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這些身邊的黨員(我在中國)
高佑思(左)與軍醫老爺爺在天安門廣場一同觀看升旗儀式。
VAMA公司黨員爲喬治講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相關內容。 資料圖片
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學習、工作、生活的外國人越來越多。在與中國普通民衆特別是基層共產黨員的交往接觸中,他們對中國和中國共產黨的認知也日益深化
本報記者 宋豪新
“2009年我第一次跟丈夫回老家,飛機轉火車,火車轉汽車,下車後又走了兩個多小時山路才進村。現在我們村口就是高速公路,晚上路燈特敞亮。村裡這幾年的發展,真的太神奇了。”烏黑的長髮,大大的眼睛,帶着四川口音的普通話,記者眼前的這個“幺妹兒”中文名叫馬覺娜,出生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別的郊區,現在是四川巴中市恩陽區萬壽村的村民。
馬覺娜和哥哥的同事王學權在杜尚別相識相戀,沒過多久便喜結連理,跟着丈夫回到了四川老家。村裡的鄰居根據她名字的發音,給她起了“馬覺娜”這個中文名字,她很是喜歡。馬覺娜告訴記者,自己剛嫁過來的時候,村裡十分貧窮。村莊規模很小,也不通柏油路,“一路上都沒見幾盞燈。”
的確,彼時的萬壽村,是遠近聞名的“四無村”――無新居、無產業、無配套、無集體經濟收入。農房散亂破敗,道路泥濘難行。雨季一來,村民們“在家看漏雨,出門��稀泥”。由於缺乏產業支撐,村民除了種地幾乎沒有其他經濟收入,日子過得十分拮据。2014年,萬壽村被識別爲建檔立卡貧困村,全村年人均純收入僅2100元,有建檔立卡貧困戶84戶,貧困發生率達19.6%。
就在那一年,藉着成巴高速全線貫通的契機,萬壽村黨支部帶領全體村民劈山開路,將連接高速的通村公路修到了家門口。“這是盼了多少年的一條幸福路啊!”已經退休的原村黨支部書記馬光文激動地說。
“路通了,村裡的黨員們又開始操心大家的生活。”馬覺娜說。通村公路修好後,村民們在黨支部的帶領下,一邊種植特色果樹、生產優質糧油,一邊發展鄉村旅遊,搞起了特色民宿。很快,大山外的遊客紛至沓來,村裡的好山貨再也不愁銷路。2016年,萬壽村實現脫貧摘帽。王學權一家過去也是村裡的貧困戶,居住在半山樑上的老土坯房裡。馬光文在瞭解情況後,積極爲他出謀劃策,先是幫忙搞土地流轉,每年多一筆固定收益,又是幫他聯繫去西安打工的機會。一年下來,收入就翻了番。2017年,王學權和哥哥兩家合買下新村聚居點的住房,告別了破敗的老屋,全家人住進了敞亮舒適的新居。
現在,王學權外出打工,馬覺娜就帶着孩子住在村裡。“沒有後顧之憂,村裡的黨員很熱心,經常來我家噓寒問暖。村黨支部書記肖梅隔三差五就給我打視頻電話,詢問我有沒有困難、需不需要幫助,讓我特別安心。”在馬覺娜眼裡,村裡的黨員是最貼心的朋友。“他們善良、溫暖、樂於助人、不計回報。”馬覺娜的鄰居顧文禮,因殘致貧,家庭條件較差。2017年,村裡的黨員馬光申等上門幫扶,幫他籌集資金,協調資源,開起了特色農家樂。當年“五一”假期,顧文禮的農家樂生意火爆,僅假期期間就收入20多萬元。如今,顧氏農家樂已成爲村裡知名的特色民宿品牌。鄰居家的鮮活脫貧案例,也讓馬覺娜十分感慨。
在中國居住12年,馬覺娜已經融入這裡的生活。她告訴記者,她喜歡四川,喜歡萬壽村,也親眼見證了萬壽村的變化。“這裡景美、人好。村裡的黨支部和共產黨員帶着大家奔小康,我們的日子一天更比一天好。”
本報記者 強 薇 劉 慧
在北京大學靜園一座古色古香的院落裡,記者見到了在燕京學堂學習的烏干達留學生蘇漢森。蘇漢森2019年來北大學習,待的時間不算長,可說起對中國的感受來滔滔不絕。
“我出生在烏干達南部一個並不富裕的鄉村,父親盡其所能讓我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學習中,我開始思考:爲什麼有些地方富裕,有些地方卻比較貧窮?”蘇漢森告訴記者:“新中國剛成立時還是一個貧窮的國家,現在提前10年完成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中國是擺脫貧困的一個完美範例。”中國作爲大國的治理經驗、獨特的發展模式,都令他充滿好奇。這是他放棄在烏干達政府部門的穩定工作來到中國留學的動因。
