原因就是上文提到的“畏戰”。

英國研究者發現,在1951年底的高望山戰役、馬良山戰役以後,英軍精神病發病率突然顯著增加,因爲志願軍猛烈的炮火,讓他們驟然回想起二戰時期的噩夢,直接嚇出了一堆精神病人。

除了英國人切身體會到志願軍的強大實力,還跟他們自身的心理障礙有很大關係。

比起英軍的消極倦怠,美軍一個個都像是打了雞血一樣,不僅第一個牽頭參戰,而且遇上志願軍毫不手軟,爭奪重要陣地的時候寸土必爭,飛機大炮一出就是幾百架,炮彈甩起來一點都不心疼。

美軍之所以這麼主動,是因爲他們很清楚自己爲什麼要打這一仗。

當時美國剛剛坐上世界霸主的寶座,每個士兵都知道,自己的國家已經是第一強國,這種心理會給他們帶來極大的信心和鼓舞,當然,有時候也會發展成自高自大和目中無人。

這一點,對於歷史上任何一個曾經稱霸的國家來說,都是一樣的。

但對此時的英國人來說就不同了,他們早已不做老大好多年,在剛剛過去的二戰中,德國空軍在自己的國土上狂轟濫炸,自己蒙受了巨大損失。

戰後重建還沒有完成,突然又被派到朝鮮半島,這個地方對他們來講,簡直就是八竿子打不着,不存在任何海外利益,大老遠跑過來陪美國演一齣戲,還要被逼着提槍拼命、腦袋拴在褲腰帶上,換了誰必然都是一肚子怨氣。

總而言之,英軍精神病人扎堆出現的現象,主要原因無外乎兩個,一是怕苦,二是怕死。

尤其抗美援朝中後期,志願軍火力顯著增強以後,英軍一下子患上大範圍的戰場恐懼症,日本的精神病院都住不下了。

因爲連番戰敗讓英軍嚐到了苦頭,他們發現志願軍是不好啃的硬骨頭,不願意與志願軍作戰,但是又不能掃了美國人的興,所以只能採取消極避戰的龜縮防禦打法。

這就導致整個朝鮮戰爭,英軍出兵規模雖然緊隨美韓其後,但實際戰鬥中的對抗強度,卻遠遠不及美軍和韓軍。

一支軍隊是否願意打仗,最直觀的數據就是非戰鬥傷亡的比例。

1953年,朝鮮戰爭接近尾聲之際,英軍戰鬥傷亡和非戰鬥傷亡的比例達到1:200。

誇張一點說,就是戰場上每戰死一個人,營地裡面就要病死、凍死、嚇死200個人,兵無戰心軍無鬥志,也確實沒有再打下去的必要了。

結語:

值得一提的是,英軍精神病高發,在聯合國軍中並非個例。

加拿大甚至比英國還要奇葩,當時加拿大派出的是輕步兵團2營,總共只有927個人,結果到了韓國才一個禮拜,就有148名士兵、出現了身體和精神問題被遣送回國。

簡直就是來觀光旅遊的,發病率高達16%,這在整個世界戰爭史上都堪稱離譜。

在朝鮮戰場上,像英軍、加拿大軍這樣的精神病隊伍還有很多,究其原因,一半是因爲朝鮮半島惡劣的戰場環境,還有一半,就是志願軍活生生給他們打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