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形象 教科書今昔改很大
近年來國高中教科書裡,明鄭時期率軍民渡海來臺的鄭成功形象大變,從過去的「民族英雄」搖身一變「入侵(原住民)者」。研究鄭成功歷史多年的國立臺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副教授張伯宇直言,目前教科書敘述鄭成功的方式,是執政者爲了「族羣和諧」及自身統治正當性而放大原住民感受;但對漢人而言,鄭成功奠定臺灣漢人移民型態是歷史事實,漢人不可能因爲尊重原住民而否定鄭成功。
開啓臺灣漢人移民型態
張伯宇認爲這都只是過程,當社會各種聲音都浮現、達成平衡之後,未來教科書將客觀陳述歷史,減少價值判斷,讓鄭成功功過留給民間自行評價。
張伯宇說,鄭成功是很特殊例子,雖然反清復明失敗,但是清末、日據到國民政府都正面看待鄭成功;不過執政者史觀在民主時代會受到檢視,就像現在反思過去鄭成功「民族英雄」形象,但以後也可能會反省現在的「入侵者」說法,這在古今中外很常見。
他說,現在大家都知道要尊重原住民和少數民族,但臺灣是移民社會,主體是漢人,不可能因爲尊重原住民價值觀,就否定漢人對鄭成功的崇拜,「這也太過了,社會不應該走到那個方向。」對漢人而言,鄭成功確實建立臺灣第一個漢人政權,且開啓臺灣漢人移民型態;他做田野調查時,也發現很多人的祖先是跟着鄭成功來臺。
張伯宇認爲,如果執政者不符合比例原則、過度操作史觀,民間會從自身生活經驗中感覺到「不對勁」,再修正回來。像他在宜蘭廟宇問過一個老先生:「宜蘭是黨外民主聖地,但這裡鄭成功廟最多,爲何要供奉1位以中國明朝爲正朔的人?」老先生說,宜蘭人是不滿國民黨,但推崇鄭成功,推崇的理由跟國民政府不同,只是結果相同。
他解釋,「鄭成功是開臺聖王」這個想法與宜蘭人本土意識、漢人歷史脈絡思維和環境深刻結合在一起,這不會寫在教科書,但會體現在生活中;這種大衆在生活中養成的史觀,不太容易隨執政者換人而改變,當然這需一些時間去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