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信號疊加 外企將重啓中國年

文|鄭凱微信公衆號:科技正能量)

記得在去年,一篇《外企的中國年》在網絡飛速躥紅。在國家對安全可控的要求,和中國本土科技和互聯網公司崛起的雙重壓力下,外企在中國出現了退出潮。

Adobe選擇了關閉中國公司,微軟關閉了位於北京和東莞的諾基亞手機工廠,甚至思科還躺槍,傳出被踢出了中國政府採購名單。一時間,鬧得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其實,以今天世界經濟格局看,開放和共享必然是未來的主旋律。以中國經濟在全球的地位提升看,中國市場絕不可能走回封閉的老路,更大的開放和更廣的市場空間是可以預期的。

如今在短短的幾天內,中國政府已經連續釋放了兩次明確的信號:支持外企,在中國進一步投資落地。當然,外企們也要讀懂中國市場的變化和機遇。即將到來的2016,這纔是名副其實的“外企中國年”。

兩個信號。

12月16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指出,“中國開放的大門永遠不會關上,利用外資的政策不會變,對外商投資企業合法權益的保障不會變,爲各國企業在華投資興業提供更好服務的方向不會變。只要遵守中國法律,我們熱情歡迎各國企業和創業者在華投資興業。”

事實上,中國作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有着世界上最大的互聯網用戶羣體,擁有7億多個互聯網用戶,成就了中國互聯網的神話,也創造了龐大的新需求。其次,中國還有崛起的中產階層,他們對品牌,對服務,對品質生活的需求,更依賴全球化跨國企業參與其中。

隨後,在12月18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改善利用外資環境,高度重視保護外資企業合法權益,高度重視保護知識產權,對內外資企業要一視同仁、公平對待。

我們知道,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作用就是對2015年全國經濟進行總結分析,同時部署2016年的全國經濟工作重點。在這個會議上明確提出了對外企公平對待和對知識產權的保護,這是中國對外企的保證,也可以看成是對經濟全球一體化的承諾。

兩個信號,釋放了相同的信息:從2016年開始,外企在中國有望迎來第二次高速發展期。

外企要重新認識中國。

其實,跨國公司最近兩年在中國發展遇到困難的主要原因,還是中國市場發生的劇變。

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得益於改革開放,得益於對外資的引入和使用。在外企紛紛涌入中國的第一個階段,中國處於製造業覺醒的時期,人口紅利創造了較低的勞動力成本,外企熱衷於把中國作爲全球市場的生產基地。利用中國生產力的優勢,服務於全球市場。

但隨着中國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外資在製造業,尤其是低端製造業的優勢逐步喪失。今天的中國,勞動力成本的優勢已逐漸失去。中國的創新發展,轉向依靠互聯網+,依靠互聯網和技術手段。導致中國市場由生產大國,向消費大國轉移,這期間互聯網公司的崛起進一步推進了向消費大國轉移的速度。

所以,外企對中國的定位需要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在中國落地,不僅需要本地化的生產,還要有本地化的研發和本地化的用戶體驗

中美商會發布的中國《2015年度商務環境調查報告》也對外企的增長機會給予了評價。報告指出,隨着中國致力於經濟改革和可持續發展,企業需適應中國商業環境不斷演變的挑戰。三分之一的美國企業從本地設計、開發或定製產品和服務中獲得的收入佔到了他們在中國業務總收入的一半以上。

世界級的科技公司也開始在中國加大研發的投入,比如戴爾公司,成立的專爲中國市場服務的端到端解決方案研發中心。IBM和微軟公司也選擇了中國本土的公司合作,對雲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技術進行聯合研發。

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也是警示的信號。外企需要重新認識中國,理解中國。

所以,任何重返中國的都是僞命題。

比如已經在謀劃重回中國市場的谷歌。我已經在一篇《谷歌已死 何談重返中國》提到過,中國網民對谷歌的追憶,只停留在互聯網的洪荒年代。而正式在中國落地的谷歌中國,僅用了兩年多時間,就宣佈了退出。既然你不願意瞭解中國的市場和用戶,談何重返中國。既然錯過了中國高速發展的市場,就不要再想着回來撈錢了。

相比而言,傳統科技公司卻在想方設法研究中國市場的變化,並持續的保證投入。比如戴爾公司,在很多外企在中國步履維艱的時候,仍然做出了五年內在在中國投入1250億美元,對中國出口額貢獻1750億美元,並直接或者間接支持100萬個工作機會的決定。

