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國家在中美間爲何這樣選邊站?

今年三月份之後,在菲律賓不斷在南海挑釁製造地區動盪局勢之際,中國在東南亞國家的外交成績卻捷報頻傳。

比如印尼新任總統普拉博沃剛剛當選沒多久,就選擇直飛中國,這一先例歷史上絕無僅有。

從來沒有總統在就職前就出訪的,更不用說訪華了。

比如王毅外長與老撾副總理兼外長沙倫賽在廣西會面,雙方就鐵路、新能源等領域達成合作。

緊接着東帝汶外長賁迪拓也與王毅會晤,表態堅定奉行一箇中國原則。

然後是越南,越南國會主席王庭惠於4月7日至12日率團訪華。

除了這些已經訪華的國家,泰國公主詩琳通也將於4月10日訪問中國。

還有馬來西亞內閣已責成科技與創新部長鄭立慷於4月底訪華,探討中馬稀土合作問題。

東南亞國家扎堆過來表態,顯然不是隨便來的。

在中國和美國激烈對峙的今天,任何國家的任何外交動作,都會被放在放大鏡下審視,作爲美國對該國態度的依據。

那麼問題來了,是不是東南亞要選邊站隊了呢?

還真有這個苗頭。

最近,新加坡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東盟研究中心日前發佈了一份《東南亞態勢報告:2024》。

報告顯示,59.5%的受訪者認爲中國是“對東南亞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大國”,大幅領先其他國家,認爲美國對該地區最具經濟影響力的受訪者佔14.3%。

東南亞受訪者整體看好對華關係前景,認爲本國未來3年和中國的關係會改善或顯著改善的受訪者增至超過五成。

同時,對美國“只有一點或完全沒有信心”的受訪者從2023年的32%增至40.1%。

最關鍵的是,有51%的受訪者表示在中美博弈中支持中國,而美國則跌到半數以下。

看到沒?

美國百般拉攏逼迫東南亞國家選邊站的時候,東南亞國家對中國支持度反而上升了。

現在問題來了,最近幾年中國做對了什麼,讓東南亞在時隔400年之後終於回到中國的懷抱?

第一、地緣政治的組合手段

其實說起來,中國對於東南亞,一開始面臨的形勢並不好,甚至東盟這個組織成立的初衷,本身就是爲了防範中國向東南亞國家輸出革命的。

但是隨着中國經濟的不斷髮展,中國和東盟的關係也開始發生了一系列變化。

從敵對開始向合作進發,比如“東盟10+1”,就是中國和東盟之間一個特殊的合作機制。

但注意,這僅僅是合作,距離歸心還差的很遠。

因爲有日韓在旁邊呢,日韓是輸出低端製造業,在這方面中國和東盟曾經是競爭關係,怎麼可能指望東盟對中國歸心?

相反,不少東盟國家的人對日韓倒是心嚮往之。

但是近些年,中國採取了一系列恩威並用的組合式地緣政治手段,徹底改變了局勢。

一是緬北的出招。

最近半年來,中國最成功的國際打擊犯罪成績,就是把緬北果敢四大家族的首犯都抓過來受審了。

當然,這裡面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果敢同盟軍佔領了果敢。

四大家族沒用了,緬甸纔會把四大家族交出來。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雖然果敢同盟軍打的是打擊電詐旗號,但說實話,這只是旗號而已,果敢同盟軍的真正目的是搶回彭家的地盤。

