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匯聚合力強信心 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

本報記者 羅輯 北京報道

作爲市場化配置資源的主戰場,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相關議題受到市場關注。

爲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集思廣益、凝聚共識,2024年全國兩會,多位專家學者和業內人士圍繞多項當前市場關切的熱點問題建言獻策。2月27日,證監會黨委書記、主席吳清主持召開資本市場法治建設座談會,就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加強法治保障聽取意見建議。在此之前,證監會已連開十數場座談會,就加強資本市場監管、防範化解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等議題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建議。

梳理來看,當前如何穩定預期、穩定信心,如何從制度建設入手,推動市場從“重融資”向“重投資”轉變等問題被反覆論及,且備受市場關注。而在如何“破題”上,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提升制度公平性、發展壯大專業投資力量、持續推進市場化法治化建設等四條主線議題成爲破解上述問題的核心抓手。

市場共論四大主線議題

資本市場涉及方方面面,越是在形勢複雜嚴峻的時候,越要廣開言路,集思廣益,凝聚共識。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除了專家學者、業內人士積極對外發聲,圍繞當前市場關切建言獻策外,監管層也積極行動。在吳清上任後,證監會已連續召開多場座談會。這些座談會由吳清和證監會領導班子成員分別主持,專家學者、中小投資者、上市公司、擬上市企業、證券基金經營機構、會計師律師事務所、私募機構、外資機構等多方參與。

各方共論之下,多個議題浮出水面。其中最爲聚焦的是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提升制度公平性、發展壯大專業投資力量、持續推進市場化法治化建設四大主線。而這四條主線,也成爲應對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多方面改革建設任務的“破題抓手”。

參與座談會的各方認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直接關係億萬投資者的“錢袋子”,關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必須嚴之又嚴抓監管,匯聚合力強信心。由此各方提出四個方向的建議,即嚴把IPO准入關,加強上市公司全過程監管,堅決出清不合格上市公司,從根本上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增加投資回報;堅持以投資者爲本的理念,規範各類交易行爲,提升制度公平性;發展壯大專業投資力量,推動更多中長期資金入市;堅持市場化法治化方向,堅定不移深化資本市場改革,擴大制度型開放,夯實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制度基礎。

就如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具體施策問題,國家發展與政策研究院院長、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華生從證券市場的入口與出口,以及上市公司本身的質量建設和全過程監管等多方面建言:“入口上,要守住高門檻的註冊制大門,要借鑑國際成熟的經驗,關鍵是抓住落實中介機構的責任。合理靈活運用證監會手中證券許可和市場準入資格等工具,對於涉嫌欺詐上市或重大造假虛報業績、保薦上市項目頻現業績變臉等的中介機構,可運用吊銷許可、停業整頓等雷霆手段。同時,退市的力度可進一步加強。此外,上市公司本身的質量建設和全過程監管上,從公司治理結構問題入手,重新修訂獨立董事提名和選舉產生辦法,讓上市公司的董事會和治理結構安排能夠真正代表和保護投資者的利益。”

全國政協委員、國浩律師(上海)事務所合夥人呂紅兵今年也帶來了一份關於建立健全上市公司證券合規制度、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提案。他建議,將證券合規管理明確爲上市公司的“規定動作”即法定義務,具體可由證券監管部門制定合規管理辦法,並由上市公司協會或者證券交易所制定專門的合規指引。

在提升制度公平性方面,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今年帶來的建議中便有《關於實行“T+0”交易制度保障投融資兩端動態平衡的建議》。田軒提到,目前的股票市場T+1交易制度下,一旦當日股票市場出現較大波動,機構投資者可利用股指期貨、ETF套利、融資融券反向操作來彌補損失甚至盈利,而中小投資者卻缺乏相應工具。這不僅有悖於市場公平性原則,也將對金融市場穩定產生不利影響。對此,田軒建議,試點逐步恢復T+0股票交易制度。在主板市場藍籌股試點並逐步擴大T+0交易制度範圍;先行在個人投資者中試點T+0,成熟後再向機構投資者過渡;先行試點單日單次T+0,成熟後向單日多次T+0過渡,直至完全覆蓋。

