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業績發佈會| 民生銀行高層詳解經營情況、發展策略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張欣 北京報道

“三年來,我們在轉型陣痛中苦練內功、自我修復,堅持做‘難而正確的事情’,爲未來可持續增長積蓄動能”,“順利完成問題及不良清收處置三年規劃目標……”3月29日,民生銀行以網絡直播的形式召開2023年業績交流會,董事長高迎欣在會上以此概述過去三年的經營情況。

當日,出席業績說明會的民生銀行高管還有:新任行長王曉永,副行長石傑、林雲山、黃紅日,以及首席信息官張斌。會議由副行長兼董秘李彬主持。這也是原行長鄭萬春、副行長袁桂軍到齡卸任後,董事長高迎欣和新任行長王曉永以“高王配”首次公開亮相。

從主要數據看,民生銀行盈利能力持續改善。年報顯示,2023年內,該行實現歸母淨利潤358.23億元,同比增加5.54億元,增幅1.57%;實現營業收入1,408.17億元,同比減少16.59億元,降幅1.16%。

從資產質量看,2023年該行實現不良貸款額、不良貸款率、關注貸款額、關注貸款率、撥備覆蓋率“四降一升”,其中,不良貸款率1.48%,同比下降0.20個百分點。不良貸款生成率連續三年穩步下降;公司、小微、按揭及消貸業務的不良貸款生成率均同比下降,撥備覆蓋率爲149.69%、同比上升7.20個百分點。

“三年來,民生銀行堅決壓降高成本結構性存款和高風險授信業務,清理不規範代銷業務,優化資產負債佈局。”高迎欣表示,爲提升資產質量,民生銀行不斷強化風控能力,讓資產質量更“健康”。這主要體現在:嚴控新增不良發生,強化三道防線職責;攻堅處置不良及問題資產,加固存量授信安全條件,順利完成問題及不良清收處置三年規劃目標。

除了基本財務狀況外,民生銀行高管層在業績交流會上還回應了房地產對公業務情況、淨息差未來走勢與息差管理、公司未來發展策略等熱點話題。

論資產質量:增量風控和存量化險並重,不良、關注實現“四降”

資產質量是銀行的第一生命線。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自高迎欣擔任董事長以來,持續對該行資產結構進行優化調整,公司實現了優質資產投放、負債質量提高的積極成效。

據黃紅日介紹,2023年全行堅持增量風險防控和存量風險化解並重,資產質量保持穩固向好態勢,主要體現在以下五方面:

一是不良、關注實現“四降”。2023年末,民生銀行實現不良貸款額、不良貸款率、關注類貸款額、關注類貸款率“四降”:全集團口徑不良貸款額650.97億元,比上年末減少42.90億元;不良貸款率1.48%,比上年末下降0.2個百分點;關注類貸款額1185.27億元,比上年末減少11.93億元;關注類貸款率2.70%,比上年末下降0.19個百分點。

二是完成存量不良的清收處置。2023年,民生銀行累計清收處置不良資產787.56億元,有效降低損失;同時,深挖已覈銷資產“金礦”,2023年收回已覈銷資產101.12億元,同比增長22%。

三是有效防控新增風險。一方面,不良貸款生成率連續三年下降;另一方面,貸款遷徙率持續下降。2023年正常類貸款遷徙率1.69%,比2022年下降0.53個百分點;關注類貸款遷徙率29.74%,比2022年下降4.72個百分點。

四是風險抵補能力有所提升。截至2023年末,民生銀行集團撥備覆蓋率爲149.69%,比上年末上升7.2個百分點。

展望2024年的資產質量狀況,黃紅日表示,公司將密切關注宏觀經濟形勢變化,前瞻性制定風險防範和化解措施,持續強化資產質量管理,預計2024年資產質量總體穩定。

介紹對公房地產業務情況:結構調整優化,總量穩中有降

梳理三年來民生銀行的業績報告可見,該行自2020年下半年以來持續調整優化貸款結構,一方面壓降風險較高的房地產行業貸款;另一方面,新增貸款主要聚焦小微企業、重點製造業、綠色金融等領域。

中金研究報告指出,從貸款結構來看,截至2023年一季度,民生銀行房地產業貸款佔比8.7%,較2020年一季度累計降低 4.5pct;製造業、批發與零售業、個人經營貸款分別佔比 10.4%、6.6%、15.0%,相較2020年一季度累計提升 1.8pct、 1.9pct、2.3pct。

除壓降房地產貸款業務整體規模外,民生銀行還對房地產業務的結構進行調整優化。據黃紅日介紹,該行堅定落實“金融十六條”等政策要求,多措並舉促進房地產業務平穩健康發展。2023年,該行對公房地產業務整體情況如下:

一是對公房地產業務主要指標保持平穩。截至2023年末,民生銀行房地產業貸款餘額3462.98億元,餘額比上年末減少170.46億元,降幅4.69%,在全行貸款餘額中佔比7.9%,較年初下降0.87個百分點。其中:不良貸款額170.38億元,比年初增長14.8億元,比半年末減少25.6億元;不良貸款率4.92%,比年初增長0.64個百分點,比半年末下降0.21個百分點。除了貸款以外,承擔信用風險的其他對公房地產業務餘額爲734億元,比年初減少113億元,其中代銷業務保持爲0。