之所以把打擊電信詐騙作爲理由,一方面可凸顯行動正義性,另一方面也可讓中國輿論對緬甸政府軍施加壓力。

所以果敢同盟軍四處暗示,自己的行動是受中國支持的,什麼“山上撿到武器彈藥”啊,什麼“得到情報支持”啊之類的,其實都是拉大旗作虎皮,顯示自己有靠山而已。

中國作爲一個大國,是斷然不會去幹那種支持他國反政府武裝的事情的,嗯,一定不會。

但是話說回來,雖然同盟軍的目的不純,但其行爲卻不是不能利用的。

比如,中國外交部明確表示,中方不會介入緬甸內戰,堅持通過和平方式解決糾紛,各方應停火止戰。

我們一直積極推動緬甸相關各方對話接觸,努力維持停火和談的勢頭,併爲實現這一目標提供支持和幫助。

這樣做明着說是呼籲和平,事實上卻把停火止戰的主動權抓在了自己手裡。

原因很簡單,果敢雖然屬於緬甸,但下緬甸(緬甸核心區)和果敢之間都是崇山峻嶺,交通不便。

相反果敢和中國之間距離非常近,這也就決定了,中國在勸和的“權威性”方面,具有天生的優勢。

要說同盟軍選的機會很好。

自2021年2月1日發生軍方政變以來,昂山素季的民盟一直不承認軍政府,發動了大規模的抗議活動和罷工行動,要求軍方釋放昂山素季。

與此同時,一些地方武裝組織也加入了反對軍方政變的行列,與軍方發生武裝衝突。

比如克欽獨立軍(KIA)、克倫民族聯盟(KNU)和克欽邦革命陣線(KRF),也開始四處襲擊緬甸軍政府,緬甸處於四面冒火的狀態。

這也就決定了,緬甸軍方想靠武力去鎮壓同盟軍,是很難集中兵力做到的。

兵都調到邊境去,下緬甸不就空虛了麼?

所以緬甸軍方有求於中國勸和。

另一方面,同盟軍的武器彈藥雖然不是中國提供,但果敢地區的糧食、商品、電力卻是非常依賴中國民用物資貿易的。

也就是說,中國只要願意,根本不用出動武力,把木姐口岸一封,同盟軍就要抓瞎。

這也就決定了,同盟軍也要有求於中國的物資供應。

於是,在中國的牽頭下,2024年1月10日至11日,緬甸軍政府和果敢、德昂、若開等三家緬北民地武組織代表在中國雲南昆明舉行和談,並達成正式停火協議。

其中重要一項就是緬軍和平撤出果敢(其實不撤也不行了,斷水斷糧誰也受不了,撤走還能保持有生力量)。

可以說,這是非常少見的中國介入外國政府和地方武裝的和平談判。

當然,中國這一切都是爲了和平,誰也說不出什麼來,也不算什麼干涉內政。

但是,我都勸和了,費了力氣了,解決你們的難題了,那你們也要做出點姿態吧?

同盟軍、德昂軍、若開軍,你們三家要把境內的電詐毒瘤徹底清除,別讓電詐再折騰中國人了,這個要求不過分吧?

緬甸軍政府,此前耽誤了十年之久的中緬鐵路,你要想辦法推進了吧?

所以我們看到,最近緬甸境內的電詐集團都在集體搬家(在利益鏈條紛繁蕪雜的情況下指望他們把人都抓了交給中國是不現實的),中國人遭遇電詐數量急劇下降。

另一方面,延宕已久的中緬鐵路正式進入施工勘測階段。

同時好幾年推不動的緬甸皎漂深水港項目,也有了眉目,中緬兩國關於皎漂深水港項目剛剛搞了一個補充協議的簽約儀式。

不要低估皎漂深水港的重大意義,它距離我國雲南,直線距離只有650公里。

雲南的貨物如果從皎漂港出海,根本不用繞馬六甲海峽就能抵達印度洋。

不僅可以省運費,關鍵的是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馬六甲海峽之困。

更有意思的是,中國通過調查,還挖出了緬北電詐的一個保護傘——緬軍軍事委員會重要領導人、國防部副防長昂林吞少將。

昂林吞這一派系,和美國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因爲他們洗黑錢用的是虛擬幣,而這部分錢很多都是通過CIA控制的錢莊洗乾淨的。

