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圓桌:持續打造“投資中國”品牌

當今世界,各國利益高度融合,人類是休慼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合作共贏是大勢所趨。作爲連接各國經濟的重要橋樑,跨國公司已成爲推動國際貿易和投資的關鍵力量。我國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持續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打造“投資中國”品牌,爲世界提供了穩定的預期,吸引了衆多跨國公司前來投資。本期特邀專家圍繞相關問題進行研討。

利用外資質量效益全面提升

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總體情況如何?對推動我國經濟發展起到什麼作用?

王曉紅(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積極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完善外資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持續縮減外資准入負面清單,形成更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逐步成爲全球跨國投資主要目的地之一,在吸引和利用外資方面的綜合優勢日益凸顯。

利用外資規模長期位居世界前列。2023年,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額1633億美元,規模處於歷史高位;新設外資企業同比增長39.7%,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新設立外資企業增長82.7%;部分發達國家對華投資高速增長,法國、英國、荷蘭實際對華投資分別增長84.1%、81%、31.5%。

外資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一是生產性服務業成爲利用外資增長引擎。2012年至2022年,我國第一、二、三產業實際使用外資額佔比由1.5%、43.3%、55.2%調整爲0.3%、30.2%、69.6%。2013年至2021年,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佔比由15.7%增至25.4%,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佔比由4.2%增至17.5%,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佔比由4.4%增至15.4%。二是製造業利用外資由傳統制造業轉向高技術製造業。2018年至2022年,美國企業在華投資機械、化工領域有所下降,計算機和電子製造領域佔比增幅達47%。三是高技術產業利用外資增勢強勁。2012年至2023年,我國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佔比由14.1%增至37.3%。今年1月至5月,高技術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佔全國總量的12.2%,其中智能消費設備製造業、專業技術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分別增長332.9%、103.1%。

利用外資區域佈局更趨優化。東部地區依託高素質人才集聚、數字化基礎設施完善、產業集羣發達等優勢,對外資吸引力持續增強,已形成以電子信息、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爲主導的外資結構,跨國公司總部、研發中心、商務服務加速向東部地區中心城市集聚。中西部地區引資能力加快提升,形成以製造業爲主的外資結構。我國加快構建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顯著提升中西部地區對外開放水平,爲吸引外資創造了有利條件。

近年來,我國利用外資水平不斷提高,對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促進技術創新方面,國內市場競爭促使跨國公司不斷提高本土化研發技術水平。截至2022年,國外在華髮明專利有效量86.1萬件,涉及外企5.8萬家。越來越多的外資研發中心與生產基地同步轉移,跨國公司基於贏得市場和控制風險雙重考慮把核心技術本土研發作爲重要選項,研發中心從應用研究、服務國內市場向基礎研究、服務全球市場拓展。2021年,醫藥、電子及通信設備、計算機及辦公設備、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四個行業中外資研發機構分別爲495家、1974家、276家、441家,有效發明專利佔行業比重分別達16.6%、12.8%、52.5%、16.2%。同時,跨國公司研發中心與國內企業加強技術合作、協同創新、制定標準和人才培養。

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跨國公司加快在數字技術、跨境電商、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精細化工、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佈局,推動我國產業邁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成爲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的重要開拓者。2016年至2020年,外資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企業利潤總額行業佔比由26.2%增至31.7%,營收利潤率由7.4%增至9.7%,均超出行業平均水平,表明其產品技術含量提升帶來盈利增長。圍繞“雙碳”目標發展綠色供應鏈,通過採用綠色能源、低碳技術和數字技術推動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環境安全標準、綠色工廠建設。

在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方面,跨國公司對於推動區域產業結構升級具有明顯帶動效應。重慶通過引進惠普等一批跨國公司落戶,筆記本電腦產業從無到有,已形成“品牌+整機代工+零部件配套”的完整體系,建成智能終端、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儀器儀表、智能家電等多個產業集羣,推動重慶由傳統工業體系向信息技術主導的開放型經濟體系躍遷。廣東惠州通過引進60多家跨國公司,實現由農業地區向世界級綠色石化產業基地轉變。