二是對公房地產業務結構不斷優化。2023年,民生銀行一方面持續加大受困房企貸款風險化解,風險敞口持續壓降;另一方面,立足房地產發展新模式,調整優化房地產信貸政策,主動加強央企、地方國企和優質民企的信貸支持力度,優質資產佔比持續提升。

三是關於對後續房地產資產質量的判斷。國家採取了一系列穩定房地產市場的措施,有利於促進房地產市場的平穩健康發展。但從今年以來房地產行業的開工、銷售等數據來看,政策發揮作用以及市場信心的修復仍然需要一定的時間。商業銀行房地產資產質量將較大程度取決於市場復甦和銷售量價的恢復情況,隨着政策落地見效,資產質量預計能夠保持穩定。

“下階段,我行將繼續嚴格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監管要求,按照‘穩總量,調結構、強管理、化風險’總體策略,促進房地產業務平穩健康發展。”黃紅日表示。

談淨息差:預計2024年行業息差延續下降趨勢 持續從兩端進行息差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在行業淨息差持續縮窄的情況下,不少銀行年報披露淨息差下降幅度較大,但2023年民生銀行淨息差下降幅度較窄。

對此,李彬表示,2023年民生銀行淨息差1.46%,同比下降了14BP,降幅較2022年縮小17BP。從去年第二季度開始,民生銀行淨息差的降幅開始逐步收窄。從付息負債成本率和生息資產收益率兩方面分析,民生銀行付息負債成本率變化與同業相當,主要是生息資產和貸款收益率下降的趨勢減緩,降幅低於同業。

對於2024年銀行業的整體息差走勢,“綜合來看,預期2024年全行業淨息差將延續下降趨勢。”李彬稱,生息資產方面,考慮到LPR下行、存量住房按揭利率下調等因素的影響,資產收益率大概率呈下降趨勢;付息負債方面,成本相對具有剛性,存款成本率的下降將慢於貸款收益率的下降。在此大環境下,預計未來民生銀行淨息差也將持續承壓,但該行會繼續努力保持淨息差整體降幅低於同業水平。

高迎欣亦提到,銀行業淨息差已經降到20年來較低水平,預計未來一段時期息差仍將承壓。

關於民生銀行息差管理的具體措施,李彬詳細介紹道,未來一年民生銀行的息差管理應首要在負債端下足功夫,目前整體的存款成本相對較高,要努力拓寬低成本穩定資金來源。例如通過綜合化的服務、增強客戶粘性、聚焦工資代發、平臺建設、場景化產品服務,推動低成本結算存款增長。同時,加強市場研判,優化同業負債結構,降低同業負債成本。

資產端方面,李彬表示將持續優化資產結構,尤其是貸款結構,將通過一體化經營,強化差異化競爭,以戰略客戶爲牽引帶動中小、小微等重點領域貸款高質量增長。同時,加大零售貸款投放,提升零售信貸在各項貸款中的佔比,提升資產收益率。

談未來發展策略:把握“量價質”動態平衡,打造新增長點

對於投資者關心的民生銀行未來發展策略,高迎欣談到,從中長期來看,民生銀行要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首先,要繼續發揮好自身特色和優勢。將民企服務作爲全行戰略重點,致力於成爲民企的首選銀行;持續加大對小微企業法人信用化、線上化的支持力度;繼續升級社區金融服務;推進生態、智慧銀行建設;深入理解客戶需求,爲客戶解決問題、賦能發展。

其次,要把握銀行經營的基本邏輯——“量、價、質”的動態平衡,同時管控好風險,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從“量”來看,保持規模穩健增長的基礎上,強調結構優化與動態配置,進一步提升民企業務佔比、主營業務佔比,平衡好傳統與新興產業,放量供應鏈金融、中小科創、普惠金融、跨境金融等特色業務。

在“價”上,銀行業淨息差已經降到20年來較低水平(2023年四季度降至1.69%),預計未來一段時期息差仍將承壓。民生銀行將強化資產負債動態組合管理來穩息差,提高資產端風險定價能力。更重要的是,該行進一步做好基礎客羣、基礎產品服務,夯實客戶基礎,穩步降低負債成本。

在“質”上,持續落實三個抓手:壓實三道風險責任,一道防線把握實質性風險,二道防線強化賦能業務前線,提升源頭風險防範能力。運用新技術手段升級智能化風險體系,重點提升科創、中小微、消貸、信用卡等領域“防、 控、管”的能力。做好房地產等重點領域風險防範,進一步鞏固資產質量持續向好的態勢。

再次,要打造未來新增長點——深化一體化綜合服務,更加註重與戰略客戶的戰略協同,牽引產業鏈與生態圈的深度經營、綜合開發與公私聯動。同時,深化零售細分客羣分層分類經營,發力消費金融、養老金融、財富管理等業務。

“民生銀行將把個人業務作爲戰略性業務。”王曉永表示,該行將持續優化金融產品與服務,升級渠道網絡,完善權益體系,提升場景和平臺的專業化運營能力,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和穩定器。

此外,高迎欣也表示,將持續修煉內功,鍛造組織韌性,提升公司未來發展。他認爲,“韌性”體現在強化前瞻性的資負與財務管理、構建穩健敏捷的組織能力、打造具有共同價值觀的高績效隊伍,是一個組織面對未來不確定性環境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