當然,這屬於緬甸軍政府的內部事務了,想讓他們刀口向內是很難的。

於是中國“恰好”在邊境組織了一次聯合演習,然後昂林吞就被抓了。

除了昂林吞,之前被派往果敢地區的緬軍指揮官,以及洗黑錢的軍政府等相關人員,同樣都被抓了。

這樣一來,中國以堂堂正正的大國之策,不但將危害中國的電渣毒瘤一掃而空,而且摟草打兔子,以邊境軍演,驅逐了緬甸軍方的親美實力。

二是支持柬埔寨的運河項目。

2024 年 3 月 28 日,柬埔寨親王洪森訪華,向中方領導表示德崇富南運河項目對柬埔寨水運基礎設施具有重要意義,他希望中國政府支持該項目。

德崇富南運河項目旨在連接柬埔寨河流和泰國灣之間的水道,途經幹丹省、茶膠省、貢布省和白馬省,全長約 180 公里。

本來柬埔寨在自己境內修個運河,何必要費勁跑到中國來求援?

除了希望中國投資之外,更重要的是政治原因。

因爲你修了運河,就要有水吧?

水從哪來?柬埔寨計劃把境內巴薩河的河水引到運河中去。

但是問題來了,這個巴薩河是湄公河的支流,如果水被截留了,那越南段湄公河的水就少了。

更嚴重的是,越南靠着湄公河出海口的地利,可以任意拿捏上游國家的河運。

如果柬埔寨新開一個出海口,那越南還怎麼拿捏上游國家?

所以這個運河項目,遭到了越南的強烈反對,甚至不惜以武力恐嚇來逼迫柬埔寨放棄修建運河。

考慮到越南曾經入侵過柬埔寨,越南這個威脅還挺嚇人的。

這時候,中國站出來了。

爲了保證這個運河建成,中國讓路橋工程公司投資建設,幫助柬埔寨修建德崇扶南運河。

總投資17億美元,工期4年,預計將於2024年6月或7月份動工。

至於合作模式也和一帶一路很多國家一樣,中國投資建設,建成後管理、維護運河,並從收取運河通行費獲利,在一段時間(約40至50年)後把運河的管理權移交給柬埔寨。

有中國公司施工,越南就算想破壞,恐怕也要掂量掂量。

這條運河修好之後,對柬埔寨的意義重大。

沿線居住着150萬柬埔寨人,這些人都會因爲運河而受益。

更重要的是德崇扶南運河將爲柬埔寨開闢新出海口,建立新的物流樞紐,讓柬埔寨物流不再受制於越南。

這樣一來,柬埔寨貨輪不再依賴越南水路運輸之後,越南將失去來自柬埔寨的所有航運收入,而且巴薩河的水流被分走還可能影響越南的稻米種植。

同時,這條航路對中國也是意義重大。

中國西南省份出口的貨物可以直接從雲南出境,順着湄公河—德崇扶南運河抵達泰國灣,然後順着克拉運河(如果建好的話)直接進入印度洋,節約大量的時間和運費。

這樣一來,中國幫助建設德崇扶南運河不僅能夠讓柬埔寨擺脫越南的控制,而且以後就可以掐住湄公河的脖子。

因爲巴薩河的河水是不需要全部到運河的,這就必然有一個分成權限,這個權限自然歸運營公司所有。

如果越南聽話的話,那麼保證運河用水的情況下,把水多給越南一些也沒問題,同時也可以放一些船給越南。

但如果越南不聽話,那就要考慮一下被斷水斷航的可能了。

三是籌劃泰國克拉運河。

我們都知道,中國有個馬六甲之困,而新加坡作爲馬六甲海峽的最大受益者,一直靠攏美國很緊。

比如美軍光在新加坡附近,就有淡濱尼軍事基地、鄧肯軍事基地和樟宜海軍基地,把馬六甲海峽守得死死的。

爲啥新加坡這麼積極讓美國駐軍呢?

