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光撒幣沒抗旱 返鄉青農夢碎

嘉南地區是臺灣重要的糧倉,但連續3年休耕頻繁,讓懷抱農夢的返鄉青農叫苦連連。(本報資料照片)

嘉南平原連續3年休耕頻繁,相關產業鏈收入大減,得仰賴政府補助來彌補,但租地種田的農民多半須與地主平分補助款,比起正常耕種期,收入足足減少一半以上,部分當初懷抱從農夢返鄉的青農,在「看不到未來」情況下被迫離農,更有人自嘲「以前種田是靠天吃飯,現在是靠政府吃飯」。

因應休耕對農民造成的損失,政府祭出休耕補助,農民不種稻作,種植符合「綠色環境給付計劃」的綠肥、景觀或各項獎勵作物,每分地可領到9600元。

臺南後壁區農會總幹事林怡歆說,休耕補助每分地9600元,對於自有農地的人當然是好事,尤其二期作常遇到颱風,收成常比一期作差,但租地耕種的人大多須與地主平分補助,再扣掉種綠肥的成本,實際每分地領不到3000元,若是正常耕作,每分地可獲利9000至1萬元,現因休耕,等於收入少6至7成。

林怡歆指出,農民與地主大多是口頭契約,眼見休耕頻繁、政府補償優渥,有的地主爲獨領補助金,索性收回農田,即便有白紙黑字簽約,地主仍直接解約。「每個人背後都是一個家庭」,有些青農返鄉是爲照顧父母或扶養孩子,頻繁休耕,收入沒了,如何養家活口?

後壁青農聯誼會長林柏宏2年前從農會得到「小地主大專業農」資訊,不顧家人反對返鄉務農,不料第一年一期作遇到旱災停灌,隔年一期作又因「大區輪作」節水政策休耕,今年更慘全年休耕。

林柏宏感慨地說,後壁不用抽地下水,能引曾文水庫、烏山頭水庫的好水灌溉,以前認爲是優勢,但這幾年因缺水,卻變成最不利的現實,有的青農生計大受打擊,黯然離開農業,把貸款買的農機具賣掉,回去打零工討生活,有的老農因休耕不用下田,生活頓失重心,成天無所事事,而有些農民想擴大經營,見大環境差也不敢前進。

林柏宏認爲,政府鼓勵青年返回農村,擔負農業傳承任務,但不能只是撒幣補助,也要想辦法協助開拓水源、發展抗旱稻米品種等,完善生產環境,纔是最重要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