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中心新名詞「校正迴歸」 童仲彥傻眼吐一句

臺北市議員童仲彥。(資料照)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今(22日)公佈400例「校正迴歸」本土病例新名詞聽得所有人霧煞煞。指揮官陳時中解釋,這400例是因爲檢驗塞車才檢出,分別「校正」回5月17日至21日的個案數。對此,前臺北市議員、金色力量主席童仲彥指出,高等量化統計都沒有教「校正迴歸」,就連統計軟體無法計算。

面對媒體詢問,到底何謂校正迴歸?是否有改變通報方式?若有延誤的話,爲什麼不是隔天公佈,選星期六宣佈?是不是怕影響股市。陳時中回答,沒想到這樣的情況,指揮中心一向是有多少報多少,前幾天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也有跟大家提過,通報有塞車現象,那爲了因應這些狀況,把20幾項欄位簡化到8項,如此一來申報就會加快。

陳時中也說,這段時間不論是資源的準備、採檢站的設立、快篩安置、醫院及相關清空,都耗費相當多人力。指揮中心簡化申報程序,希望把相關累計數字報出來,與股市完全無關。

童仲彥今在臉書上發文表示,劍橋大學和性學博班的高等量化統計都沒有教「校正迴歸」,他還貼出一份統計軟體SPSS的運用分析指出,SPSS無法跑「校正迴歸」,他還忍不住在臉書上提問「以後國家考試會考嗎?」

網友們也留言迴應,「誰曉得這校正迴歸的各日期是真的?」、「了不起,學術創新!」、「校正迴歸,臺灣果然南波萬,驚不驚喜,意不意外」、「完了,以後統計學要多學校正迴歸,名詞解釋」、「了不起,看好了世界,臺灣只示範一次,校正迴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