對於這一點,貓哥在之前的文章中介紹過,新加坡的發達,不是因爲新加坡人有多聰明,而是因爲新加坡就在馬六甲海峽之上。

近海很深,天生就是做轉口貿易的好地方,還可以享受過路船舶的補給、運輸紅利。

所以,新加坡做夢都害怕中國不再依賴馬六甲海峽了,到時候新加坡的財路就徹底斷了。

這也就可以解釋,爲啥新加坡對美國這麼積極。

新加坡地理位置重要,那麼就可以享受到美國在政治、軍事等多方面的保護。

新加坡獲得了安全,獲得了發展,也獲得了聲望和地位,自然不願意這種秩序被改變。

所以近年來新加坡一直上躥下跳,拼命破壞中國打破馬六甲之困的努力。

比如瓜達爾港。

一開始,瓜達爾港的一期項目是中國做的,但是到二期項目的時候,新加坡橫插一腳,以遠低於中方的報價,哪怕賠本也要拿下二期項目工程建設和運營權。

結果呢?

新加坡拿到建設權後,就開始各種磨洋工,一直磨了六七年。

這六七年中別說搞建設了,就連原本建設好的設備和建築,新加坡也沒有出錢維護,明擺着就是不想讓瓜達爾港建成。

最後如果不是巴基斯坦在2013年的時候強制收回了瓜達爾港的運營權,恐怕瓜達爾港的建設還遙遙無期呢。

新加坡這麼玩,中國倒是沒有搞軍事威脅報復,而是釜底抽薪,籌劃一下克拉運河吧。

克拉運河位於泰國的克拉地峽,只要開挖運河,貿易船隻根本不用往南繞道馬六甲,直接去克拉運河。

只需要2個小時就能從太平洋穿越到印度洋,省去了一個繞彎的航線。

當然,克拉地峽開鑿運河成本很高,哪怕是中國對此也比較慎重,不過這裡面卻有一個折中方案,那就是克拉路橋。

簡單來說就是船隻來到春蓬市卸貨後,走公路和鐵路到達拉廊市,再重新裝船運走。

這樣一來,就相當於以陸路的形式,把印度洋和太平洋聯通了起來。

從2023年開始,泰國一些高官一直在和中國商討這一工程。

其實建設這個工程很簡單,主要是投資和經營權的事情還在商談細節。

說實話,只要陸橋修了,地質勘探明白了,只要中國需要,以中國的基建能力,運河還會遠麼?

這樣一來,中國要不要把陸橋升級爲運河,那就看新加坡的表現怎麼樣了。

四是菲律賓和平進程。

菲律賓這個國家其實並不完整,散落在數千個島嶼之上。

結果就是這個國家的反政府武裝多如牛毛,也一直是各屆菲律賓政府很頭疼的事。

本屆政府小馬科斯,最關鍵的一大功績就是推動與幾個反政府武裝進行和解。

比較典型的就是“菲律賓民族民主陣線”,雙方在挪威簽署了一份原則性聯合聲明,表示將開啓和平談判。

小馬科斯和這些反政府武裝進行和解的原因很簡單,就是穩住菲律賓國內的局勢,讓菲律賓軍方騰出手來,應對“外部挑戰”,這顯然就是針對中國了。

但菲律賓能完成國家和平一統嗎?

