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不接地氣 更甚零關稅衝擊
經濟部8月起實施汽車國產化新規,遭轟未充分溝通就倉促上路。圖爲受衝擊的MG品牌。(本報資料照片)
立委提案取消進口車關稅,遭經濟部以衝擊國內產業爲由婉拒。平心而論,關稅政策實施這麼久,國產車市佔率同樣下滑,半壁江山早就拱手讓出,顯見關稅「保得了一時、保不了一世」,產業更需要的是穩定且有目標的長遠發展策略,而即興式的雙標施政。
爲何說是即興施政?以經濟部8月實施的國產車新制爲例,是在7月30日晚間發佈,不到48小時就要實施,別說不顧消費者權益,也忽略車廠需調整供應鏈的現實,貿然宣佈新制講白點就是「呼你死」,根本不給你緩衝空間,有這樣的經濟部何需敵人?
經濟部的即興施政,嚴重忽略現今大型車廠全球佈局現實,臺灣不是品牌擁有者,須配合原廠全球調度,就像現代汽車Custin車系因與北京現代共用零件,採用CKD完全散裝進口,要調整絕非臺灣的組車廠說了算,但經濟部顯然過於本位,覺得全球都得聽臺灣的,無視不是臺灣說了算的現實。
罔顧產業現實也就算了,在政策制訂上還充滿雙標,國產車新制擺明就是針對大陸品牌,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所以陸資與國際品牌合資者、陸資併購之國際品牌者、國際品牌在大陸生產者,以及大陸品牌者,統統要求達到國產化的新規,才能在臺開賣。
問題來了,既然要封殺大陸品牌,那就該標準一致,臺灣人熟悉的汽車品牌VOLVO早在2010年就被大陸吉利汽車所收購,只因它是進口車,就可規避禁令在臺販售,這絕對說不過去,更何況它的自制率根本是零,比中華車代理的MG還低,新制根本是欺負自家人。
經濟部或許想迎合上意,在產業政策也搞「抗中保臺」,但最不該的是內外有別,放過零自制率的進口車,反而對國產車百般刁難,如果老用這種「吃裡扒外」的態度施政,國產車哪有生存空間?
這就更不用說,面對電動車崛起,臺灣缺乏完整的產業戰略,一下子喊燃油車禁售,一下子又再看看;想要在全球電動車陣營站隊,大陸的電動車不能學,但對態度親中的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也有顧忌,就在這樣的反反覆覆裡,葬送掉臺灣汽車產業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