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力新能闖關港股IPO,動力電池後來者“補血”搏殺紅海?

二三線動力電池廠貼身肉搏,誰能留在牌桌考驗着各自的智慧。

近日,江蘇正力新能電池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正力新能)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請書,擬在香港主板IPO上市。

正力新能可謂動力電池領域後起之秀,該公司2019年才正式成立,短短4年時間就殺入行業前十。就在7月24日,正力新能宣佈完成B輪融資後,投後估值達182億元。但同時,該公司已連續三年虧損,毛利率也明顯低於行業主要企業的平均水平。

正力新能何以在動力電池行業的激烈內卷中逆勢上行?又能否在行業紅海中站穩腳跟?試圖跨過IPO門檻的正力新能,將迎來市場和投資者更嚴格更多維度的審視。

動力電池後起之秀,收入高增卻連年虧損

我國動力電池市場高度集中,2023年前十大生產商佔據了總裝機量的九成以上,且行業格局逐漸固化爲“兩超多強”。正力新能正是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逆勢殺入前十。

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數據,2024年1-6月,正力新能動力電池裝車量3.24GWh,市場份額1.61%,排名第九,較上年同期增長0.79個百分點。

在國內動力電池市場,正力新能可謂後起之秀。公司於2019年正式成立,比大部分動力電池玩家晚進入行業數年,卻用短短4年左右時間就殺入行業前十。2023年裝機量前十企業增速統計中,正力新能排名第二,其中磷酸鐵鋰裝機量增速排名第一。

招股書披露,正力新能爲動力及儲能電池製造商,提供電芯、模組、電池包、電池簇、電池管理系統的一體化方案。公司主要產品包括磷酸鐵鋰電池產品和三元鋰電池產品,已經形成多路徑的電池產品組合,覆蓋陸海空互聯全場景。

正力新能主要客戶包括一汽紅旗、廣汽傳祺、零跑汽車、上汽通用五菱、上汽通用等,招股書稱,公司在包括以上企業在內的全球多個龍頭企業核心車型的電池產品供應份額持續提升。截至2024年3月31日,公司對零跑汽車核心BEV車型的銷售滲透率及對上汽通用核心PHEV產品GL8陸尊PHEV滲透率達50%以上。

正力新能還在招股書中稱,公司是中國動力電池前十企業中極少數擁有汽車零部件基因的公司。這得益於公司董事長曹芳和另一核心創始人陳繼程在福耀玻璃的任職經歷,爲正力新能建立了汽車整車廠的客戶基礎,曹芳是“玻璃大王”曹德旺胞妹。公司與覆蓋全球出行及儲能電池領域的龍頭企業建立了業務關係,在5年不到的時間內打通國內外多家知名車企渠道,是公司能夠後來居上的核心因素之一。

不過,正力新能的財務狀況並不盡如人意。

從收入來看,公司近三年的收入規模增速較高。招股書顯示,2021年至2023年,正力新能分別實現營收14.99億元、32.90億元及41.62億元,年化複合增長率高達66.6%。2024年第一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7.37億元,同比增長224.2%。

但收入規模的快速提升卻並未帶來相應水平的盈利,相反,公司持續虧損。2021年至2024年一季度,公司淨虧損分別爲4.02億、17.20億、5.90億和0.70億元。3年多來累計虧損27.82億元。

公司盈利能力整體偏低則是另一大隱憂。2021年至2024年一季度,公司的毛利率分別爲2.00%、-8.81%、5.00%、9.23%。作爲對比,2023年寧德時代(300750.SZ)毛利率爲22.91%,國軒高科(002074.SZ)爲16.92%,中創新航(03931.HK)爲13%。

儘管正力新能毛利率有改善的趨勢,但仍明顯低於行業主要企業的平均水平。

二三線電池廠試圖“留在牌桌”

正力新能的困境,亦是二三線電池廠的困境,同行間的紅海肉搏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

一方面,動力電池價格持續下跌削弱了企業的盈利能力。根據ICC數據,我國方形動力電芯(磷酸鐵鋰)價格從2023年1月的0.82元/Wh下跌至2023年12月的0.43元/Wh,降幅超47%;方形動力電芯(三元)價格從2023年1月的0.92元/Wh下跌至2023年12月的0.52元/Wh,降幅超43%。

價格下跌主要受供需失衡影響。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今年7月發文稱,動力電池的產量中裝車的比例在不斷降低,2021年動力電池裝車的生產電池裝機率達到70%,2022年是54%,2023年是50%,2024年1-6月則降到47%。產能利用率已不足一半。

另一方面,在經歷了高速發展期後,動力電池行業格局開始固化,對二三線玩家愈發不友好。根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數據,2023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共有52家動力電池企業實現裝車配套,較上年減少5家。其中,排名前3、前5、前10的動力電池企業裝車量佔比分別爲78.8%、87.4%和96.8%,而2022年分別爲78.2%、85.3%和95%。

可以看出,動力電池市場集中度還在進一步走高。寧德時代與比亞迪作爲第一梯隊佔據七成份額,二三梯隊瓜分二至三成,前十名開外的40餘家企業則共同爭搶剩餘的3%。

這樣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二三線電池廠寄希望於資本市場融資,以期獲得“補血”後繼續搏殺紅海。

蜂巢能源是其中的典型之一。公司於2022年11月向科創板申請IPO,然而僅完成一輪問詢,便於2023年12月撤回了IPO申請,未能完成上市。對此蜂巢能源方面稱,綜合考慮各種因素,以公司以及公司股東的最大利益爲重,決定撤回A股申請,並考慮啓動其他融資方案。

但在IPO前,公司持續虧損、低毛利率、低產能利用率等問題已經暴露在市場面前。

2019年至2022年,蜂巢能源的營業收入分別爲9.29億元、17.37億元、44.74億元和99.70億元;主營業務毛利率分別爲6.64%、0.89%、3.23%及4.57%;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分別爲-3.26億元、-7.01億元、-11.54億元及-22.56億元,4年累計虧損44.37億元。

另一家動力電池企業欣旺達動力的IPO之路也頗爲艱難。

去年7月欣旺達(300207.SZ)發佈公告稱,計劃分拆欣旺達動力至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上市。而一年之後,近日又有消息稱,欣旺達動力即將分拆並轉至香港交易所上市。

業內分析認爲,欣旺達動力拆分赴港上市的另一原因或是經營壓力所致,該公司迄今尚未盈利。2020年至2023年,欣旺達動力分別虧損了7.1億元、10.6億元、10.9億元和15.6億元。

欣旺達此前披露稱,欣旺達動力將強化核心技術的投入與開發,加快產能的爬坡速度,保持在新能源汽車鋰離子動力電池製造領域的創新活力,增強核心技術實力。似異曲同工的是,正力新能也在招股書表示,IPO募集資金將用於產能擴張及建設智能製造設施及柔性生產線,以及研發、補充營運資金等。

蜂巢能源的科創板折戟和欣旺達動力的變道港股,讓正力新能的上市之路顯得有些晦暗難明。有業內人士指出,在動力電池產量裝車比跌破50%的當下,產能過剩已是“房間裡的大象”,繼續融資擴產不啻於資源浪費、無效內卷。但在動力電池企業眼中,這場殘酷的淘汰賽已進入關鍵階段,二三線電池廠的排位隨時可能發生變動,誰能夠拿到融資,誰就更有可能留在牌桌上。重壓之下,先生存纔有資格談盈利,或許這纔是蜂巢能源、正力新能、欣旺達動力前仆後繼衝擊IPO的核心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