未必。

菲律賓這個地方,最可怕的並不是反政府武裝,而是手握地方軍政大權的地方軍閥,前總統杜特爾特就是。

本來杜特爾特和小馬科斯還是政治盟友,他讓自己的女兒給小馬科斯當副總統,本來想着能看住小馬科斯。

但沒想到小馬科斯這麼快就投美了,杜特爾特反覆勸說,甚至公開說在電視節目中說,他不歡迎美國在菲部署軍事設施。

因爲中美之間可能的衝突將帶來“災難性後果”,菲律賓如果捲入其中,將變爲“一片墳墓”。

但小馬科斯置若罔聞,於是杜特爾特和小馬科斯徹底決裂。

2023年7月17日,杜特爾特訪華,會見中國最高領導人,這顯然是來尋求支持了。

回去之後,杜特爾特一度揚言要在自己的家鄉棉蘭老島搞民調,以便讓棉蘭老島及其周邊島嶼從菲律賓脫離,建立一個“獨立的棉蘭老島”。

對此,小馬科斯稱這是“分裂國家的企圖”,並誓言以武力手段進行反擊。

當然,杜特爾特不會傻乎乎地衝出來當出頭鳥的。

只要讓菲律賓一系列反政府武裝控制的叢林裡,莫名其妙出現一些武器彈藥,菲律賓就會重燃戰火。

這樣菲律賓政府就沒空出來管杜特爾特了。

當然,這是菲律賓的內部問題,和中國沒關係,這些武器彈藥也絕對不是中國提供的。

什麼?你問爲什麼這些武器彈藥是中國產的?

你自己去搜索一下嘛,中國曾經專門援助過杜特爾特一批中國產北約制式口徑的武器彈藥,被腐敗的菲律賓軍方倒賣給反政府武裝,似乎也不是什麼不可能的事情?美菲若在南海想找死,就把其變成他們墳墓。

第二、經濟上推動東南亞去美元化

我們都知道,東南亞曾經爆發過一次慘烈的金融危機。

90年代末,泰國經濟高速發展,成爲東南亞經濟繁榮的代表之一。

爲了抑制經濟過熱而產生的高利率的市場環境吸引了大量國際資本流入,引發經濟泡沫化。

然後泰國就被盯上了,泰國允許美元自由兌換,被索羅斯狙擊後,外匯被兌換一空。

於是大量的資本外流,逐步形成了不可逆趨勢,最終形成了一次席捲東南亞的金融風暴。

所以,對於美元陷阱的認知,沒有人比東南亞人更懂。

當一個國家過於依賴美元,本身又不具備雄厚的外匯儲備這條護城河時,一旦全球經濟發展風險加大,那麼就會陷入金融危機。

東南亞國家也曾想去美元化,但問題在於,沒有獨立金融體系和綜合實力,這是不可能實現的。

一個最簡單的道理,你發行國家債務,要允許別人用美元買吧?

然後你再用美元兌換成本幣,然後進入國內,發展經濟掙了錢,再把錢兌換成美元,還債。

在這種情況下,誰能離得開美元?

本來這種情況大家也都習慣了,但萬萬沒想到,中國給了東南亞國家一個不一樣的選擇。

我們都知道,美聯儲近兩年一直在不斷加息,搞得聯邦利率超過5%,而中國在不斷降息,現在已經不到2%了。

這之間是巨大的利差,不僅導致外資淨流入爲負,而且也會導致國內資本外流,包括出口貿易企業不願結匯,把外匯留在境外等等。

這就導致人民幣匯率承受了巨大壓力,給內循環經濟也帶來很大壓力。

但是,有一利必有一弊,同樣有一弊同樣也必有一利。

中美金融利差固然給我們經濟內循環造成壓力,但是卻給我們國際大循環造成機遇。

這是什麼意思呢?

簡單的說是這樣的,假如過去某國需要向外部貸款搞經濟建設,那麼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這個國家是願意借美元債還是人民債務呢?

過去一定是更願意借美元債。

原因無他,過去美元利率是遠遠低於人民幣利率的。

但是從2022年開始,因爲美聯儲暴力加息,這種情況出現顛覆性逆轉——目前人民幣利率已經大幅度低於美元利率。

所以,從2023年開始,中國就幹了一些事情。

首先就是與多個國家簽訂貨幣互換協議,給這些國家提供人民幣。

並且容許這些國家在人民幣離案市場將人民幣置換爲美元,然後拿着這些美元去歸還美元債務——

也就是相當於將這些國家美元債務置換成人民幣債務。

因爲中方這一手,讓美聯儲暴力加息製造全球美元荒從而收割發展中國家優質資產的意圖落空。

然後利用人民幣利率全球最低位契機,通過進出口銀行、國開行、亞投行等金融機構,大量發行一帶一路基建專項債,推動一帶一路友好國家特別是東南亞國家開啓基建潮。

那麼對中國有什麼好處呢?