惠普公司選擇了與紫光成立合資公司的形式,持續在中國發展,微軟與中國電科成立合資公司。科技公司們仍然對中國市場充滿了熱情。

開放會改變安全的邊界

華爲創始人任正非,無論在全球的任何一個市場,都會反覆強調了一個關鍵詞——開放。他一直認爲開放是促進進步的力量,他曾對媒體說,華爲支持中國融入全球化,“就像西方用了我們大量設備,絕大多數西方國家並不認爲我們的設備不安全。中國網絡也應該使用大量的西方設備,是否安全,在於制度和管理問題,沒有一樣東西是自然安全的”

越開放,越安全,越封閉,則越危險。更何況開放就是中國企業走向全球化的基礎。

中國的企業沒有停下走出去的步伐,世界在向中國開放,中國自然會以開放的心態去建設新的安全體系。

實際上,在全球化的角度,我們已經很難去強制的把企業分爲本地企業或是全球性企業。

比如聯想。在2004年併購了IBM的電腦業務,又在2014年併購了摩托羅拉移動業務,和IBM x86服務器業務。今天,聯想的全球供應鏈已反哺成爲其在中國的競爭力。那麼,聯想是一個本地化公司還是一個全球化公司?

再比如阿里巴巴,作爲中國的公有云名片,今年阿里雲在全球拓展的步伐很快,數據中心進入了北美,進入了中東,日本,甚至歐洲。雙11跨境電商的銷售額又創造了新的記錄。在雲的層面,數據已經實現了跨境,這種開放難道就代表不安全?顯然不是。那麼,阿里應該是本地化公司,還是世界性的企業?這個答案其實並不重要。

反過來再看跨國公司在中國。戴爾公司,是一家已經做到在中國,本地創新、本地研發、本地採購、本地生產的公司,當然還有本地化的服務於中國本地用戶。戴爾在中國的整個業務流程,已經可以做到完全本地化。那我們如何定義戴爾是個外企,還是一個本地化企業?本地化的閉環,還能有哪些不安全的因素?當然也不會。

所以,開放正在改變企業競爭的格局,在這一新的格局下,本地化的企業和全球化的企業界限不再分明,他們在同樣的標準下,讓中國用戶享受到本地化的服務,這纔是最重要的。而同時,真正的開放,也會拓寬安全的邊界。

全面競爭將伴隨品牌崛起。

中國的經濟增速下降,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但中國政府對新常態的把握其實已經瞭然於胸。增速下降並不可怕,這其中也蘊含着很多的不可想象。

在2015年最後一場的潘談會上,京東創始人劉強東這麼看,經濟增速下降,他說,“未來10年,將是中國品牌崛起的時機”。經過劉強東的研究,他發現,日本品牌崛起全球的時期,就是從日本國家經濟增速降低開始的,而韓國的三星等品牌崛起於全球,也是在韓國經濟增速下降開始的。

這是因爲,在經濟高速成長期,企業的目標放在迅速做大規模,獲取豐厚的利潤上。但卻忽略了對技術的深入,對品牌的定義,對用戶體驗的研究。但隨着經濟增速放緩,企業將會重新把注意力轉移到技術、用戶和服務上。

所以,在這個階段,中國敞開大門,讓全世界最有競爭力的企業,參與到中國市場的競爭,這將會推動中國品牌的崛起。

比如全球雲計算的老大AWS,在中國一直處於水土不服。他並沒有對中國的阿里雲和騰訊雲等公有云的服務商產生什麼威脅,也很難讓中國的公有云在直接競爭中找到問題。

再有戴爾公司,今年併購了EMC之後,在IT基礎設施整合解決方案的服務上,形成了很大的領先優勢。戴爾在中國與中國的企業展開直接競爭,將會有促進中國在研發上的投入,和對發展自主知識產權基礎設施產品的決心。

中國的品牌崛起,需要全面的競爭來檢驗成色。優秀的跨國科技企業,擁有技術上的領先,這是非常好的試金石

另一方面,全面競爭也有助於拓寬中國看世界的視野。中國的互聯網企業正在飛速成長,中國的創業也在高速成長,在未來將會有更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國門,去實現他們的全球化。

如果,在競爭不夠充分的中國本地市場,他們遇到的競爭對手是在很多限制和非充分競爭環境下的外企,這對中國企業走向全球也並非有利。比如中國大批的手機軍團,剛剛走出國門,進入印度就遭遇了專利技術的滑鐵盧。這種新的競爭,是他們在中國市場上根本體會不到的。

寫到最後,中國已經發出了明確的信號,歡迎外企在中國發展。中國需要跨國公司,中國有更廣闊的市場。中國可以在開放中變得更安全。而作爲外企,也需要讀懂中國,做中國本地化的企業,服務於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