在產業鏈國際化方面,跨國公司設立的零部件企業和服務機構加快發展,促進其國內價值鏈拓展延伸。例如,特斯拉、大衆、通用等企業的國內零部件採購率達90%以上,我國供應商佔蘋果公司全球供應商的近一半,高度本地化的採購和配套率帶動國內企業迅速融入全球供應鏈體系,並實現經營收入大幅增長。同時,跨國公司對供應商在技術、標準、渠道、合規等方面予以培訓支持,增加了國內企業參與全球供應鏈、獲得海外訂單的機會。此外,一些跨國公司帶領供應商赴境外投資,使其依託跨國公司網絡加快全球佈局,提升了國際化經營能力。

成爲跨國公司投資興業熱土

伴隨更多跨國公司投資中國、共享紅利,成效如何?

張曉濤(中央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院長):近年來,我國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深化外商投資和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實際使用外資規模連續創下歷史新高。2020年至2022年,我國吸引外資年均增速12.5%,年均新設立外資企業41574家,實際使用外資佔全球跨國投資的比重連續3年超過10%。2023年,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53766家,同比增長39.7%;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1339.1億元,規模仍處歷史高位。受世界經濟增速放緩、地緣政治風險上升、外需減弱等多重複雜因素影響,全球跨國直接投資不振,我國引資仍然穩健實屬不易。

我國沿海地區吸引外資優勢明顯,其中長三角地區吸引外資成效尤爲突出。江蘇省利用外資規模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一位,上海、杭州、蘇州等城市實際利用外資規模居全國前列,新增外資企業數量實現穩步增長。在外資引進速度與質量方面表現卓越。繼特斯拉儲能超級工廠項目在上海完成“當年動工、當年投產、當年交付”後,全球製藥巨頭企業美國莫德納落戶上海,從簽約到開工用時僅3個多月,總投資約36億元,成爲目前全國生物醫藥領域的標杆性外資項目。

中西部地區在吸引跨國公司投資方面也展現出增長潛力。2022年,中部、西部地區實際利用外資增速分別爲21.9%和14.1%,比全國平均水平分別高出15.6個和7.8個百分點,中部、西部地區引資潛力進一步釋放。今年前5個月,重慶市實際使用外資5.1億美元,增長80.1%,這一增速在國內生產總值達萬億元級別的城市中居於領先地位。中部六省基礎條件好、產業鏈供應鏈相對成熟,逐步成爲吸引外資的新高地。西部各省份資源要素成本具有一定優勢,交通基礎設施條件持續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配套不斷完善,正逐步成爲跨國公司對華投資的重要增長點。

大項目帶動作用持續增強,全球行業龍頭企業加碼投資中國,提升了我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與影響力。截至2023年,國際化工企業巴斯夫在上海、南京、重慶等地擁有27個主要全資子公司,11個主要合資公司,25個銷售辦事處,正在建設的湛江一體化基地成爲其在全球的第三大一體化生產基地。

跨國公司與我國產業鏈創新鏈日益融合。一是跨國公司在華建立研發中心,通過競爭效應、供應鏈合作效應以及技術外溢效應,提升我國相關產業技術水平。二是通過與本土企業共建研發平臺,深化產業鏈上下游協作與互動。寶馬集團與寧德時代共建研發平臺,聯合開發高性能電池技術,增強了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協同創新能力。三是制度設計助力外企嵌入我國產業鏈創新鏈。上海與特斯拉簽署投資協議要求將所有零部件國產化,寧德時代等企業成爲核心供應商。四是跨國公司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培養高端人才,爲跨國公司長期發展和我國創新體系提供了堅實的人力資源保障。

