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提效能民生添溫暖

基層社會治理事關民生福祉。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基層社會治理工作千頭萬緒,如何破題,實施高效能治理?對此,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結合實際,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議。

強組織善治理

“最近有人上門推銷,大家小心受騙。”“網絡詐騙多,不要輕信陌生人電話。”去年以來,綏江縣結合羣衆喜歡“擺龍門陣”的習慣,聚焦話時事新聞明方針政策、話家長裡短明鄰里關係等“六話六明”,組織發動羣衆開展“龍門閒話”活動,在“閒言碎語”中及時發現各類糾紛和苗頭性問題隱患,有效化解矛盾糾紛200餘起。

“基層治理的本質是羣衆工作,羣衆工作最管用的辦法是把羣衆組織發動起來。”全國人大代表、昭通市委書記蘇永忠表示,昭通市把羣衆需要什麼、關注什麼、期盼什麼作爲羣衆工作主要着力點,廣泛動員羣衆參與到矛盾化解、地災監測、移風易俗等具體事務中,不斷激發基層治理和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近年來,昭通市探索建立黨建引領基層治理“2+5”工作機制,着力建強基層組織和基層治理“兩個體系”,聚焦做好脫貧鞏固、鄉村建設、矛盾化解、“一老一小”、防災減災5項重點工作,有針對性地解決誰來治、治什麼、怎麼治問題,推動基層治理效能全面提升。2024年,全市排查化解矛盾糾紛2.7萬件,治安、刑事、詐騙3類案件降幅均達20%以上。

“基層社會治理不僅是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關鍵環節,更是事關人民羣衆切身利益的基礎性工程。”全國政協委員、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第三人民醫院院長楊方認爲,抓好基層社會治理對地方高質量發展有着多重作用,不僅能通過治安管理和風險防控及時發現解決矛盾糾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增強羣衆的安全感,還有助於減少城鄉、區域差距,保護弱勢羣體權益,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循規律解難題

現實工作中,基層治理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

楊方認爲,當下,雲南省基層治理主要面臨以下幾個方面的挑戰:山區和偏遠地區交通不便,影響治理資源有效分配和服務及時到位;治理中需兼顧不同文化和民風習俗;基層工作條件艱苦,人才流失嚴重,影響治理工作連續性等。

近年來,鎮雄縣木卓鎮新橋村通過健全完善“五戶聯動”網格體系、“實戰實訓”演練制度和“即叫即應”機制,汛期推行“單戶換守”和“聯防輪守”的值守制度,推動“1262”精細化預報與響應聯動機制、“三查”制度落實到每一個微網格、拓展到每一個汛情防控點,連續10年汛期未發生人員傷亡,探索出一條在基層黨組織引領下的羣防羣治防汛度汛經驗。

“基層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對基層治理工作規律性認識,其中之一就是‘基層強則一強百強’。”蘇永忠說,昭通市一直堅持抓基層、打基礎的鮮明導向,通過在組織體系上着力建強村(社區)幹部、駐村工作隊員、“一村一義警”、基層治理專幹“四支隊伍”;在治理體系上以網格化服務管理爲抓手,科學設置基礎網格、微網格,不斷夯實基層治理基礎,實現“1+1>2”的綜合效應。

減負擔增效能

爲防止“大抓基層”變爲“大壓基層”,昭通市建立基層治理市縣鄉三級保障任務清單和村級工作任務清單“兩張清單”,釐清各自職責,讓基層集中精力做好自身幹得了、辦得成、管得好的事,形成“四級書記”一起抓,市縣鄉村各司其職、齊抓共管的基層治理格局,有效破解“小馬拉大車”問題。

“基層治理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任務。”蘇永忠表示,昭通市將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深入實施黨建引領基層治理“2+5”工作機制,持續落實“五減五增”措施,紮實抓好數據賦能基層治理試點,切實爲基層減負賦能增效,全面提升基層治理體系和基層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楊方建議,在基層社會治理中要加大政策支持和財政投入力度,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城鄉和區域間資源分配更加均衡;強化人才培養,改善基層工作條件,吸引和留住更多優秀人才;推進基層治理信息化建設,建立數據共享機制,提高治理效率;通過宣傳和教育增強居民參與基層治理意識,搭建多樣化參與和訴求表達渠道;建立有效的社會矛盾調解機制,及時從源頭上化解矛盾糾紛。(記者 鄧清文 瞿姝寧 張瀟予)