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孩子爲什麼熱衷“養臭水”

牛奶、粉筆、辣條、蟑螂、香水、唾液……將這些看起來毫無關聯的東西混裝在塑料瓶中,就做成了時下“風靡”部分中小學生羣體的“臭水”。

“養臭水”不需要按常理出牌,瓶子裡想放什麼就放什麼,每瓶的“配料表”不盡相同。但“養臭水”的人幾乎都有同樣的目的,就是通過不斷地添加、混合材料,將瓶子“養”得越臭越好,等待其膨脹爆炸的一刻。

這種另類愛好爲什麼會在學生中興起?“養臭水”真的是“無公害”的個人行爲嗎?

不討喜的“液體寵物”

“有兩次‘臭水’炸開濺到我頭髮上了,班裡一股發酵的味道,特別噁心。”湖南長沙某中學初三學生蔣莎莎告訴記者,從這個學期開始,班上陸續有同學“養臭水”,就像“液體寵物”,有十幾名男生都熱衷這個“愛好”。“他們‘養臭水’,可能是出於好玩,但我一點都不覺得有趣,周圍同學也很討厭這種行爲。”蔣莎莎說,班主任已經抓過好幾次“現行”,但因製作門檻很低,瓶子被扔掉後,沒多久又有新的“臭水”出現,這讓她苦惱又生氣,只能“躲着走”。

“養臭水”之風迅速蔓延。高三學生許白自稱是“養臭水”愛好者,他告訴記者,一開始是在視頻平臺看相關視頻,看多了就想“自己也試一下”,他說自己純粹是出於好奇,“臭水”好玩且製作門檻低,雖然也意識到了衛生問題,“心裡會有些膈應,碰完都會去洗手”,但仍然“忍不住要試一試”。

廣東某學校高中生石嚴經常會在社交平臺分享“養臭水”心得,他說:“因爲在校時間長,大多數娛樂消遣活動都被禁止,這只是我們發明的新遊戲,滿足獵奇心理。”

福建某中學班主任郭雲凌近日在班上發佈了“禁止‘養臭水’”通知,郭雲凌稱,不少學生都是通過短視頻平臺瞭解“養臭水”的方法,學生之間也存在一定的跟風行爲。

在她看來,學生“養臭水”的動機基本出於3種:一是好奇心。瓶子裡的化學反應是未知的,材料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到底能臭到什麼程度、會不會因此發酵爆炸,都能勾起孩子的好奇。在某社交平臺上,很多學生甚至會曬出自己的“臭水配料表”,比較誰的“臭水”更有創意、氣味更臭。二是想獲得別人的關注。在她的班上,“養臭水”的學生大多成績一般,“當同學圍着問‘臭水’做法時,他會感到存在感和滿足感。這也算是一種審醜心理,爲博他人眼球,就不顧安全隱患”。三是惡作劇心理。“想讓老師出醜,想在班上出名,期待着‘臭水’爆炸的一刻‘驚豔’全場”。

但“養臭水”真的是“無公害”的個人行爲嗎?記者在某社交平臺上發現,學生們曬出的“臭水”,存在不同程度的潛在風險。雖然多數是食品和常見液體的混合物,但產生的化學反應難以預料。一個帖子中,學生直言自己的“臭水”中加入了刀片、磁鐵、鐵芯、筆芯等危險係數較高的硬物,這類“臭水”一旦爆炸飛濺,後果不堪設想。

因部分“臭水”的顏色、形態與飲料相似,已有多名網友稱自己不小心誤飲了“臭水”。更有老師稱,曾發現學生惡作劇,偷偷將“臭水”倒入老師保溫杯中,令人十分氣憤。

“養臭水”後果可能很嚴重

部分“臭水”不僅對公共衛生產生影響,更有可能威脅他人的健康安全。四川省人民醫院主治醫生左秋南介紹,“臭水”瓶對於微生物來說就是一個培養皿,細菌在厭氧環境中會發酵,產生二氧化碳、甲烷、硫化氫等氣體,當氣體膨脹超過容積時,就會引起爆炸。

更加危險的是,如產生甲烷等可燃性氣體,又不小心碰到明火,會產生火災隱患。而學生們“追求”的臭味極有可能含有硫化氫成分,左秋南說:“硫化氫是劇毒的,它對我們的眼睛、鼻子、口腔、咽喉氣管黏膜有強烈的刺激,會引起刺痛,甚至有人會產生頭痛、胸悶、咳嗽的症狀。”

她特別提醒,對於一些氣道高敏、有哮喘病史的孩子,這類刺激性氣體可能會誘發氣道痙攣,引起哮喘發作,嚴重的甚至會引起急性肺水腫。即使沒有近距離吸入,含有細菌的氣溶膠彌散在空氣裡,也有可能被周圍人吸入。

左秋南指出,如學生不慎接觸“臭水”,要立即使用清水清洗接觸部位。如不慎誤食,首要的就是催吐,然後飲用大量清水將其代謝出來。同時密切觀察症狀,嚴重的要立即就醫。

避免“臭水”威脅他人健康,要從源頭杜絕,學生要意識到,養“臭水”絕不是給“生活加點小料”的正向趣味行爲,而是有可能危害他人健康安全、甚至構成犯罪的風險行爲。

四川發現(重慶)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李微律師強調,“學生如因‘養臭水’在學校對他人造成傷害,根據不同情況和年齡,家長、學校和學生都有可能單獨或共同承擔責任:8週歲以下學生,無民事行爲能力,學校的監管義務和責任比較重;8-16週歲階段,屬於限制民事行爲能力人,如出現問題,視情況由監護人承擔主要責任;如超過16週歲,就是完全民事和刑事責任能力人,在這個階段如果造成比較重大的傷害,就有可能涉嫌刑事犯罪,學生自己也要依法承擔刑事責任。”

郭雲凌認爲,學生對“臭水”的熱衷也可能出於對化學發酵反應的好奇,但這份好奇應得到正確的引導,例如,可以帶領學生做發酵實驗,告知發酵有風險。網絡平臺也要負起引導責任,對相關視頻作下架處理或作安全提示。要向學生強調,探索世界的同時也要保障自身和他人的安全,對於化學和未知領域的觀察探索應安放在更爲科學合理的場所。

(文中受訪學生爲化名)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蔣繼璇 記者 黃衝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