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學兩棲 誤國誤人

(圖/本報系資料照)

我們從小都懂一個道理:要做好一件事,必須全心投入,不能朝三暮四、腳踏兩條船。

但是臺灣的執政者,卻總是喜歡從大學裡找政治立場相同的學者入閣擔任部門主管,變相地鼓勵學者「政學兩棲」。吃着碗裡看着碗外,不但是戕害政治倫理,更是給青年學生做了最壞的榜樣!

政務官本來就應該從參加公務員高考錄取者中選拔,經過幾年的訓練,再憑着個人的專業能力與優秀考績,逐步上升到主管級。這樣的政府機關主管,才能適才適所,有能力領導政府部門員工,爲人民服務。這樣的政府機關,纔有可能做到「行政中立」,不受執政者的政治立場影響。

如果政府部門需要學者專家來提供意見,就聘請他們擔任短期顧問,而不該當空降部隊,佔有部長、主任、主委職缺。其實他們對政府運作一無所知,突然就跑來當主管,怎能服人?他們不可能是爲人民服務,而絕對是爲當權者服務!

這跟一般企業一樣,不可能從大學找個學者空降到公司頂端當董事長、總經理。他們對國際市場、經營管理毫無所悉,何德何能可以帶領公司走上正確的經營道路?

蔣經國時代,所有政府部門的高官,都是具有專業的碩士博士,他們經過政府部門的訓練栽培後,一步步提升成爲專業的部門主管。他們不會朝三暮四,一旦改朝換代,就立刻溜回學校去誤人子弟。

在學術界待過的朋友都知道,如果離開學校多年,突然再回學校還能跟得上日新月異的學術演進? 還有資格與能力繼續教授學生最新知識?

譬如說,與通訊有關的NCC,每年的網通、通訊協議、3G/4G/5G、WiFi 5/6/7,2.4G/5G頻譜等,都在劇烈變化,如果擔任主管的學者與通訊業脫節兩三年,重回大學還能跟得上時代嗎?

即令是有關專利的法律,影音作品及應用軟體如果是AI生成,是否依然具有著作版權?如何區分辨別?這些攸關公司存亡、人類福祉的大事,豈是離開本業兩三年的法律系教授還能得心應手地駕馭得了?他們有什麼資格可以給學生教授最新的法律知識?

如果國會有心改革,就該立法規定:所有的一級主管必須是經過高考及格、有幾年經驗的政務官來擔任;即令政黨輪替,他們都可以繼續留在崗位上爲人民服務直到任期結束。所有的學者教授,只能當外聘的顧問,而不能擔任正式官員佔公務員缺。否則這羣御用學者必然成爲執政者的傀儡、橡皮圖章,只會聽命於執政黨黨中央的指揮。

過去幾位從學術界借調來政府擔任官員的那幾位,都是空降來、素有爭議的學者;他們缺乏專業知識不說,甚至連道德都有瑕疵,遑論行政管理能力。當了幾年執政者的「東廠」,把部門名聲搞砸了,就甩鍋逃回學校,繼續誤人子弟,年資還完全不受影響。由於他們的政治後臺很硬,回學校後學校當局還敢對他們說三道四嗎?日後如果因爲私德不彰、教學不力,學校還敢將他們辭退嗎?(作者爲自由撰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