當然有好處了,中國又不是活雷鋒,做出的決策肯定是要雙贏的。

首先,利用中國龐大的外匯儲備,將東南亞等國的美元債,置換成人民幣債,這無疑會大幅降低這些國家金融動盪風險。

畢竟中國是要搞一帶一路的,最討厭動盪,一個國家經濟穩定,中國纔好做生意。

一個很簡單的例子,當經濟動盪時,誰願意消費?誰敢消費?

相反,當經濟穩定欣欣向榮的時候,消費慾望就會強烈。

現在中國“新三樣”出口加速,對東南亞國家來說簡直是降維打擊。

東南亞國家哪見過這麼優秀、這麼便宜的電動車?

看看中國電動車在泰國市場大殺特殺就知道了,有望在2024年終結掉日本車的霸主地位。

畢竟泰國四季如春,沒有特別冷的時候,非常適合用電車。

至於電力基建也不是問題。

隨着中國光伏等新能源基建輸入,雖然這些新能源搞工業化差點,但是給民用的電動車充電那是一點也沒問題的。

這種新能源低廉的使用成本,又將帶動新一輪電動車的消費熱潮。

這樣一來,中國國內捲到天際的電動車,總算能找到一個適合的出口了。

其次,基建輸出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內因爲房地產下行導致的關聯建材產業鏈過剩。

我們都知道,建築材料行業產業鏈很長,涉及的人員很多,如今國內房地產業不景氣,非常拖經濟的後腿。

但是中國和這些國家簽訂基建協議後,建築材料的出路不用愁了,可以消化掉很多過剩產能。

我們看一組數據就明白了。

2023年我國鋼材出口近1億噸,同比增長36.2%;

2024年1-2月,在去年高基數基礎上鋼材出口突破1500萬噸,同比去年再次增長32.6%,這就是一帶一路國家掀起基建潮帶來的後果。

第三,對東南亞國家來說,用低壓力的債務,換掉高壓力的美元債務後,會有更強的動力、更多的餘錢來激勵他們的企業在向我國出口商品時接收人民幣,從而給剛剛簽署的本幣結算協議,加上了有效落實的動能。

目前,馬來西亞正與數個國家討論使用本幣結算,已與中國、印度尼西亞和泰國簽署了協議,鼓勵以本幣進行更多的貿易和投資。

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指出,馬來西亞是2009年首批與中國人民銀行簽署雙邊本幣互換協議的國家之一,該協議進一步促進了人民幣和林吉特用於中國和馬來西亞之間的貿易與投資,並減少了美元在貿易活動中的使用。

除此之外,中國玩的這一套債務互換,還給了中國外交上的籌碼。

本來美元與國際大宗產品價格應該是一個蹺蹺板效應。

美元走弱,大宗產品走強;美元走強,大宗產品走弱。

但是今年卻出現一個很奇葩的現象,在美聯儲還沒開始降息,美元指數還維持高位的情況下,國際大宗產品與黃金同時走強。

其內在原因有兩個。

一個是歐美消費庫存見底,開始補庫存;

一個就是在中國一帶一路基建專項債支持下,一帶一路友好國家特別是東南亞國家開啓基建潮。

國際大宗產品價格走強,就給美聯儲出了一個巨大的難題。

降不降息?

降息,那麼對於國際大宗產品價格將更是火上澆油,那麼美國將馬上面臨輸入型通脹倒灌,好不容易壓下來的通脹又會起來。

不降息?

先不說經濟能不能再利率高位上撐多久,就算是美國聯邦財政也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華爾街已經做了一個測算,如果今年美聯儲不降息,那麼今年聯邦財政光是利息支出也要突破1.6萬億美元。

要知道今年聯邦財政預計收入也只有5萬億美元,三分一財政收入拿來付息,誰也扛不住。

這種情況下,光靠美聯儲是沒辦法的,就只能讓耶倫訪華與中國來談。

這也是耶倫大放厥詞之後,訪華行程一度被擱置,逼着拜登不得不親自給我們打電話要落實耶倫訪華的原因之一。

對此,中國也願意和美國談,畢竟美國有求於中國的機會不多,你要我配合你,起碼也要拿點籌碼出來吧?