發展壯大專業投資力量方面,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賀強提到,資金是寶貴的社會資源,當前二級市場供求結構、一二級市場結構以及社會資金結構存在失衡的情況,引入增量資金,對於資本市場健康發展極爲重要。他建議,一方面“開源”,引進包括長期戰略投資者、平準基金等在內的增量資金入場。一方面“節流”,對於違規違法的資本市場套現行爲應從嚴處罰,對不合理的高溢價發行、過度融資等現象也應予以關注。

天相投顧董事長、總經理林義相更呼籲由央行通過創造基礎貨幣的方式設立獨立運行的股市穩定基金,規模5萬億~10萬億元,使之成爲“中國股票市場的壓艙石和定海神針”。

多方合力共建良性市場

隨着近期各方發聲建言、凝聚共識,多位機構人士提到,這向市場傳遞出積極向好的改革發展信號。

“A股市場的基因正從‘重融資’轉向‘重投資’,即‘以投資者爲本’的理念將進一步突顯,‘股市經濟’的戰略地位得到明確。”黑崎資本首席投資執行官陳興文提到,可以看到,監管層正廣開言路,廣納賢言,積極迴應市場關切,“從監管的座談會到市場各方的發聲,對投資人的重視與呵護態度是空前的。同時,資本市場的高質量發展已上升到國民經濟‘動力引擎’的高度,各方重視程度顯現。我們期待一個更爲蓬勃發展、正本清源的中國股市在兩會後誕生。”

而除了期待,資本市場的參與者也正在從自身角色出發,圍繞上述市場共論的四條主線議題,凝聚合力,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

從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方面來看,中介機構正在通過嚴把項目質量關、強化風控、完善體系建設等積極作爲,落實資本市場“看門人”責任。

“當前,不僅監管正在壓實中介機構責任,包括券商在內的中介機構也正積極響應監管舉措、積極作爲,落實‘看門人’責任。”國金證券投行相關負責人提到。

據其介紹,目前投行在項目承攬端便關注重大風險、嚴把項目“入口關”。對於通過整改即可化解重大風險的項目,採用“時間換空間”策略;對於重大風險無法化解或需要付出重大代價的項目,則需考慮是否放棄或者作爲儲備項目培育,待規範後再申報。在承做階段,投行更不斷夯實盡調基礎,做到全面盡調、準確識別發行人主要風險因素,並就重難點事項進行審慎分析和核查,保證申報文件真實、準確、完整等。此外,在持續督導方面,過去重發行申報輕持續督導的普遍現象被逐步糾正,券商投行內部正不斷向項目組強調持續督導工作的重要性,加強對督導人員的考覈力度等。

從發展壯大專業投資力量方面來看,陳興文也從私募機構的角度提到,作爲連接資金與企業之間的橋樑,近年來私募機構不斷提升合規風控水平和專業管理能力,已成爲引入中長期資金的重要渠道。同時,私募靈活、敏銳的特性,能高效對接投融資需求,爲資本市場注入活力,推動資本市場良性發展,助力資本市場更好推動新興產業發展。

除了市場一線參與者的凝心聚力外,着眼制度改革、持續推進市場化法治化建設方面,執法司法的高效協同正在路上。

在2月27日召開的資本市場法治建設座談會上,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有關負責人以及部分專家學者和律師代表參加座談。與會者提到,辦好資本市場,必須堅持市場化法治化改革方向,加快上市公司監管、證券公司監管、證券投資基金監管、債券監管等各領域立法修法,及時評估完善業務規則,從制度上保障資本市場良法善治。進一步完善中國特色證券期貨執法司法體系,優化行刑銜接機制,加強執法司法高效協同,加大行政、民事和刑事立體追責力度,全面提升“零容忍”執法效能等。

吳清強調,證監會將與有關方面一道共同推動加大法制供給、提升執法效能、強化司法保障,更好發揮法治在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中的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作用。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