鱗次櫛比的現代建築、良好的基礎設施、數字化的生活方式……蘇漢森眼中的中國,遠遠超出了他此前的認知,讓他驚歎不已。隨着對中國的瞭解加深,蘇漢森認識到,中國的繁榮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作爲一個擁有9100多萬黨員的大黨,中國共產黨贏得了中國人民的支持和擁護。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國共產黨和中共黨員所發揮的作用令他尤爲印象深刻。“一開始大家都很害怕,但黨員幹部不顧自己的安危,衝在抗擊疫情第一線。燕京學堂的黨員幹部也是如此,他們有自己的家庭,卻把學生放在了第一位。這讓我看到,中國共產黨在基層有着巨大的活力,始終踐行着爲人民服務的宗旨。這就是中國疫情防控快速取得成效的秘訣。”蘇漢森指出,“一個國家無論衛生系統多麼發達,如果政府無法把民衆有效組織起來共同抗疫,效果也將大打折扣。我的祖國借鑑中國經驗,疫情防控也取得了效果。”
留學期間,蘇漢森不僅在課堂上學習有關中國的知識,還積極參加校外活動,加深對中國共產黨各項政策的理解。“中國共產黨實行民主集中制,同時尊重黨外人士的意見,這些都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也讓政府決策更加科學、高效。各行各業的人士都能爲黨和國家的發展獻計獻策。”學習期間,蘇漢森作爲北京大學非洲學生代表,與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就進一步發展非中友誼進行了交流。
兩年的留學生活已進入尾聲,蘇漢森畢業後將返回烏干達。“我希望將我在中國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建設我的國家之中,爲烏干達與中國的友好交往貢獻一份力量。”
打心眼裡佩服身邊的黨員同事
本報記者 朱�h穎
在華菱安賽樂米塔爾汽車板有限公司(VAMA)副首席運營官喬治・席爾瓦的辦公桌上,擺放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英文版。“這套書蘊含了中國領導人的智慧,回答了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發展的現實問題,讓我受益匪淺。”喬治對記者說,他在書頁空白處寫下了心得感悟,並將書中有關內容記錄到電腦上。
喬治來自巴西,2011年便來到中國,參與VAMA的籌建。VAMA是鋼鐵製造商安賽樂米塔爾集團與湖南華菱鋼鐵集團合資成立的公司。工作中,身邊的共產黨員以身作則、率先垂範,讓喬治等外方員工打心眼裡佩服。他給記者舉例說,酸軋生產線上的黨員周路遙,不僅本職工作做得出色,週末還去支教;設備維護部門的黨員吳君華,夜以繼日地攻關軋製斷帶技術難題,將產品的斷帶率從7%降到0.5%以下;去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維護部門黨員李思雅的愛人奔赴抗疫前線,幾個月來,她在後方兼顧工作和家庭,沒有請一天假,沒有一絲抱怨……
近年來,喬治經常受邀參加公司黨組織開展的黨建活動。通過參加活動,包括喬治在內的外方員工對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程有了更多瞭解。讓他印象深刻的是,許多黨建活動與公司生產經營緊密結合,讓外方員工充分了解與企業發展相關的黨的路線方針。鋼鐵工業是資源能源密集型產業,在公司黨委的帶領下,VAMA已將碳減排寫入公司“十四五”規劃中。
“我來中國已有10年,見證了中國日新月異的發展,基礎設施建設越來越完善,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快樂,社會治安秩序良好。疫情防控中,中國政府及時採取疫情防控措施並取得重要戰略成果,強大的決策能力和組織能力令人欽佩!”喬治說,安賽樂米塔爾集團還讓他們把中國的抗疫經驗整理成文件,供集團在其他國家的工廠學習。