這就給了中國在中美博弈之中更大的主動權。

所以,現在東南亞國家就面臨這樣現狀:

美元債務逐步置換爲人民幣債務;

在中國專項資金支持下開始基建潮,同時帶動中國商品(比如電動車)撬動原本屬於西方國家的市場。

債務都是人民幣債務了,基建都是中國人乾的,市場上都是中國商品,哪怕再傻的國家,也知道要和中國搞好關係了。

第三、耶倫爲什麼急衝衝要訪華

19世紀的時候,美國崛起,但歐洲列強一直干涉美國與墨西哥等美洲國家的主權以及其他相關事務。

當時的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就高舉門羅主義的旗幟,想將整個美洲變成美國的後花園。

爲了實現自己的戰略意圖,他提出了胡蘿蔔加大棒政策。

簡單來說,就是一手經濟上給點甜頭,另一手軍事壓制南美。

最終把美洲諸國圈進了自己的勢力範圍,不允許別國進入自己的勢力範圍。

但是,這種霸道作風,註定是引人討厭的。

100年過去,世界弱肉強食的規則雖然沒咋變化,但玩法卻變了。

我們回顧一下中國對東南亞的手段,地緣政治手段,都是堂堂正正的陽謀。

誰也說不出什麼來,和美國那種動不動就顛覆別人的陰謀詭計形成鮮明對比。

經濟手段呢?也是互惠互利、共存共贏的好措施。

東南亞國家憑白得了資金,得了基建,經營項目還能得到分成,拿的錢還能買廉價好用的中國商品,還有啥不滿足的呢?

所以,這種地緣政治手段疊加經濟手段,纔是東南亞國家對中國支持度急劇攀升超過美國,重回中國懷抱的根本原因。

更關鍵的在於,哪怕你知道中國這麼做是在一點一點崩解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但面對這種堂堂之陣,你很難找到破解的方法。

就像人民幣和美元的利差一樣,他是客觀存在的,你難道要求別人不要借利率低的人民幣,要去借高利率的美元麼?

別人怎麼可能那麼傻?

這就是中國和美國,在對待自己勢力範圍時候的最大差別。

更關鍵的是,以東南亞爲模版(特別是經濟手段),我們未來同樣可以複製到亞非拉其他地區,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最終將紅旗插遍全部亞非拉地區。

到時候,還有美國什麼事?美國說話還有人聽嗎?

這也是耶倫急衝衝要訪華與中國探討“向陷入債務困境的國家提供支持”的根本原因。

大家覺得老美什麼時候會這麼有大國責任感,會主動與中國探討“向陷入債務困境的國家提供支持”?

在這個冠冕堂皇的議題背後,其實耶倫要與中方討論的議題有兩個。

其1,中國以人民幣債務置換美元債的手段打到了美元要害。

這是侵蝕美元的全球市場份額,美元份額減少就會迴流美國,就會加劇美國通脹;

其2,中國對外大量發行一帶一路基建專項債,推動一帶一路友好國家特別是東南亞國家開啓基建潮,直接推升了國際大宗產品的價格。

這個事情也要與中方好好聊一聊,因爲如果中方繼續加大對外發債力度,美聯儲怎麼敢降息?

說白了,就是中國以人民幣債務置換美元債的手段打到了美元要害,讓美國坐立不安。

畢竟如果這套模式向全球複製,那麼就是大規模侵蝕美元的全球份額。

美元一旦失去這些份額,美元將不得不大規模迴流美國,這對於美國經濟來說,毫無疑問將是一場災難。

在這個大爭之世,善戰者無赫赫之功,中國只要沿着當前的路線一直走下去,最終的勝利,一定會屬於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