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令宣導需有「新」做法
行政院日前舉辦新內閣研討會特別邀來學者及媒體人傳授如何與民衆和媒體的溝通技巧。這讓筆者想起日前參加國內相關農業座談很驚訝的發現,部分偏遠地區農民對於政府相關的惠農措施並不瞭解甚至產生誤解,且出席政府官員對農民提出問題多采制式回答(公事公辦、依法行政、帶回去研究等)讓民衆感覺缺乏同理心,也間接反映在此次總統大選對執政黨候選人的支持度。
這樣的現象其實普遍存在政府各部會,即便馬總統在選舉期間於公開場合亦即習慣提出一大堆冰冷的數據,要來證明執政黨非外界批評的無能政府,但是多數民衆的反應明顯不如預期,透露出政府現行政令宣導方式確實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間。如何避免落入數字迷失,如何化繁爲簡,意簡言賅,讓政府努力的施政成績能讓廣大民衆很快能瞭解並願意配合;相對的,對於民衆最關心、最迫切需求的現實問題也能迅速的傳達給政府相關部會,讓政府施政不會和民意脫節,馬總統在面對南部水果價格爆跌回應爲何不早說,行政院農委會副主委農民一天只工作1小時的說法確實傷了許多農民的心。過去政府也經常舉辦傾聽民意活動,但是整個過程幾乎都是政府官員講的多,傾聽民意的少,無法達到雙向溝通。如何改變過去「講堂授課」做法恐怕是新執政團隊在力拼政績以外的另一項大考驗。
臺灣執政者常喜歡配合新內閣產生而提出不同的治國口號(如六三三、黃金十年、富民經濟、安心內閣等),本不是壞事,只是這些口號往往既不符合民生社會的實際情況,也不是民衆最迫切的需求,造成民衆對政府施政普遍「無感」,致常被譏爲口號治國。
對此,政府官員一向自我感覺良好,常把問題歸咎於反對黨的惡意扭曲,始終不願去面對問題認真找出癥結所在,自然與人民期待產生極大的落差,施政當然得不到正面肯定。如何運用庶民語言來作爲溝通的工具,讓民衆有「同國」的感受恐怕是這些具國外高學歷,生活體驗不同於一般老百姓精英們的一大難題,這些恐怕不是靠上一兩堂課就可以輕易搞定。
這些年在研究中國農村經濟發展與結構轉變時發現,中國雖然幅員廣大,人口衆多,但是政府在推動富農政策上確實有很大的進展。特別是政府在辦理農業政令宣傳時常透過當地人民日常習慣的「順口溜」形式(民衆常拿來諷刺社會現象),將「問題的提出、政策的規定、破解的辦法」融爲一體,使得廣大農民對國家政策能夠一看就明、一聽就懂、一學就會,同時也很快的將農村現況和農民的感受上達中央政府,適時紓解民怨。
當然好的順口溜不是隨口亂掰,根據專家指出需要具備四個要件:第一、要徹底瞭解政府政策內涵;第二、要深入農村瞭解村幹部和老百姓最關心的焦點問題;第三、語言要做到簡明扼要、通俗易懂;第四、要針對某一問題,提出有效的解決辦法。如「基本農田劃紅線,遷居創業莫侵佔,廣大村民同遵守,用地須按規劃辦。」;「種地不上稅,上學不交費,看病有醫保,生活有低保」等等,這種善用民間口語的宣傳手法,在廣大的農村產生很大的正向迴響,甚至衍生出新的行業和商機。這樣的做法值得臺灣的「博士」內閣參考。
施政當然需要用心不能只靠耍嘴皮,但如何讓人民有感也同樣重要。從最近瘦肉精事件再度看出政府官員在溝通協調方面仍然落入舊威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思維,套句順口溜:「政府口號唬死人;執行起來嚇死人;執行過後氣死人。」過度操弄民意的結果,反失去理性對話和溝通的空間,恐引發更大的風暴,讓臺灣社會付出慘痛代價,政府官員是該轉個彎了!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經濟系教授。本文爲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