深入中國社會感受中西方政黨差異
本報記者 尚凱元 劉 慧
高佑思說着一口流利的中文,喜歡用鏡頭帶着他的“粉絲”走南闖北。不久前,他和團隊前往新疆拍攝了當地棉農和棉花收穫的視頻,在網絡上獲得了非常高的點擊量。
因爲父親工作的原因,高佑思少年時就來到中國香港生活,後來考入北京大學,成爲北大錄取的首位以色列籍本科生。在中國多年的跨文化交流體驗,讓高佑思萌生了創業的想法――創辦一個自媒體機構,把自己的經歷分享給大家,“歪果仁研究協會”應運而生。幾年來,高佑思和團隊走進重建後的四川汶川、製造業匯聚的廣東佛山,體驗中國的春運,還在湖北抗擊疫情最爲嚴峻之時,從以色列籌集了10萬隻口罩送到中國。如今,該機構在中國和海外平臺上都擁有大量粉絲。
由於推出的視頻非常“接地氣”,高佑思受到許多中國網民的喜愛。在拍攝過程中,他有機會更加深入地瞭解中國。在不少外國人眼中,中國人大多內斂含蓄,不善表達。“但是我發現,只要找到合適的場合,或是彼此熟悉之後,很多人非常願意跟你暢所欲言。”拍攝時,高佑思會在當地住上幾天,先和拍攝對象一起幹活、一起生活,相處融洽後再進行拍攝。這樣,拍攝對象最自然的狀態才能呈現在鏡頭前。正是這番努力,讓許多外國觀衆看到了一個個鮮活真實的中國人。“能夠去適應、尊重對方所處的環境,真正瞭解他們的生活,你才能獲得信任。”
拍攝中,高佑思結識了一些中國共產黨黨員。他向記者講述了拍攝中給他留下難忘印象的兩名普通黨員的故事。
2019年國慶節前後,高佑思的團隊推出了一期視頻,幫助一位90歲高齡的老軍醫,完成他到天安門廣場看一次升旗儀式的願望。“我們希望藉此機會,瞭解老一輩中國人如何看待中國的發展,以及中國人的民族認同感是如何形成的。”高佑思向記者介紹說,這位老人是一名共產黨員,參加過革命,經歷過苦難,也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飛速發展。老人退役後回到家鄉,堅持爲窮人義務行醫。升旗儀式上,他身着軍裝、佩戴勳章,面向國旗莊嚴敬禮。老人告訴高佑思,感謝中國共產黨給中國帶來的變化,人生的意義就是要爲人民和社會多作貢獻,回報黨和國家。時至今日,老人的言行仍令高佑思感動。
貴州黎平縣蓋寶村地處大山深處,需要多次輾轉才能到達。隨着網絡的普及,這個侗族村寨走出了網紅“侗家七仙女”,她們通過短視頻和網絡直播,不僅傳播了侗族民俗文化,還讓家鄉的土特產走出大山,讓村民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來到蓋寶村拍攝前,高佑思百思不得其解:“在這麼一個遠離大城市的地方,人們是怎麼學到當下最先進的互聯網營銷傳播手段的?”後來,他見到了幫助村民打通“致富路”的駐村第一書記吳玉聖。2018年2月,這名原本在黎平縣政府部門工作的年輕人來到這個貧困村,用自己的知識和智慧,深挖當地特色,藉助網絡直播的東風幫助村民開拓了一條創業致富之路。小吳對高佑思說,在當駐村第一書記期間,感受到了帶領農民致富的快樂。
這一老一小兩名黨員,讓高佑思深刻體會到了中西方政黨之間的差異。“在西方人看來,政黨成員一般是活躍在國家和城市議會中的政客,而許許多多中國共產黨黨員,是在社會各行各業發光發熱的普通人,爲了共同的目標,踐行着‘爲人民服務’的宗旨。”高佑思坦言,對中國共產黨的這種認識,只有深入到中國社會才能更好地理解。
高佑思對記者說,他從事跨境業務的父親堅信,未來幾十年,中國是最需要世界去理解的地方,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深入走進中國。“我想搭建起一座跨文化交流橋樑。”高佑思說,希望那些不能來中國親身體驗中國社會的外國人,能夠通過他和團隊製作的視頻,看到一個更加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版式設計:蔡華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