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燃氣發電的甲烷泄漏災難

(圖/本報系資料照)

據報導,2023年7月可能是地球12萬年來最熱的月分。聯合國秘書長警告,地球將步入「全球沸騰」的時代。身處於氣候災難且在急速惡化中,此所關乎者已非一家一國之事,而是人類與萬物的生死存亡。

爲避免氣候暖化使地球滅絕,人類須將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化前水準的2℃之內,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與2010年相較減幅應達45%,2050年要碳排淨零。以上就是今後20幾年內地球面臨的嚴峻挑戰,人人責無旁貸。

筆者年初爲文提出「燃氣發電要如何處理斷氣問題?如何控管甲烷泄漏加速氣候危機?」及「臺灣有足夠的條件拒絕『核電』嗎?」等問題,7月21日二接故障大停電又再度敲響了警鐘;日前審計部的決算報告指出,政府的能源轉型進度全部落後,達標掛零!仍令筆者擔憂者,乃增加燃氣發電(如二接、三接、四接……)帶來甲烷泄漏,加速地球毀滅。

燃氣發電就是使用天然氣,天然氣有80%以上爲甲烷,而甲烷20年的地球暖化潛勢爲二氧化碳的86倍。因此,天然氣從開採、收集、輸送、儲存及終端使用之過程,甲烷泄漏量只要達到1~2%,即將完全抵銷「減煤」所欲減少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亦即,「減煤」不當然等同允許「加氣」!

基此,蔡政府2025年前實施5:3:2(即50%天然氣、30%煤炭、20%再生能源)的做法就是80%的化石燃料發電,不但令國人不解,連近日抵臺接受唐獎「永續發展獎」桂冠的美籍薩克斯教授瞭解臺灣的「非核+2025 5:3:2」做法後,激動地表示難以置信臺灣政府「居然完全沒有計劃」、「連目標都不是,只有陳述」。

據報導,美國的天然氣甲烷泄漏量高達4.8%,以此比例計算,以天然氣取代煤炭發電反而加速地球暖化。自2021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以來,已有150多國簽署《全球甲烷承諾》,承諾到2030年將甲烷排放在2020年的基礎上至少減少30%。歐盟已要求能源產業將甲烷排放「源及量」執行更嚴格的監測,並將甲烷減排規範的範圍擴展至進口化石能源,強制業者申報能源開採及甲烷泄漏之資訊。我們的政府和業者(中油、臺電……)呢?

此外,政府爲燃氣發電「辯解或誤導」的說詞有二。其一,天然氣是「較乾淨」(和煤炭比?)的燃料;其二,臺灣只是「使用端」,亦即天然氣溢散的問題主要出現於開採、運送,是生產端的問題,與使用端無關。其實,地球只有一個,不管溫室氣體排放量計在誰的帳上,溢散空氣的甲烷都會加重及加速地球暖化,因此,天然氣既不乾淨也非無害!

臺灣的天然氣超過99%以上靠進口,其中又有超過77%用於發電。在「增氣、減煤、非核」政策下,天然氣的進口既然勢在必行,我們除了應嚴格控制天然氣泄漏問題,也應掌握天然氣生產國之甲烷泄漏狀況,並將超標溢散情事列入購買合約(解約及賠償)的條件。否則,燃氣發電不但「飲鴆止渴」,也讓臺灣出口產業成本喪失競爭力(參考歐盟CBAM制度)!

基上,爲邁向2050淨零目標,2024年選出的新政府必須拋棄違反2018年《電業法》公投的「非核」政策,要本着科學制訂永續發展的能源計劃。亦即:我們要綠電(包括風、光、水、地熱、生質能源等)及核能;我們不要化石燃料(煤炭及天然氣)發電!(作者陳長文爲法學教授,蕭偉鬆爲律師、土木技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