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六大洲傳統建築影像 Google地球推出22個特色房屋街景
如果你的家夠特別、具有文化價值,接下來很可能將會直接在 Google 街景當中亮相!Google稍早宣佈於Google地球「This is Home」服務中推出22個新「家」街景,其中包括排灣族石板屋與蘭嶼達悟族地下屋,全球每位用戶隨時隨地都可親身體驗這些原民們住家,不論是屋內還是屋外,都可一探究竟,深具教育意義。
在Google街景團隊與合作機構的努力下,本次新增的新「家」街景橫跨六大洲,不僅讓全球使用者有機會360度探索世界各地具有文化與自然特色的家屋,更讓這些特殊建築能透過數位科技永久保存。
這次推出的新「家」街景不僅拍攝了「家」的鳥瞰環景、室內與室外街景,更透過與當地居民或屋主的深度訪談,紀錄每個「家」不同的建築特色與在地文化,讓使用者除了從上空觀看四周環境,也能走進「家」中,近距離了解居民的生活方式。這些內容都已收錄進Google地球中,讓使用者在觀看「家」的影像時,也能瞭解其背後的文化意涵。
位於屏東老七佳部落的排灣族石板屋,主要以石板與木頭建造而成。房屋最大的特色就是充分發揮創造性思維,善用各種石材。其中用Oqalai (硬巖)製作的祖靈柱,是早期排灣族頭目家屋中,最重要的建築結構與權勢地位的象徵,充分展現建築與祖靈文化的結合。此外,石板屋的屋頂設計也相當講究。爲了適應夏季豐沛的雨量,與颱風侵襲時的連日大雨,他們在屋頂處仿蛇鱗紋理重疊擺放石板,並準確拿捏屋頂的傾斜角度,讓雨水能流暢地導到地面,防止雨水從屋頂傾泄。
蘭嶼達悟族的地下屋是用鄰近地區取得的木材、稻草與鵝卵石打造,其中最特別的是主屋部分是一塊向地下挖出的坑,所以屋頂幾乎跟周圍地面齊高,可以保護居民免受自然災害侵擾,尤其是夏天的颱風和炎熱的熱浪。以鵝卵石建造的牆壁可以幫助排水,因此即使房屋主體位於地下也不用擔心淹水問題。此外,另一項特色則是其塑料材質的屋頂,原先是以稻草舖蓋而成,但在1960年代引進黃牛後,爲避免屋頂的稻草被牛吃掉,只好使用防水塑料板覆蓋住屋頂。而除了具有神聖意義的飛魚乾,達悟族幾乎不儲存食物,每日的食物來自耕種或打獵,而每年也僅有在二月召喚飛魚的「招魚祭」到中秋節這期間,達悟族才能捕捉和食用飛魚。
除了臺灣原住民家屋外,使用者也可以在Google地球上一覽許多世界各地的特色建築。例如,馬達加斯加位於世界第三大珊瑚礁系統的斐所人家屋、印尼爲適應高溫潮溼氣候而建造的Tongkonan高腳屋、中國福建爲防禦而打造的土樓、蒙古可以隨着牧羣移動搭拆的蒙古包、由當地特殊紅色土磚建成,可抵禦極端溫度變化的秘魯家屋、翻新舊麪包坊的希臘家屋、紐西蘭的毛利人聚會會所、村落中都是女性與孩童的肯亞馬賽傳統家屋以及房屋跟房屋中間有路橋,鄰里生活緊密連結的印度特色房屋等。
隨着外部環境與社會的快速變化,傳統文化也受到巨大壓力;Google希望將這些蘊含當地文化的「家」以數位方式保存下來,因此於今年四月推出「This is Home」服務。即日起,包含首波上線的5個家屋,使用者可以盡情在Google地球上探索全球27個極具特色的「家」,以及這些「家」與當地自然、社會環境的重要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