跨國公司與我國本土企業實現互利共贏。跨國公司的尖端技術及全球化管理經驗,與本土企業靈活的經營機制及成本優勢形成互補。共同開展技術研發與創新活動,推動了技術成果快速轉化應用。跨國公司更好地融入中國市場,本土企業則藉助跨國公司的全球網絡拓展海外市場。

隨着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疊加制度型開放紅利,完備產業體系疊加供應鏈、服務鏈、價值鏈構成的產業生態系統,持續優化和改善外商投資環境疊加經濟發展韌性,我國持續成爲外商投資興業的熱土,在爲跨國公司合作提供廣闊市場空間的同時,也爲世界經濟復甦注入強大動力。

中國機遇形成強大引力

跨國公司爲什麼會格外青睞中國市場?

李洪濤(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員):面對複雜嚴峻的全球經貿環境,跨國公司在華業績表現出強大韌性和競爭力。科爾尼諮詢公司發佈的《2024年外商直接投資信心指數報告》顯示,中國全球排名從2023年的第七位躍升至2024年第三位,在新興市場中排名榜首。此外,今年1月至6月,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6870家,同比增長14.2%,實際使用外資規模仍保持歷史高位。跨國公司之所以對中國市場信心持續增強,並積極擴大投資、深耕中國市場,原因來自以下幾方面。

第一,中國大市場蘊含巨大投資機遇。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不僅能夠承載並推動豐富的新技術新產品不斷迭代,還與高效產能對接以形成完整的創新閉環,加速創新成果轉化落地,形成實際消費力。在供給側,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在需求側,着力培養壯大新型消費,發展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等,不斷激發新的消費潛能。隨着市場穩定健康發展,將爲跨國公司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第二,一流營商環境吸引更多外資流入。近年來,中國實施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深入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外資准入負面清單持續縮減,2021年版外資准入負面清單將全國和自由貿易試驗區限制措施條目分別縮減至31條、27條,在製造業、採礦業、農業、金融業等領域推出一系列重大開放措施。目前共設21個自由貿易試驗區,穩步推進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各地完善外資促進服務,加大招商引資和項目對接力度。外商投資法及其實施條例的出臺,確立了對內外資企業等各類經營主體一視同仁的營商環境基本規範,有利於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對外資的吸引力不斷增強。

第三,完善的基礎設施爲跨國公司高效運作提供堅實保障。一是鐵路、公路、水路、航空等綜合交通網絡逐步構建。截至2023年,綜合交通網絡總里程超600萬公里,極大便利了物流運輸,提高產業鏈供應鏈效率。二是新型基礎設施加快建設,爲產業鏈供應鏈的數字化智能化升級提供強大支撐。《物聯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明確提出,2023年底,國內主要城市初步建成物聯網新型基礎設施。2023年上半年,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同比增長16.2%,工業互聯網、智慧交通等融合類新型基礎設施投資增長34.1%。三是能源基礎設施穩固,電力、油氣等能源建設不斷推進,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運行。截至2023年底,全國全口徑發電裝機容量29.2億千瓦,同比增長13.9%;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佔總裝機容量比重首次突破50%,同比提高4.4個百分點。

第四,完備的工業基礎和強大的產業配套能力,助力跨國公司快速投產和高效運營。以特斯拉爲例,其上海工廠2019年開工當年即實現竣工、投產、交付,2023年上海工廠產量佔特斯拉全球交付量的52.5%,其零部件本土化率超95%。總的來看,中國市場的突出優勢形成強大吸引力。一是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從基礎原材料到高端製造均實現自我配套,爲提升供應鏈穩定性和抗風險能力奠定堅實基礎;二是製造業增加值連續多年居世界首位,製造業規模龐大,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較爲領先,確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高效;三是產業集羣規模大質量優,目前已擁有24個科技集羣,培育近900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帶動8萬餘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配套和創新能力強,有效推動產業協同發展。

高水平國際展會增進共贏

搭建進博會、服貿會、消博會等國際經貿合作平臺,優化外商投資環境,對擦亮“投資中國”品牌可發揮哪些重要作用?

