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三兄弟裝修挖出“地下銀行”,寶貝成箱,很值錢但不用上交

在江南水鄉的浙江古鎮,沈氏三兄弟正熱火朝天地翻新祖傳老宅,欲將其改造成民宿,延續家族血脈的記憶。

當工人們小心翼翼地移開厚重的青磚,一個塵封的地窖緩緩展現在衆人眼前。

沈大山、沈中山、沈南山三兄弟屏息凝神,手電筒的微光照亮了狹小空間內堆積的木箱。

他們依次打開箱蓋,只見金光閃爍、銀光熠熠,一串串古錢幣串成的“錢樹”映入眼簾,銅綠斑駁的開元通寶、瘦金體書寫的崇寧通寶、形制規整的嘉靖通寶……彷彿一部靜默的歷史長卷,靜靜地訴說着過往的歲月。

“這是真的嗎?”沈南山難以置信地撫摸着一枚枚古幣,眼中閃爍着激動的淚光。

沈中山則迅速掏出手機,記錄下這震撼的一幕,低聲感慨:“祖宗們真是深藏不露,這哪是老宅,分明是一座地下寶庫!”

隨着挖掘工作的深入,更多令人驚歎的寶物涌現出來。

除了數量龐大的古錢幣,還有一套完整的明代金銀酒具,其上雕飾繁複,龍鳳呈祥、花鳥魚蟲栩栩如生,足見當時工藝之精湛。

此外,還有一部泛黃的線裝古籍,雖已殘破不堪,但隱約可見“嘉靖年間抄本”的字樣,或許蘊含着珍貴的學術價值。

更有幾件精美的玉佩、瓷枕等,雖未經專業鑑定,其質地與工藝足以證明其非凡身份。

專家聞訊趕來,初步評估這批寶藏價值不菲。

古錢幣見證了歷朝貨幣制度的演變,對於研究中國古代經濟、貨幣史具有重要價值;金銀酒具與玉佩等工藝品,是當時社會生活、審美觀念的實物見證;古籍抄本如能修復,極有可能填補某一領域的文獻空白。

專家一致認爲,這批寶藏不僅經濟價值高,其歷史研究價值與文化意義更爲深遠。

寶藏的出現引發了公衆對所有權歸屬的熱議。

根據我國《文物保護法》規定,地下、水下等非主動發掘出的文物歸國家所有,個人發現應立即上報並上交當地文物行政部門。

此案例中,沈家三兄弟是在自家祖宅內主動發現的寶藏,而非被動發掘,且寶藏並非出土於地下或水下,而是藏於地窖之中。

專家解釋,這種情況屬於“公民在自己合法所有的建築物、構築物內發現的文物”,根據法律規定,此類文物的所有權歸發現者所有。

因此,沈家三兄弟對這批寶藏享有合法所有權,無需上交國家。

這一結論不僅澄清了法律疑問,也爲三兄弟妥善處理寶藏提供了法律保障。

爲揭開寶藏背後的家族謎團,三兄弟遍訪地方史志、查閱家譜,甚至請教村中長者。

據《沈氏家譜》記載,沈家祖上曾是富甲一方的大商戶,尤其在明末清初時,沈家先祖曾參與海外貿易,積累了豐厚的財富。

那批明代金銀酒具的發現,恰好印證了這段歷史。

一位年逾九旬的村老回憶,曾聽祖輩提及,沈家先人在動盪年代爲保家業,將部分財物秘密藏於家中地窖。

這些傳說與現實的發現相互印證,使得沈家寶藏的來歷愈發清晰。

原來,這座“地下銀行”正是沈家先輩智慧與勇氣的結晶,承載着家族在歷史洪流中的堅韌與輝煌。

面對突如其來的關注與財富,沈家三兄弟並未迷失。

他們決定,一方面,將寶藏妥善保管,配合專家進行深入研究,讓這些文物講述更完整的歷史故事;另一方面,他們計劃利用部分收益,在老宅旁籌建一座小型博物館,展出部分寶藏,讓更多人瞭解家族歷史與地方文化。

“我們希望,這座博物館不僅是家族榮耀的展示窗口,更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樑,讓每一位來訪者都能在這裡觸摸歷史、感悟文化。”沈大山滿懷期待地說。

沈家三兄弟的這份責任與擔當,無疑爲這批寶藏賦予了更深遠的社會價值。

儘管法律規定他們有權保留這些寶藏,但他們選擇將其視爲公共遺產的一部分,籌劃建立小型博物館,讓公衆得以一窺那段被時光遺忘的輝煌。

正如三兄弟所說:“寶藏的價值在於講述過去,啓迪未來,我們願做歷史的守護者與傳播者,讓每一枚古幣、每一件器物都成爲連接古今、對話世界的橋樑。”

歷史在這一刻,因他們的謙遜與遠見,煥發了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