周晉竹(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展會是跨國公司瞭解中國、投資中國的重要窗口。我國正加快形成高水平的國家級展會矩陣,踐行開放承諾,匯聚各國資源要素,爲跨國公司投資合作提供平臺。

近年來,我國連續舉辦廣交會、進博會、服貿會、消博會、鏈博會等國家級展會,爲促進國際經貿交流合作提供高能級平臺,與世界共享發展“蛋糕”。第135屆廣交會上,境外採購商到會人數創歷史新高;第四屆消博會上,來自71個國家和地區的超過4000個品牌相逢“消博機遇”;第六屆進博會上,參展的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數量創歷屆之最;2023年服貿會上,有80餘個國家和國際組織設展參會,2400餘家企業線下參展,吸引500多家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參會;首屆鏈博會上,515家中外企業和機構參展,來自國外的參展商佔比26%,世界500強和全球供應鏈體系的龍頭企業齊聚亮相參展,上中下游銜接、大中小企業融通,全力打造開放型國際合作平臺,以實際行動維護全球供應鏈穩定暢通。

境內外展會爲經濟發展注入活力。我國通過境內外各類展會聚集全球買家、賣家,爲跨國公司尋找合作伙伴創造便利條件。在境內展方面,2023年經貿類展會數量和麪積較2019年分別提升10.6%和8.25%,其中工業與科技類數量最多,佔比超過16.6%。在出國展方面,2023年境外自主辦展總數190個、展覽總面積97.72萬平方米,較2019年分別增長38.7%和43.88%,其中綜合貿易類、裝備製造類和家居類數量最多。

吸引跨國公司參展、爲本土企業尋找跨國公司訂單是全球主要經濟體積極辦展的重要目的。全球會展業呈現積極復甦態勢,根據《全球會展業發展報告2023》,2023年全球展覽業市場規模超300億歐元,舉辦了約3萬場專業貿易展,淨展覽租賃面積達1億平方米,參展商約440萬家,參展觀衆約2.8億人次。我國在全球會展業中表現突出,展館數量居首位,2023年共舉辦經貿類展會3923場,辦展總面積達1.41億平方米。

展會是跨國公司瞭解市場的重要方式,營商環境是決定投資與否的關鍵因素。近年來,全球外國直接投資審查逐漸加強。聯合國貿發會議發佈的《2024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2023年發達國家傾向於採取更具限制性的投資措施,57%的措施對投資者不太有利,其中大多數涉及國家安全問題。在全球外資審查趨嚴的背景下,我國外資准入負面清單合理縮減,跨國公司在華營商環境持續向好。數據顯示,我國外資准入負面清單經過7次縮減,條目已由最初的190項縮減到現在的27項,自貿試驗區和自貿港面向跨國公司的市場開放程度更高。2024年版外資准入負面清單正加快出臺,以繼續支持一批重大外資項目建設,擴大數字產品等市場準入,大力推動數據開發開放和流通使用,將更好促進外資企業在華尋找發展機會。

實踐證明,辦好高水平國際展會是穩外貿穩外資的有力抓手。有效促進國際經貿合作,爲參加展會的各國企業投資中國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還應進一步從多方面發力。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將已簽署實施的自貿區協定中的市場準入開放、貿易便利化、投資便利化、電子商務和綠色經濟等領域的國際規則落實落細。打造全球增長共贏鏈,增進利益共贏的聯動,擴大各方參與,構建多元化供應鏈合作的制度框架與規則體系。通過貿易協定、諒解備忘錄等正式與非正式機制安排,以體現“最大公約數”原則,逐步建立起覆蓋全產業門類的寬領域規則體系,推動成員間供應鏈合作共贏。加強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同各國發展戰略及其他地區一體化倡議對接,堅定推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進程,不斷擴大國際“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